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治理黄河
周惠王二年,齐桓公十八年,六月。黄河突降暴雨,导致黄河水位暴涨引大洪水,这场洪水百年罕见一次,让黄河沿岸的居民觉着似乎要重回大禹治水时代的感觉。 河南地区受灾严重,黄河沿岸的诸侯国皆饱受其苦,虽然黄河的堤坝经过这几百年来的加筑的越来越高,但是依然阻止不了这百年一遇的黄河决堤。时至今日,中原地区有三十多个诸侯国国家,分布在黄河沿岸,在享受着肥沃土地的同时要面临洪水的威胁。 其中晋、周、郑、秦、卫、刑、南燕、曹、齐等国,纷纷动本国军民治理自家国境内的水灾,对于别国的水灾不管不问,可谁知道,这水灾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严重了许多。 周边诸侯国的百姓们渐渐意识到,对于黄河的治理,光靠一两个国家是不行的,各治各的策略完全行不通,毕竟大家都在这一条河上生活。 但几国联合治理黄河根本无法谈拢,因为出于不信任,就拿晋国来说,它作为大国,它要是倾尽全力治理洪水,虽说无法彻底消除水灾影响,但可以降低受灾程度,而且 洪水泛滥的区域有不集中在哪个国家,甚至还有国家利用黄河洪水来打击敌国,故意堵塞黄河让它决堤在其他国家之内,还在别国生因洪水生饥荒的时候不卖给他们粮食。 真是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家瓦上霜。 郑国与卫国受灾最为严重,两国国君不惜四处奔波借兵借粮,赈灾抢修河堤,结果都吃了闭门羹。 齐桓公作为霸主,得知此事后,想起了当日在北境遇到了吉神泰逢对自己所说的话。 齐桓公想出钱出兵出粮,帮助其他黄河沿岸的各诸侯国治理黄河,但朝中又因为此事出现不同的政建。 有些人觉得,齐国水患灾害并不严重,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也就行了,没必要多花力气帮别国治理水灾,意思就是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此项意见支持的人数占据朝中大半,虽然管夷吾也支持齐桓公,但朝堂议政,从来都是少数服从多数,因为真理和道义往往是很难分清的,所以只能通过最主观明朗的投票来决定走向。 然而,一位开明伟大的君主,往往可以敢力排众议,瞬间扭转乾坤改变天下形势的走向。 齐桓公猛地一拍桌案,大笔一挥,随即通过了相助诸侯国的政令,并很快就让五府院,列举赈灾物资条目,齐国的动员能力可谓是相当之强。 政令下达之后,仅仅用了三天时间,五百万钱财,一百万石粮食就集结待命,准备运送去受灾严重的郑国与卫国。 齐桓公与管夷吾各自带领军队,和筑提坝用器,前往这两个国家,帮助两国抢修河堤。 齐桓公带队沿着黄河岸边行走,岸边都是用河水淤泥堆积出来的平地,若洪水褪去,这块地方将非常适合种庄稼。齐桓公一路上观赏着,黄河波涛汹涌的河水,犹如一群奔腾的野马,漫无目的奔跑着,颇有气吞山河之象。 突然,天空中一声惊雷响起,顺势,一道巨浪掀起冲向岸边,齐军队伍躲闪不急,被巨浪掀地人仰马翻,全身被含黄土沙石的河水打湿,成了个泥人。 只有齐桓公全身干燥身上没有任何的淤泥,因为齐桓公的坐骑白驳是神兽,能避刀兵,能避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