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浴血出征
56 夏秋之交的下沅县平川,翠绿的玉米葱绿的谷子墨绿的大豆连成了浩瀚的绿色海洋,不同的高度不同的绿色幻化为绿海中起起伏伏的波浪,蓬勃着大海波翻浪涌的气势与精神。散布在绿海中的村庄好似海洋里的岛屿,呈现着同海洋的气势极不相称的破败不堪、死气沉沉的景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尽管不知道这万颗子中自己能吃到几颗,面黄肌瘦、伤痕累累的乡亲们还是在麦收之后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肥沃的土地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望,十天左右便捧出了一片连一片嫩绿的芽苗。一场夏雨过后,广阔的田野上便响起了万物生长发动的声音,有意播种的庄稼与无意冒出的杂草一起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天上,有时红日当空艳阳高照,有时狂风怒号阴云密布,有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地上,农田里的杂草理直气壮地与庄稼争夺水分、挤占地盘、争显绿色,同样疯狂地生长。地道专家地老鼠,两栖动物青蛙,在地下潜伏四载后而攀上高枝歌唱的蝉,都在声嘶力竭地发表着自己的生存宣言。天上争夺制空权与地上争夺生存权,成为充斥于天地之间的基本情调。 而人世间的争夺更为惨烈。 十月五日,后晌,西斜的阳光给遍野的庄稼涂上了金黄的亮色,无风的田野蒸腾着酷热的暑气。通往道口镇据点的玉米夹峙的道路上,咯噔咯噔行驶着两辆小叫驴拉着的铁轱辘车,车上满载着扳去了玉米棒子的嫩绿的玉米秸秆。路两旁是高过人头的城墙一样厚密的玉米,道路像一条墨绿色的没有尽头的深巷。前一辆车车辕上坐着的车把式,一边悠闲地挥动着哨鞭,一边与旁边坐着的中年人闲聊。一前一后的两辆铁轱辘车中间,有三个脑后留着长辫子怀里抱着小包袱的年轻美貌的妇女,妇女后面有两个彪形大汉像是在押解着她们。路两旁的玉米地里,有二十几个哈着腰的人尾随着铁轱辘车,车快了他们快了,车慢了他们也慢了,始终保持着十米左右的距离,密密匝匝的翠绿色玉米形成的青纱帐遮掩着他们的身影。 在距离道口镇据点约二百米时,前边那辆铁轱辘车上的中年人——蓝悟法,低声对车把式说:“吴队长,就在这里停一下吧!”前边的车“欻乃”一声停住后,后边那辆也立即煞住了。二柱向路两旁的玉米地招了招手,于婷与强娃带着二十四名游击队员与两名平川同志从玉米地里钻出来,从铁轱辘车上的玉米秸秆里抽出武器,又迅速钻进了茂密的青纱帐。后边赶车的是吴世锁,旁边坐着的是小掌柜。三个挟着小包袱的妇女是杨玉凤、李青兰和尚菊花,她们剪掉的辫子又精心“安装”上去了。两个押解汉子是杀猪李和尚盼福。 道口镇据点位于下沅县西北部,离县城三十来里地。这里原是道口镇小学,被日本鬼子改造成了据点,驻扎着一个小队五十多名鬼子。从东面的铁栅栏大门进去后,是四亩大的院子。院子西边是前后两排十间瓦房,两排瓦房之间相隔十米左右,有过道相通。第一排房是士兵宿舍与伙房。第二排房,中间两间是小队长西园寺三郎办公室,两边是两个副队长办公室,慰安室设在最南边一贯通的两间里。大院北边的一排五间房,是马号和仓库。 在距离据点三十来米远时,于婷和强娃带领二十四名游击队员与两名平川同志埋伏在了茂密的青纱帐里。 大门两旁站岗的鬼子都认识蓝悟法。蓝悟法点头哈腰地凑过去,心里气狠狠地想着“今天非要宰了你们!”脸上却堆满了金灿灿的笑容,嘴里发出暖融融的声音:“太君好,太君好!”鬼子见铁轱辘车上满载着战马爱吃的玉米秸秆,还跟着三个花姑娘,喜笑颜开,对蓝悟法翘着大拇指:“蓝桑,大大的好!” 进了据点大门,大家都不免紧张起来,尽管事先做了心里准备,但毕竟鬼子有五十多个,而咱们只有九个人。老蓝又发现院子里增加了一辆崭新的三轮摩托,猜想是日军大队部来人了,暗暗叫苦:本来敌我力量悬殊,这又多了几个鬼子!正想着,拉车的小叫驴“吱哇——吱哇——”大叫起来。刘翻译罗圈着腿,循着驴叫声过来了。老蓝向刘翻译笑了笑,悄悄地将一盒卷烟塞到刘翻译袄兜里。刘翻译挤着眼问:“啥意思?”老蓝说:“请老兄给太君美言几句,秋季征粮,给上马村减一些。”刘翻译鼻子里哼了一声:“一盒烟就打发了?”“哪能呀,事成后,定有重谢!”老蓝又问,“县城来太君啦?”“来了。”刘翻译一双杏仁眼只顾盯着玉凤、青兰和菊花,漫不经心地答道,又色眯眯地问:“这三个花姑娘,看起来倒是细皮嫩rou的,**了没有?”老蓝真想抽他几巴掌,你他妈的还是中国人吗!嘴里却还得应付着:“这,我哪知道?我是买了三个讨饭的。”
刘翻译屁颠屁颠地向西园寺报告去了。老蓝走到正在马号前卸车的二柱身旁,低声说:“县城里又来了三个鬼子,——看我眼色行事。” 老蓝领着玉凤、青兰、菊花,后面跟着两个“押解”汉子,去见西园寺小队长。路过前一排房时,正在吃晚饭的小鬼子看见三个女人,贼眼瞪得鸡蛋一般大,七嘴八舌喊着同样的话:花姑娘,噻咕噻咕的干活!一个端着步枪的鬼子兵,用枪刺指着杀猪李和尚盼福:“你们的,不准进去!”。俩人只得退出来,帮二柱、世锁卸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