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我为崇祯在线阅读 - 逃跑将军左良玉(一)

逃跑将军左良玉(一)

    左良玉是谁?

    听说人家可是大明第一奇葩,堪称明末rou丝逆袭第一人。为什么这么说了,所谓凡事都得讲个道理的啥,没有依据咱能在这瞎侃么。好了,闲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从左良玉这人点点滴滴细细道来,还你一个乱世枭雄的奇葩人生。

    怎么说呢?

    首先左良玉的发家史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他的发家史让我们明白了几个浅显的道理。在这乱世之中,为了生存,廉耻不值钱!有兵有粮才是硬道理!而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左良玉起于行伍之间,小的时候,命不好,爹妈早死,被亲叔带大,而这种从小没爹妈疼的日子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不同于一般小孩,他们成熟的要早,经历的苦难多,自然那颗心也要强大得多,而这样的人遇到乱世,那就是干柴烈火,对于活着他们比常人更加的珍惜,而且还是要活的更好,活的不一般。

    左良玉明显就是这样的人,没有爹妈疼的日子,就只有靠自己一双手去扛,不过没钱读不起书,扛笔杆子是没多大希望了,何况这年头不是天灾,就是人祸,东北那疙瘩战事闹了好些年头了,那么既然这文的不行,要出人头地就只有来武的了。

    左良玉从小便是树立了这样一个崇高的理想,为了出人头地,那是闻鸡起舞,刻苦修炼,累死累活的,没办法,谁叫左良玉没有一个可以用来坑的爹呢?何况他连爹都没有。

    但老天爷是公平的,左良玉历经无数个寒暑的累死累活之后,那是练就了一副铜墙铁骨,更为牛掰的还是他那一手百步穿杨的真功夫。

    天启年间,老将孙承宗督师辽东,成年后的左良玉响应老帅的号召,去辽东服役去了。

    在这个年代,抵御外辱,护卫我大明江山,那也是让无数青壮年们热血沸腾的一件事,左良玉也不例外。

    在部队服役期间,左良玉依仗着自己幼时打下基础,作战很是勇猛,可以说那是悍不畏死,这个时候的左良玉也才刚刚二十出头,处世未深,还远不是之后那个深谙乱世保命哲学的一代枭雄,打仗卖力也说得过去。

    付出很快就有了回报,因为作战勇猛,而且颇有些谋略,简单点说就是有点小聪明,左良玉当官了,被明政府任命为辽东车右营游击,不久又加封了都司衔,驻守宁远城。对于左良玉来说,加封都司一职那可是莫大的荣耀,这可是堂堂正四品武官,从一个小兵,入伍才多久就升到了这个位置,左良玉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政府对他左良玉不薄,因而左良玉也更加卖力,不过命运是个很奇怪的东西,他可以让你****,也可以让你痛不欲生。就在左良玉升职加薪,准备迎娶白富美的时候,一场危机已是悄然到来。

    一场兵变发生了!

    其实说怪也不怪,兵变这事在明朝末年那是家常便饭,俗话说,人家当兵的也是rou长的,也得吃饭,也得喝水,而且他们还得替大明朝戍边,多么辛苦的一职业,可是朝廷偏偏不发饷,就是发了饷当官的还扣他们饷,这自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而一旦人产生不满之后往往会有过激的行为,何况这些人手中有枪、有炮.......

    只不过这次宁远城的兵变,闹得有些过火了,至于兵变原因,那也都是老套路,朝廷欠饷,据历史记载,崇祯元年七月,宁远官兵缺饷四月有余,士卒枵腹难忍,群起哗变。那么也就难怪了,人家四个月没见饷银也就算了,还不让人吃饱饭,人家能不反吗?不过宁远城作为大明政府应对鞑子的第一线,真是让人难以理解以后的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造反首先从援助辽东的四川、湖广军队开始,这些军士千里迢迢响应老帅的号召为国戍边,竟然连口饭都吃不上,自然是群情激奋,而造反浪潮迅速扩散,当时驻守宁远总计有十四营官兵,只有祖大寿一营没有参与兵变。

    至于祖大寿为何没反,想来却是他祖家至先祖祖庆率全家老小迁居至此,世代繁衍,世袭明朝宁远卫军职并不断提升,成为宁远望族的原因,他爷爷、老爹一个是宁远剿匪总兵官,一个是副总兵官,典型的官三代,他的兵基本都是宁远本地自己的亲族兵,这些人哪有那般容易为了欠饷去造反。

    造反的士卒很快捉住了辽东巡抚毕自肃、宁远总兵朱梅,在一顿暴打外加收身下,毕自肃自杀了,理由很简单,我是一个读书人,朝廷的大员,怎么可以忍受你们这些个泥腿子的不信任,简直是可耻!毕自肃的死是因为自明朝以来文人看不起武人,那是历史缘故所引发的悲剧。

