第六百八十七章 朱高炽留给大明最宝贵的财富
皇宫南端两侧,东侧是文华殿,西侧是武英殿。 六科廊坊在武英殿内,内阁在文华殿内。 文渊阁不只是一个阁楼,而是一个建筑群的名称,最中间的大殿是内阁大臣们办公的地方,围绕大殿依次建造的建筑,提供给其余的官吏。 礼部尚书吕震特意赶来,与几位内阁大臣商议报纸上的事。 杨士奇面色凝重的翻阅礼部送来的一篇文章,社会报经过激烈的争执后,大多数人倾向刊登,不过仍然上报给了礼部,礼部看到后也不敢擅专。 “吾闻天之生民,皆欲得其良法,以安其生,而后国家安宁,社稷稳固。昔日明君,如夏启、商汤、周武,皆以法治国,不偏不倚。 “法之为道,乃天子庶民共守之规。非天子可超然法外,亦非庶民可妄自菲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此乃天道之常,人伦之本。” “盖闻天下无不可治之人,亦无不可治之法。唯在良法善治,以公平正义为本。故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贵无贱,无贤无愚,皆须遵法守纪,以尽其责。” “今人欲行法治,必先明此义。天子庶民,同受法律之保护,同受法律之制裁。如此,则国家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难怪连礼部也不敢妄下判断,杨士奇看向了解缙。 内阁兜兜转转,几番人员变动,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只不过胡广已经病逝,黄淮去了西部七省,以及几位新的阁臣。 当下杨士奇与解缙无论是资历还是威望,属于当下内阁的首辅人选,最后首辅是谁,要看太子的心意。 解缙抚着胡须,没有理会杨士奇的目光。 杨士奇收回了眼神,又看向了吕震。 “吕部台认为该不该发?” 吕震犹犹豫豫,他今年就要致仕,不是因为高尚,而是因为年龄太大了,面对礼部越来越繁重的事务,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有了致仕的想法。 太子殿下已经同意,只不过礼部还没有合适的人选,所以吕震仍然暂时稳住礼部的局面。 如今的礼部,早已不是当年的礼部,不光权柄更重,事务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 吕震摇了摇头,又忙着说道:“杨阁老何必为难老夫,老夫如有考量,何必送来内阁商议呢。” 杨士奇叹了声。 现在的内阁正在关键的节点上,他深知太子殿下的心意,所以杨士奇本不愿意节外生枝,没想到还是出了这等大事,他只能上奏。 这篇文章的意义重大,关乎国家根基。 天下大事何其多也,但是朝廷自有法度,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所以事情虽然多,内阁处理起来其实也有章程,不算大麻烦。 但是有些事却又非常的关键,杨士奇看得清楚其中蕴含的份量,虽然他不想多事,可身居其位责有攸归,他又必须如此。 自从推行新政以来,皇宫就不再招收新的太监。 多年下来,老太监们已经养老的养老,离世的离世,当初年轻的太监们也年龄大了,虽然还养在皇宫里,但是皇宫事务的权柄已经消减。 内宫有女官和女史,外部事务由皇宫事务局负责,与朝廷的来往则是文华殿文书房的官吏们维持。 其实现在的文书房,与大明历史上的内阁有些相似,而当下大明的内阁反倒是大大的不同,只差临门一脚就能获得名分了。 名分非常的重要,历史上大明的内阁就是缺个名分。 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历史上大明的内阁虽然已经是朝廷的核心,却仍然受到很多的掣肘,管理朝廷各部并不顺手。 杨士奇与解缙一同拜见了朱高炽。 朱高炽安静的看完报纸初稿。 朱高炽其实早就有了准备,虽然杨士奇和解缙无法看出太子殿下的心情,实际上朱高炽内心的确没有波澜。 任何东西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世界的演化也是循序渐进的,思想的萌芽和发展有时候需要更长的时间,更不可能突然之间冒出来。 大明立国五十余年,特别是最近二十余年来,自己引导的工业发展和思想变革,有今日的瓜是必然的现象。 很早的时候,朱高炽已经放弃了思考西方工业发展的由来,因为实在是无法考,也导致朱高炽抛弃了摹仿西方近代化的道路。 因为根据后世的说法,西方工业革命来源文艺复兴,那么文艺复兴的来源是什么呢? 武功秘籍。 是的。 就是与小说中的一样,从一个年轻人捡到了宝典开始。 意大利文明的标志城市――佛罗伦萨小镇,佛罗伦萨人从穆斯林那里学到了中国的抽丝和纺织技术,开始了生产丝绸从而畅销欧洲。 经济的发展,让当地成为了金融中心,有了钱的教廷因此要完工当地巨大的大教堂,这座大教堂人们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修建,只知道一直没有修建完成。 碰巧的是,来自美弟奇家族的科西莫,当年他才二十五岁的时候,在未完工的教堂角落里,发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一些经卷和手稿。 最后靠着这些手稿上的知识,科西莫完成了教廷修建的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封顶工程,获得了丰厚的报酬。 因为这样的原因,科西莫对于收集经卷和手稿有了很大的兴趣,经过多年的收集,成为了全欧洲最大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让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知识复兴起来,带来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又推动了工业革命。 这样的说法,实在是对文明发展过程的侮辱和无知。 朱高炽不知道中国有没有科西莫这样的年轻人,捡到先古时期的宝典。 