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考场狂言
听到这里,三位考官面面相觑,这也太敢说了吧,把第四代,第五代导演都贬低的够呛,还大言不惭的提出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理念,说他是盲目自大,目空一切都稍显不够。 市场化发展之路,那是什么东东?现在国内的电影厂还都是计划体制的,导演拍完了片子,钱花完了,至于票房什么的,谁去管。有点艺术追求的可能因为还想要去国外逛一圈,获个奖什么的而用心选题拍摄,没啥追求的,按照固有的电影模式拍完了事。 还说什么电影是一门文化消费品,国内任何一本关于电影的教材上都找不到这句话好吧?电影那首先是一门艺术。我们电影人都是艺术家,不是什么阿猫阿狗的都能拍电影的好吧?此时围绕关于“电影先是什么,后是什么”的针锋相对的争论还没有展开,“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一门艺术”这种观点还是非主流的提法。而后世网剧泛滥的年代全民都能当导演的情况更是天方夜谭。 但是他所说的这些内容还算有点根据,只能算是言之有物吧。 总之,这个考生太另类了。 可是台上的另外一人听到这里却是深有感触,对于台下的张伟十分的欣赏。因为他本身也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导演。 郑洞添自己就是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邻居》、《沙鸥》拓宽了中国电影在新时期的发展之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邻居》等作品的“纪实性”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长期的痼疾――假大空。这对于中国电影的意义都是不容低估的。 郑洞添除了创作实践之外,更是长期任教于电影学院,为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不少导演人才。同时,他在电影理论、电影艺术创作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建树,对中国电影理论和批评具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评论文章,论文在电影界都有一定的影响。 他本人也很能与时俱进,喜欢接受新观点,探索新的艺术领域。他后来直到2004年还拍出了《台湾往事》这样的好片子。 因此他对于刚才张伟的一些观点,是十分认同的,电影好不好看应该交给市场去检验,虽然这个提法在现在看来还相当的超前。于是开口说道:“恩,照你这么一说,国产电影就快走入死胡同了。”说完三个考官同时笑出了声,是啊,再怎么大胆的人也无法想象仅仅几年后国产电影那种衰落的结局。他又问道:“还有什么别的看法么?” 张伟也感觉自己刚才可能说得太超前了,但是话说到这个份上,他也有了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继续地说道:“还有第四点就是娱乐产业的多元化对于电影行业的冲击,越来越丰富的电视节目分流了大量的观众,电子游戏厅和台球室成为了青少年的聚集地,导致青少年越来越缺少观影热情。还有就是现在各地越来越多的小录像厅,播放的都是盗版的港台影片,低廉的票价和新奇的电影类型对于传统的院线电影必将又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而国内还缺少有效的版权保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