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而赵刚的百户所也编入了稽查经略司,王文乐当然高兴了,但锦衣卫的军饷高于目前的新兵水平,因此暂不适合混编,又因为赵刚麾下都是百战老兵,所以只要稍加训练即可成为精兵,因此他安排大家仍是同训,这样不至于耽误预定的目标。 王文乐正在加紧训练手下的时候,皇上密旨王文乐速回京师,皇命不可违,于是王文乐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带了一个小旗的护卫便星夜赶回京师,由王忠将他带到地方才知道,原来是火炮先于火绳枪给造出来了,这是因为王文乐对制造枪炮的工艺是外行导致的疏忽,虽然炮大枪小,但越小受约束于当时的工艺水平就越难造,而造炮的青铜铸造工艺早已成熟,所欠缺的主要是思路,而王文乐给的思路就恰恰解决了对当时的工匠来说最难的部分,一个是火药的最佳成份比例,一个是火炮的口径和炮身长度的比例,而且火炮所需要的所有配置全部都有说明和配图,这就使得工匠们只需要简单琢磨怎么造的更好,耐用而无需进行发明创造反复地摸索实验了。 其实第一门炮在工匠们拿到图纸和说明三天就给造出来了,主要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这帮家伙对配件,火药配比和膛压测试,射击次数测试,最佳有效射程测试等等拿出了漂亮的数据,仅测试膛压就炸了十几门火炮的测试品。经过测试认为,小型加农炮的炮子最佳重量是二斤,有效射程大约四百步,配上炮车全部重量只有六百斤左右,四个人cao作起来非常轻松。而轻型加农炮工匠们更有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无论是守城还是破城轻型加农炮的威力皆不足,而用于舰船之上却是最佳的选择,因为炮子太小而城墙过于坚固;攻城锤或抛石车目标过小即使打中也未必能够摧毁,所以至少需要二十斤重以上的炮子,炮重大约五千斤左右。而现在都是木质帆船,所以十斤炮子即可对所有船体无坚不摧,因此工匠们建议野战只需小型加农炮足矣,而且重量轻,有炮车用骡马轻松可以拖走。然后这帮家伙根据王文乐给出的数据得出结论经过反复试验之后造出了炮子重达八斤,有效射程大约六百步,炮重二千斤左右的轻型加农炮。 实验结果送到朱棣那里之后,朱棣大喜,便令人速召王文乐进京试炮。 王文乐观看了试炮之后大喜,这不是刚想瞌睡就有人送来了枕头,于是他就指出攻城炮并不是急需研究的火炮,目前主要研究的是有效射程在一千步左右的中小型加农炮,虽然有效射程远了看不到没什么用,但有效射程的增加实际上是在近距离时破坏力的成倍增加,因此小型加农炮主要是在火药提纯和炮膛的平滑度上下功夫,火药的纯度越高,燃烧就越充分,火药的推进力就越大,炮膛内部越光滑炮子射出的阻力就越小,这就是第二代小型加农炮的研究方向;而轻型加农炮除了像小型加农炮那样改进之外,将炮子加大到十斤,炮重加大到三千斤,在船上使用的加农炮按照目前的船只标准看可以再重一些。这就是第二代轻型加农炮的研究方向。他才不会让工匠们去研究攻城炮,最关键的是要考虑朱棣地感受,整体喊着出海赚钱要攻城炮干什么?一个是朱棣不会给,另一个就是浪费时间和资源,大明不是一个富铜的国家,连造铜钱的原料都紧张更何况这一门攻城炮就要上万斤的了,不如好铜用在刀刃上,着重点放在发展舰炮上,这样朱棣安心每天都能睡好觉,他能安心的去海外随便折腾,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工匠们表示三千斤重的炮身在铸造上需要各种实验,因此需要时间,王文乐当然清楚,就是在有思路的情况下这每一步都需要实验去验证,这是急不得的,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剩下的就是给工匠们时间去反复折腾了。 最后就是关于火炮的定装火药问题,在战场上由于紧张、失误等各种原因造成的装药量不足或过量,导致的射程不足或炸膛、自残、自我殉爆等贻误战机的情况,因此将火药定量提前装在易燃包装中压紧塞实,这样既节省了战场上装药,捣药的这个时间,又可以防止装药时可能出现的低级错误,一举数得,关键是所寻找的外包装必须在火药燃烧爆炸喷出的的瞬间可以完全烧掉,不留残渣。看众工匠皆在冥想,他便举例说油纸即防水又防潮更易燃,可以优先选用,待有更好的材料再替换,众人皆恍然大悟,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