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抗战尖兵在线阅读 - 第十一章九州聚铁铸一字

第十一章九州聚铁铸一字

      诸夏国的兵工在二十世纪初,本来并不差,我们还是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例子。

      1910年11月,朱恩紱『湖北兵工鋼藥兩廠各項詳細情形條說表冊』丙料物:

      造槍用料,大要可分兩類:一為正料、一為雜料。而料以鋼鐵為大宗,雜料以煤油為大宗。查該廠原備有各項用料核價表冊,並派書識一名,專司收發,立法亦甚完善。惟查該廠宣統元年分,每月支發料物表冊所填用料之數,無論正料、雜料,糜濫之多,頗難枚舉。即如槍管一項,該廠工料表內列全年成槍九千三百枝,需用胚料一萬二千枝,廢棄多至二千七百枝。又需用核桃木托料一萬四千根,廢棄多至四千七百根。按槍枝以此二者為大件,工作亦無他奇巧,而報廢者多至此數,其餘小零件可以類推。且各種鋼料造件,只有重數,而不列造成槍件細數,內容尤為含混。

      至於造槍管之鋼料,滬局所鍊,其拉力與洋鋼不相上下,原已可用。而定價亦輕,前次售與川局,每枝計價一兩二錢。鄂廠專向独意志國購買,每枝計價一兩三錢七分,運費尚不在內。以價值論,孰貴孰廉?以運道論,孰近孰遠?不待辯而自明矣。

      以上引用的是官吏给皇帝的奏折,里面清楚表明清末枪管钢肯定能够自产,江南制造局生产的枪管钢直接提供给四川生产毛瑟枪。1901年之后,炮钢肯定也能自产了,1905年引进的克氏75山炮的炮钢就是江南厂自己制造的,除了驻退机都能够自产,当然这个炮钢是碳素钢不是合金钢。

      对于江南制造总局的自产军工用钢的能力,外国观察者也留下了证据。英國人貝思福爵士(LordCharlesBeresford),在1898年8月1日得到英國總商會主席(PresidentoftheAssociatedChambersofCommerceofGreatBritain)諾斯考爵士(SirStaffordNorthcote)的委託,詳細的考察中國,作為將來保障英商利益,在中國投資經營的參考。同時,為了確保投資的安全,他也希望瞭解中國政府維護其政權的能力。諾斯考希望考察的人選能有軍事背景,但是目前不具官方身份,作一個非官式的詳實報告。貝思福爵士是退役海軍少將(RearAdmiral),諾斯考以為是極其恰當的人選,希望他能儘快啟程前往東方。

      由此,貝思福爵士於1898年9月30日抵達香港,到1899年1月9日離開上海,3個多月裡在中國走南闖北,不但訪問了包括燕都,津门市,漢口,花城,鹭岛,春申等城市,也視察了一些诸夏國軍隊,到過所有的主要海防要塞,7個主要兵工廠中的6個,並訪談了恭親王,李鴻章以及8個總督中的6個。回國之後,在1899年由Harper&BrothersPublisher出版了他的報告–細述诸夏(TheBreak-upofChina,以往有人譯為诸夏之瓜分,非也!非也!)。該書一共491頁,由292頁到303頁介紹了他所見到的當時诸夏國兵工廠情形。以下是其原文中譯。

      春申市(江南制造总局)

      這個兵工廠由在石城的兩江總督管轄。(譯按:江南製造局由南洋和北洋大臣共管,經費來自江海關釐金)廠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現代化機器,工具,庫房和充裕的物資。所有的東西都有充裕的經費,整個工廠井井有條。管理系統完全是由歐洲人所控制,顯然花了大錢。光是這些額外開支就該足夠提供全诸夏國海陸軍的軍費。工廠的總辦有兩個英國顧問協助管理。本特先生(Mr.Bunt)負責全部的工程部門,肯尼緒先生(Mr.Cornish)負責製砲和砲架。如果這兩位的建議能完全得到採納,產能可以大幅增加,成本也可以大為降低。诸夏國主管告訴我他非常感激這兩位先生的服務。工廠有水道與外界交通,有一個小港和一艘60噸的小貨船。整個工廠採用流程作業。工廠的機器和工具是英國製,由國洋行供應。我發現這是在中國常見的現象,我曾看過英國機器上有独意志國洋行的戳記。而這些洋行起碼要賺取百分之十或更多的利潤。我問過好幾個诸夏國主管,為什麼不直接向英國公司購買,他們解釋說,如果貨品有問題的話,他們可以輕意的從當地的洋行得到補償,如果直接向外國採購,就必須要經過很麻煩的程序或法律行動,才能得到補償。

      在廠內有鑄造達30噸的裝備,為了向英國總商會呈現這個工廠的能力,以下是當我訪問時正在進行的工作:

      2尊9.2砲正在裝上水壓助退的砲架

      2尊9.2砲正在製成陣地防衛型

      8尊6吋速射砲

      12尊4.7速射砲

      20尊12磅速射砲

      20尊6磅速射砲

      50尊3磅速射砲

      這些砲都是最新的阿姆斯壯型式。

      所有製砲用的鋼材都是兵工廠自已生產的,主要煉自本地出產的礦沙。鋼材只有在通過和英國政府標準相同的測試後,砲廠才採用,火砲完工後,也要經過和英國標準一樣的測試才能出廠。

      我目睹製造各種口徑火砲的機器,最大的可以製造達12吋口徑的50噸火砲。

      以上所提到的火砲已經在廠中生產了一段時日,我在要塞訪問時曾見過一些。

      步槍廠則大量生產第一流的連珠槍,是最新的毛瑟型號。

      子彈廠一年可以生產幾百萬發,同時也有極好的機器製造各種尺寸的大型砲彈筒。還有鑄造鏇造各種口徑彈頭的工廠。一年可以生產幾十萬發。

      火藥廠生產3種火藥,無煙藥,黑火藥和栗色火藥。

      由英国人的记述我们可以知道,江南制造总局在十九世纪末已经自产军工用枪炮钢、各种*、*,军工原料基本自产,生产多种与英国同款的身管火炮,而且火炮的测试标准实行国际化,江南制造总局从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始制造12英寸阿姆斯特朗超级重炮,这种炮是英国阿姆斯特朗12英寸重炮的仿制品。口径305毫米,全炮重58.5吨,发射的炮弹重达365kg,能发射的炮弹种类包括*、榴霰弹和散弹,射程12公里。该炮威力巨大,可以击穿400毫米厚的铁甲。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最先进的火炮之一,同时也是迄今为止诸夏国制造的最大的火炮。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这款火炮并不是进口国外零件组装。这款炮包括炮钢都完全是国内的产品。另外一款120速射舰炮与这款305重炮代表清朝火炮最高水平。根据可查资料,当时生产了4门30、54门152速射炮、12门120速射炮。2门120速射炮调拨了北洋四门,装在刘公岛东泓炮台,甲午战争中刘公岛保卫战这个炮台和日岛炮台是抵抗的中坚。清末从305,152.120速射炮,到75野炮,75山炮,57山炮,炮管钢全部自制的。

      既然炮钢的技术难题在大清已经被江南制造总局攻克,为什么民国兵工会越活越回去了呢?因为科技在进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炮钢已经不再是当年江南制造总局研发的高碳钢了。

      十九世纪末江南制造总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研制出了高碳钢的炮管,这在当时是世界强国通用的炮管材料。当时欧洲火炮佛兰西国M1897(著名的七五毫米野炮施耐德Mle189775毫米野炮,当年划时代的作品)、露西亚国一战主力火炮M1902师属炮也是是碳素钢。英戈蓝国海军十九世纪末炮钢验收指标也是根据高碳钢指标制定的,38—44英吨/英寸,而江南制造局的炮钢就是根据英国海军这个指标制造的。

      江南制造局就在自己产高碳钢基础上,成功仿制了当时世界先进的克氏山炮克虏伯1904式14倍径75山炮,沪造克虏伯式75毫米山炮于光绪31年(1905年)仿制成功,是中国军工业进入20世纪后,制造出的首门管退后坐的后膛装填火炮,标志着中国近现代火炮生产开始赶上世界潮流。主要战术技术性能口径:75毫米,初速:280米/秒,最大射程:4300米,高低射界:-8度至 1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2度,战斗全重:386千克。机动方式是整炮由一马挽曳或者拆解后由四马驮载。这款炮及其炮弹江南厂能够完全自制,进口只是复进簧而已,同时代的两大名炮独意志克式野炮和佛兰西国75野炮都是与沪造克式山炮同样的碳素钢。大清所谓的碳素钢就是二十一世纪的45号钢,45号钢经过热处理也就是淬火和回火工艺之后,是可以用作枪炮钢的,沪造克虏伯75山炮在早期的缺点是炮弹,长期就是生铁的,到了巩县兵工厂生产的炮弹才改成钢铸,威力大增啊,从130克*升级到380多克*。

      沪造克虏伯山炮从1905年开始陪伴诸夏国陆军,1930年代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曾经下文要求将陆军中的克式山炮退役,结果引起军中极大反弹,因为诸夏国陆军除了克式山炮,就几乎没有其它的队属火炮了,如果克式山炮真的退役,在师一级就没炮可用,军委会不得不俯察军情,允许克式山炮继续贡献余热,事实是该炮后来打完抗战全场,号称永远的克式山炮。直到1943年,在1943年各战区军(师)属炮兵种类数量表中,7.5沪山总计有149门,还是诸夏国军属炮兵的绝对主力炮种。这都是大清兵工留下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