不过大多数人并不认可这样的思想,因为后世更具有想法的年轻人们,他们认为后人一定比先人具有更丰富的知识,那种古代秘籍最厉害的只存在于小说。 西方后世的文明成果,绝对不是靠几部所谓的古希腊宝典就能达到的成就,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中国有不靠谱的学者,西方同样也有。 就如后世有人认为国外的月亮都要更圆一些,也有外国的年轻人认为中国人从小爱学习,刷视频的内容都是知识内容一样。 抛弃成见和自卑,以立足自己身份的姿态去思考,朱高炽通过创造需求,改变了市场,从而推动了大明的工业化。 但不可否认的是,宋朝的思想高度经过元朝的奴隶制度下,很多的陋习在明初的人们心中已经习以为常,例如那些将领违法乱纪的记录很多。 蓝玉做的事情,放在宋朝是不被舆论接受的。 而明初不光是蓝玉这样做,人们也认为很正常。 明朝的思想与宋朝的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不光是法律上的,包括了道德。 金兵在宋朝都城做的残暴的事情,令人感到震惊,不光是后世的人认为是野蛮的,当时的宋人也惊呆了。 就像二十一世纪,某自诩为文明的国家竟然不顾整个文明世界的反对,坚持的施行种族灭绝一样,令人们三观破碎。 同样的道理,经历了金元轮番摧残,文明世界早已毁灭。 不光是技术和知识上的,也包括了人们的思想。 人们习惯了奴隶存在的世界,明明是同样的种族,只过了一百年而已,虽然嘴上喊着复兴宋制,却仍然保留了前朝留下来的奴隶制度和殉葬制度等等。 这只是某一方面而已,整个社会全方面的倒退和衰败。 人们不再讲究法律和道德,而是习惯了武力压迫。 宋朝对官员贪污定罪最轻,但官僚群体贪赃程度反而比明清两朝更低,明朝施行了出名的高压政策,可贪官现象却屡禁不止,乃至到了清朝,官员不贪才是笑话,买官卖官已经成为了普世现象。 这是因为文明水平高度决定的。 一个文明的辉煌,绝对不只是经济军事,更包括了思想,哪怕是普通的百姓也更具有道德,正因为高尚的道德水平,人们才会有高度的自律性。 没有世俗良好的思想,再好的制度也不过是虚设而已。 如果出租车司机们高达八成的人认为换成自己也会当贪官,那么任什么监督政策也没有用,相反,如果出租车司机八成的人认为换成自己绝对不会当贪官,那么很简单的监督政策也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出租车司机的调查报告,是后世一项没有引起宣传的小范围活动。 在文明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里,皇权是必然会被约束的。 一个文明水平高度发达的国家里,皇权却不受控制,两者绝对无法共存,皇权不只是皇权,背后代表了一系列的权利。 那么在皇权面临限制的时候,一种新的保障文明发展的存在就是朱高炽需要考量的。 具不具备引领文明发展的水平。 朱高炽从来没有想过要对抗。 与事物发展轨迹对抗,属于违抗大势的逆举,不但无法持久,只会更加刺激矛盾。明朝中后期皇权与官僚阶级的斗争,在朱高炽看来就属于这类现象。 读书人越来越多,读了书就不会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大明高度的教育制度和对读书人优待的体系,注定了这个群体的规模非常的巨大,有了民间的基础,哪怕压缩皇权推崇公认的规矩,也就是推崇法律成为了必然。 那么明朝中后期出现的心学到新学,甚至痛骂孔子和批判皇帝的学问不但没有被取缔,反而越来越普及,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明朝的灭亡有很多的原因,但是皇室绝对有重大的责任。 封建王朝就是封建王朝。 同比是西方人口中的理想国,不代表大明的皇室就没有问题,所以朱高炽愿意放权,但是朱高炽不放心的是内阁具不具备扛起大旗的能力,同时能否维持住皇室超脱的地位。 大明的皇室可以放权,但不能消失,至少现在不行,否则只会导致内乱。 只是朱高炽没想到该来的事情来的有些早了。 他一直以来把事情做在前面,所以大明这些年来顺风顺水,哪怕有些自然灾害,在大明耕地面积、肥沃土地、化肥技术等长足发展下也无足轻重。 甚至这回要考量内阁,也是想要把事情做在前面,为十年二十年后思想的转变提供底蕴,朱高炽又欣慰又苦恼。 欣慰的是这本是他追求的,苦恼的是大明的管理体系有没有跟上思想发展的水平。 朱高炽从来不敢把后世的东西认为当下大明可以达到。 那是对先民和先烈们的不尊重。 经历过长期的火与血,百年的苦难磨出来的钢铁意志,打造出来的先进队伍,绝对不是当下大明的官僚体系可以比拟的。 在朱高炽看来,当下大明虽然已经比历史上的大明社会环境好了许多,可仍然有很多的不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虽然只是一句诗歌而已,但也是文人们追求的高度境界。 简而言之。 人们都认为换成是自己,绝对不会是贪官的社会下,才能真正做到法律的公正和落实,并不是朱高炽制定几条法律就可以改变的。 朱高炽没指望所有人都是道德高尚之人,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总体的舆论也如此。 朝廷的能力有没有达到,地方的官员和片坊的坊长们的素质有没有达到。 摆在朱高炽案台的另一头,是锦衣卫送来的调查报告,关于片坊长仗势欺人,犯了二十余条大明律的密疏,这样的事背后有多少起呢。 根据大明律的规定,片坊长没有这么大的权利,而且百姓们具备违抗片坊长违法要求的权利,但是又如何呢,事实就是事实。 但是大明太大了。 同样又兴起了关于压制皇权的诉求,这就是矛盾之处。 朱高炽看了两封不同的奏疏,最后看到杨士奇和解缙二人。 两位早年去北平学习工业化理论,学富五车,要才华有才华,要经验有经验,要能力有能力,大明最顶级的政治人才。 商人们的事,思想上的事.大明未来的事,朱高炽决定要看一看。 这才是朱高炽留给大明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