    不过接下来左良玉的悲剧却是因为他‘纵容兵变’,其实要说左良玉主动参与兵变的可能性不大,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左良玉那时正值人生风华正茂的日子,怎么可能冒着砍头的危险去参与兵变呢?不过部下纷纷叛变,他也没办法,虽说此刻的他涉世远不如以后的那个政治不倒翁,可是这识时务者为俊杰他还是懂的,一己之力,扛众人之怒的事,他不会去做。

    可是结果却是成了‘纵容兵变’,左良玉被撤了职,可谓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在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梦里的左良玉甚至是有些懵了。

    撤了职的左良玉依旧呆在宁远城里,成了待业青年,至于为什么不去跳槽,话说槽都没有往哪跳,说不好弄错方位就成跳江了,那是要死人的。自从上了宁远这条船,他左良玉吃的,住的都是这给的,现在一切都没了,他能够去哪?所以说这个时候的左良玉也就陷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危机感之中,有些茫然......

    但是这样的日子过不了多久就结束了,左良玉从待业青年又坐回了他的都司的位置,原因很简单,新任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消了气,这自然该干嘛的还得干嘛。不过这一次,左良玉没有再老老实实在这宁远城呆着做他的都司,而是做出了一个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选择——跳槽。

    在待业宁远城的这段日子里,左良玉算是想明白了一点,这树挪死,人挪活,他要是在这么一辈子呆在宁远城,说不定下一次兵变的时候就再也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而他这一次选择跳槽的老板叫曹文诏,这人可不是一般牛,号称是明朝第一良将,手上沾满了起义军的鲜血,时人谓之‘宁被流贼抢,不叫曹兵挡。流贼抢有限,曹兵害无穷。流贼抢民财,曹兵杀民命’,可谓是战功赫赫,声名远扬。当然这是后事,这个时候的曹文诏也还只是个游击,官职高左良玉没多少,不过这个时候左良玉能选择这样一个以后声名显赫的人作为自己的老板,不可不谓左良玉眼光独到。

    跳槽到了曹文诏军中之后不久,很快一个升迁加薪的面前摆在了左良玉面前——南下勤王。

    这一年,皇太极在“屈尊”与大明政府最为忠实的主战派明蓟辽督师袁崇焕议和失败后,恼羞成怒,发动十余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线,绕道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在崇祯皇帝的强烈要求下,袁崇焕带着九千关宁铁骑出发了,而左良玉也随同曹文诏一起随军前来救驾勤王,在玉田、丰润等四城的战斗中作战有功,和曹文诏一起都加了官,并划归到了昌平督治侍郎侯恂的麾下,这样一来左良玉又再一次跳了槽,从关宁系统给换到了京戊系统,而这一次的跳槽可以说是左良玉人生之中真正意义上的蜕变。而这关键还在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昌平督治侍郎——候恂。

    候恂算得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赏识左良玉的人,自从左良玉到了自己麾下,候恂就觉得左良玉这人不一般,他很快便收左良玉到自己帐前。不过对于候恂如何看重左良玉这事,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片段。在古代,冬至日一般都要祭祀,而就在文武百官拜祭皇陵的宴后,左良玉喝得大醉,丢失了四只金酒杯。当时左良玉就有些慌了,毕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左良玉早已不是那个愣头小子了,而就当左良玉请求侯恂治他的罪的时候,侯恂不仅没治他的罪,还破格提拔他当了裨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候恂慧眼识人不同凡响,只可惜他识的不是挽救大明的英雄,而是乱世之中的一代枭雄。

    自从勾搭上候恂这条船,左良玉的日子自然是越过越滋润,不到二年功夫,候恂又提拔他做了偏将。就在这个时候,对于左良玉来说一个更好的崭露头角的机会出现了。

    崇祯四年七月,为了消灭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支力量,皇太极率军进攻大凌河城,祖大寿被围,皇帝命昌平督治侍郎侯恂派部队增援,不过当时镇守昌平的总兵尤世威正奉命率部看护皇家陵寝,一时脱不开身。而左良玉作为当时驻守昌平数一数二的猛将,何况左良玉之前还有在关宁系统工作的经验,如今这救援工作也自然非他莫属,大凌河一战,虽说是明军大败,关外精锐尽丧,不过和左良玉关系不大,那个时候他还不是能影响全局的人,战后,候恂又给左良玉升了官,这次则是成了副将,也就是副总兵,而在这短短两年时间,左良玉从都司就到了副总兵,成为领兵一方将领,不得不说候恂对左良玉的知遇之恩之重,当然左良玉也是知恩图报的,他一生铭记候恂知遇之恩,后来,左良玉屡建战功,成为一镇军阀,为报侯恂旧恩,三过商丘,秋毫无犯,并亲临侯府向侯恂之父叩头问安,当然问安是小,这三过商丘而不入对于一支土匪兵来说还真是难为他们了。

