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在线阅读 - 第六百八十六章 朱瞻基的稚嫩

第六百八十六章 朱瞻基的稚嫩

    与父亲的出巡路线不同,如果朱高炽是先北再南,那么朱瞻基是先南后北,在南方沿海地区,竟然看到了规模不下于京城的造船厂。

    军工行业的利润无法令人无视,特别是大明当下的军工体系,吸纳了不少民间商行,许多商行的目光盯上了这块肥rou。

    几名军工联合办的老朋友,火药商人吴文华,燧石商人龚泽等竟然在广东,他们特意来此等候太孙。

    朱瞻基接见了他们。

    这些商人提出新的制造思路,“大明当下最新式的铁甲战舰,国内建造一艘的成本需要十万元,如果改成别的方式,我们有信心把成本压缩到五万以内,甚至三万元以内。”

    铁甲战舰还没有在海军普及,而且也不是全部用钢铁建造,只不过在甲板上铺设了一层厚厚的铁板,以及外部包裹了一层钢铁,主要的材料包括龙骨仍然采用的上好木材。

    朱瞻基听到商人们可以把成本压缩到这么低,立马来了兴趣,他可是知道未来海军建设的方向,铁甲战舰将会成为主流。

    等大明海军使用铁甲战舰之后,传统的战船对新式战舰最大的威胁――火攻,将会彻底失去作用,到时候大明海军无敌手,几艘铁甲战舰就可以消灭成群的战船,这对于大明在海外的控制成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军工联合办监督,把制造的权利下放给我们商行,我们只需要按照军工联合办提供的资本,按期交付约定好的军备即可。”

    “如果朝廷允许的话,包括新式战舰,以五万元之约定,我们如期交付,军工联合办只需要检查战舰是否合格,如此可以尽快普及我大明海军的铁甲战舰,包括其余的军备也是如此。”

    听到商人们的介绍,朱瞻基有些心动,不过如此重要的事情,朱瞻基还是明白,以他的身份不可以轻易表态,所以没有当场回答商人们。

    但是商人们通过太孙的表现,看到了希望,于是加大了说服力度,为了成功,他们甚至提出只需要四万元,哪怕失败了,损失也由他们承担,不伤害朝廷的利益。

    朱瞻基忍不住问起了随行人员里的工部郎中顾道初。

    顾道初头头是道的回答。

    “大明的国力虽然发展的很快,可是高昂的军事支出也是笔巨大的开支,朝廷财政稳步发展的时期,不会有任何的问题,可是万一哪天财政出现问题,那么大明的军事支出将会无力承担,成为国家的巨大危害。”

    顾道初以太祖皇帝的军事思路说道:“我大明立国之初,太祖皇帝就看到了军费高昂对国家的危害,所以推行了卫所制度,施行军户自给自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可最大的好处是稳定,哪怕国家经济破产,也不会让军队无以为继。”

    “军工联合办是太子殿下创办的,初衷是整合资源,促进行业优化,而当下民间资本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很多的优势,通过把民间资本纳入体系内的做法,的确有利于节省军费开支,如果能把我大明军费开支压缩五成,朝廷每年就能省下近千万元的财政支出。”

    朱瞻基并不傻,他担心的说道,“可军备是朝廷重器,如果放权给民间商行,会不会带来威胁。”

    顾道初摇了摇头,他立刻回道:“所以军工联合办的作用,就是保障与监督,与太子殿下通过大明工局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社会资源分配一样,兵部和工部也可以通过军工联合办,既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又能让朝廷牢牢控制军工行业。”

    朱瞻基的确有些动心了。

    顾道初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以史为鉴,军费的开支在大明已经成为了绝无仅有的现象,如此高昂的军费开支,万一哪天大明承担不起,带来的危害太可怕了。

    一两百万的正兵开支光军饷就是一笔海量的资金,更不提装备,而海军的军备更是大头,如果能把军备的成本压缩到一半,对于大明的好处巨大。

    朱瞻基希望能为大明做一些大事情,成为像曾祖、祖父、父亲一样的圣君。

    大明的工业基地在东部。

    无论是西部七省,还是西域行省、亦力把里行省,塞南行省、塞北地区,包括奴儿干,北平行省和金州才是工业核心基地,以点往西辐射。

    中部则是应天府和浙江行省。

    中部发展的势头很快,因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和人口优势,包括原湖广行省的拆分,在能源和技术与市场发达的条件下,仍然成为了国家赋税最高的地区,带动四川行省、朵甘都司、乌斯藏都司等地。

    那么南部。

    以广东为基础辐射南洋。

    每个地段的经济模式有相似的,也有不相似的。

    因为南洋的开发,例如交趾行省的长足发展,各海外都司宣慰司,藩属国的变化,广东的经济发展势头非常的快,多数国内的商品与海外的物资在广东进行中转贸易。

    巨大的市场需求,也让广东行行业业得到了大发展,其中也包括造船业,因为对船只的需求比内地旺盛,广东的造船总体规模已经成为了第一。

    不过呢,广东的造船业主要是民船,而金州天津京城等地的船厂承接了不少军方的定单。

    颜钝、练子宁、李学颜这一批官员为广东的工业化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他们致仕的致仕,离世的离世,但是工业化的道路并没有遭受阻碍。

    数十年前的太子一系早就灰飞烟灭,没有人再提,至于朱允这位只存在了不到十年的越王,更是一点记载都没有了。

    广东的经济发展迅速,对于许多方面有了高度的需求,不光是人力上的,还有资源上的,已经成为了各方面的共识。

    朱瞻基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士,高度认可了广东行省的发展成果,并且愿意支持广东方面的诉求。

    他在几位信任的官员帮助下,写了一封送往京城的奏疏。

    杨溥的指点下,这封奏疏并没有公开,而是通过锦衣卫送回京城,以密疏的方式,朱瞻基虽然无法理解,但是听取了老师的建议。

    ――

    五十九岁的朱棣自从占城回来后,身体的老毛病犯了,一直没有痊愈,所以留在深宫调养。朱高炽除了每日问安,朝廷上如果没有大事,朱高炽也不会拿来叨扰朱棣,以免让朱棣伤神。

    不过朱棣希望太孙能尽早成婚,虚岁二十一的太孙,已经该成亲了。

    朱高炽笑道:“父皇做主。”

    朱棣听到儿子的答复满意的点点头,不光孙媳妇他找好了人选,连还没有的孙子名字都想好了,反正选来选去也就那几个字。

    “咱听说缅甸宣慰司那边有些土官不听话,经常入侵暹罗北部,可有此事?”

    朱高炽点点头,“确有此事,不光是入侵暹罗北部,与素可泰都司内的几个宣慰使也经常发生矛盾。”

    “你准备怎么办?”

    朱棣好奇的问道。

    外面都说儿子仁德,心软。其实啊,朱棣最知道自己这个儿子。

    不过他们老朱家就这样,恶名是父亲承担,好名声留给儿子。当年自己大哥活着的时候不也是如此,大哥办了那么多的大案,杀人的恶名全部是父皇承担了。

    朱高炽平静的回道:“先等一等。”

    朱棣想了想,认可了儿子的想法。

    后世都说新大陆的土著自相残杀,其实世界上哪个地区不是如此,但是非说土著们自相残杀才导致他们的灭绝就有点可笑了。

    合着新大陆的土著自相残杀了几千年,人口并没有灭绝的迹象,反倒是西方人到了后,土著就自相残杀的绝迹了?

    其实屠戮不屠戮有什么好说的呢,成王败寇罢了。

    几个西方国家在新大陆的扩张的确是靠着屠戮,但与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不同,属于先进文明屠戮落后文明,所以落后文明的灭绝,成为了那几个西方国家发展的养料。

    这与游牧民族劫掠亚洲东欧是不同的。

    前者通过生产力发展推进了他们的文明,后者只是财富转移带来文明的破坏和倒退。

    中国古代的扩张,把苦寒之地、烟瘴之地变成富庶肥沃的土地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过呢,中华文明讲究仁德自然,这就是不同的差距。

    比如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就是因为大量北方人口南迁,通过生产改善了自然环境,从而促进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资源,导致人口大增长。

    只不过呢,西方人占据了世界上多数的肥沃土地,而工业化的模式他们又保不住了,大量的非西方国家开始兴起,而他们的国民又不再勤奋。

    在竞争不过的形势下,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和资源,不让新兴的国家靠着自己的武力来抢占他们的胜利成果,所以又提出了所谓的现代秩序,包装上文明二字。