    如果说人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分水岭的话,那么在崇祯四年之后,对于左良玉来说又将是另外一番新的际遇。

    崇祯六年,陕西的农民起义军越过黄河天险,千里挺进中原,开始了伟大的战略转移。而河南作为中原腹地,大明政府的心脏地带,自然不会允许他人酣睡,而这个时候左良玉独自率昌平军二千余人作战河南,也为左良玉此后成为一方军阀打下了最为原始的军事基础。

    接下来的岁月里,左良玉除了几次作战于山西之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河南与农民军作战,属河南巡抚樊尚璟直接管辖,这个时候的左良玉已是能够和以前的老领导曹文诏一同并肩作战,只不过当时曹文诏率领陕西兵杀农民军的名声那早已是战功赫赫,而左良玉还不过刚刚崭露头角,对于他来说杀戮的日子还很漫长......

    几年的时间,左良玉在河南剿贼立下了赫赫战功,就是与自己老上司曹文诏那也是伯仲之间,因为左良玉的良好表现,崇祯皇帝给他加了官,这次是都督签事,正三品的朝官,并且领了总兵,或许左良玉都不记得这顶乌纱之上到底染了多少无辜百姓的鲜血。

    其实原本崇祯是不打算给左良玉加官的,一个出身行伍之间的草莽汉子,崇祯或许打心底就瞧不上眼,要不是关键时刻职方郎中李继贞的一番话,左良玉或许还是个副将。当时李继贞对崇祯说了这样一席话,‘良玉、李卑身经百战,位反在宠、朴之下,恐闻而解体。’简单点说,也就是皇帝您不给他们升官,他们肯定会撂挑子不干了。

    在这里先不谈李继贞这话所说的后果到底会不会出现,我们要说的只是他崇祯皇帝给一个替他这么卖力的武将升职加薪还要大臣提醒,难道他崇祯皇帝整日沉迷后宫不问世事,这与现实自然是不符合的,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崇祯他看不起左良玉这人。

    皇帝如何看自己,左良玉是不知道的,但是皇帝给自己升职加薪的同时还给他左良玉派了一个太监谢文举过来监军,左良玉却是知道皇帝对自己不信任是真的,毕竟这些年的风风雨雨,他左良玉心性早已磨练到一定境界了。

    皇帝对自己不信任,那也得接着干,这个时候左良玉可不会再做着什么跳槽梦了,如今自己的老板是皇帝,明政府唯一的法定代表,若是要选择跳槽,他还真没有目标,至于农民军,虽说这左良玉行伍出生,没读过书,可是那些个反抗中央政府的泥腿子他更看不起,何况他自个手上沾满的农民军的血有多少,只怕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接下来的岁月里,左良玉在自己总兵任上,一直与农民军在河南剿杀,不过没有什么太惊天骇俗的大动作,不过在五省军务都督陈奇瑜在安抚失败后,农民军汉中突围之后,声势浩大,左良玉的日子有些不好过了。然而在崇祯七年底,农民军主力向豫东南、皖北转移之后,左良玉才舒缓了口气,在这段日子期间,左良玉屯兵怀庆,因为和自己的上级不和,因而自个心中打起了小算盘,这份心思在左良玉心中那是酝酿很多年了,只不过一直没机会,现如今自己督兵一方,河南治安又是错综复杂,谁还有闲心思来管他左良玉在干什么?对于统治者而言,只要剿匪,不投匪就行,不过他们忘了这藩镇割据那也是一大害。

    在怀庆的日子,左良玉对于上司的命令那是阳奉阴违,此刻的左良玉早已不是当年辽东战场那个为了一心为了国家热血杀敌的左良玉了。对于匪寇,或是投诚的农民军他是一概收为自己麾下,这也是为何在大明政府最后的几年里他左良玉还能够手握几十万大军的缘由了,只不过这几十万鱼龙混杂的杂牌军战斗力却是不敢太让人恭维。

    虽然说是偶尔抗命,但是左良玉对于明政府还不敢撕破脸皮的干,他的官职什么的都是崇祯发的,何况这个时候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还在,他一个左良玉还掀不起风浪来。

    左良玉的桀骜不驯从这个时候已是显现出来了,只不过不是那么太显眼,在这个悍将与贼寇爱恨交织的年代,简单点说左良玉胳膊还不够粗,不够引起太多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