    只要不打大仗,他们靠着他们抢夺的胜利果实,发达的人均资源条件下,无论如何他们都能躺赢,属于对他们最有利的方式。

    其实与历史上的明朝是一样的道理。

    占据最肥沃土地的大明,只要求周边的势力安稳即可,因为不打仗对于大明是有利的。

    同样的道理。

    缅甸宣慰司形势复杂,大明又刚刚结束了在暹罗的战事,只要战争规模不超过大明的底线,没有危及到大明的发展,朱高炽并不急。

    等暹罗、真腊两国的铁道修建好之后,才是大明最好的时机。

    当下的暹罗已经残了,彻底依附大明,而真腊东边是占城,右边是大明芭提牙雅都司,北边是老挝宣慰司,南边则是大海,在大明海军的大炮之下。

    等这些地区彻底消化完毕,推行宗藩体系,乃至于改土归流,将是大明在整个南洋真正贯彻宗藩体系,加强治理的时候。

    朱棣内心暗叹。

    自己这个长子,朱棣实在是佩服,佩服其耐心,能忍得住急躁,选择对百姓最有利的发展道路,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品德。

    都知道修建大运河的好处。

    可是怎么修的选择却有很多。

    与朱棣分别后,朱高炽回到了文华殿,不久后,收到了儿子写的密疏。

    朱高炽对于杨溥非常的认可,如果不是杨溥要求儿子以密疏的方式上呈,那么太孙第一次正式的奏疏就会被否决,对于太孙的威信很不利。

    老成持才的重臣,的确是国家之福。

    朱高炽没有公开这封密疏,只是叫来了杨士奇几位大臣,小规模的传阅,他想看看内阁当下的水平,具不具备他的要求。

    杨士奇等人看后,很快得出了结论,不能答应太孙的要求。

    朱高炽露出欣慰的笑容,虽然杨士奇等人的理由不够完善,可是已经够了,朱高炽这才全面的解释。

    “农业是有限的,工业是无限的,工业国的秘密就在这里了。”

    “大明工局自己造一艘船需要十万,从民间商行买一艘只需要五万,但自己造除了铁矿石成本其他附加值是留在内部循环的。”

    “我当然知道海外人力低廉的优势,可是与我内部有什么干连呢?”

    “技术传播了出去,为海外带去了技术岗位,也为海外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代表着外购五万元是全部流失到外部的。”

    “请一定注意,国内的内部循环的利益是社会分配模式,我多年来严格控制海外的工业化竞争,就是为了保证国内这套制度得以施行下去。”

    朱高炽的解释,令几位大臣深思起来。

    制度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了,看你锚定是什么,是国家还是个体。

    朱高炽笑道:“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的秘密也在这里,它根本不追求经营性质的那种售价减去成本后的销售利润,看中的是大循环,工农业总产值全是它的利润,当然是越大越好。”

    这也是为何社会主义国家搞工业如此凶残的原因,成本无限趋于零,又不求经营性利润,那还不一下子就是几何级爆炸性增长。

    毛熊二战前还是使用锄头的农业国,二战后就变成了钢铁洪流,如此短的时间带来的巨大成就就是这样的原因。

    包括历史上的李鸿章说“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这就是典型的农业思维,搞了一辈子洋务,还是只能看到工业的表象,看到的是那些枪炮轮船,林立的工厂,还在比售价,根本不知道“工业国”这三个字代表什么。

    老鹰的企业为了成本在全世界订购配件,但德国的克虏伯也好,苏联工厂也罢,它们不追求成本,就看自己国家有没有。

    能自己生产绝对自己生产,能在国内配套的部件绝不外购。

    不怕工厂大,社学县学各所学校随便建,洗澡澡堂蒸汽锅炉全用上也没事,再臃肿那也是内部循环,如果不会看结构,就会把它看成粗浅的大锅饭。

    资本与社会模式各有利弊,长短板同样明显,制度不过是工具,是为百姓服务的,行不行看的是舵手。

    当下的大明,如此优越的基础,朱高炽当然选择最好的道路,怎么可能去开历史的倒车河呢。

    无论是高丽也好,海外地区也好,当下只能成为大明廉价资源的供应地,并且需要通过关税调控之下,避免国内生产链被竞争,导致社会资源分配模式以人为本无以为继,同时也是让百姓们保持奋斗与劳动的底气。

    但是近年来,民间资本的规模与呼声越来越大,竟然已经能影响到大明未来的储君,朱高炽到底要重视起来了。

    打压是下策。

    朱高炽交给了杨士奇等人一个难题。

    如何妥善的解决此事,如果内阁能给自己满意的答案,朱高炽将会进行下一步的改革,如果内阁的答案无法让朱高炽满意,那说明大明的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发展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