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回到明朝当暴君在线阅读 - 第二百四十五章 不要脸的君臣(4千字大章第二更)

第二百四十五章 不要脸的君臣(4千字大章第二更)

    崇祯皇帝的命令虽然是让叛军们指认出各级头目后杀掉杀掉,但是例如王二还有王明玉这样儿的,还是被送到了崇祯皇帝面前,等候皇帝下命处置。

    崇祯皇帝此时已经恨不得抽刀子砍人了。

    他娘的,这些京营的士卒跟着自己北征草原林丹汗,到头来被一群叛军给砍死了一百多,想想都他娘的蛋疼。

    而且最让崇祯皇帝感觉蛋疼的,就是这些战死的士卒该怎么定性?要不要进忠烈祠?

    不进,这些人都是战死沙场的。

    进,可是这些叛军也算是自家百姓被逼反的,自己人的事儿,纵然是平叛,可是就这么进忠烈祠,真的好?

    现在的情况就是,崇祯皇帝不管怎么想,心里都别扭的很,望向王二和王明玉的眼神也就更加的不善。

    崇祯皇帝不开口,气氛一时就沉寂了下来,仿佛连空气都不再流动的压抑充斥着每个人的心头。

    过了好半晌,崇祯皇帝才开口道:“朕命人宣读的旨意,尔等都听过了?”

    王二既然敢造反,心中也早已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如今既然落入皇帝的手中,无论如何都是个死,还有甚么不敢说的?

    把心一横,王二便开口道:“听过。”

    崇祯皇帝却是被王二这副滚刀rou的样子给气笑了,问道:“既然听过,又如何不遵从旨意投降?”

    王二却是冷笑道:“投降是不是死?不投降却总还有一点点儿的希望,你当老子是傻了的才会投降?”

    ……

    崇祯皇帝此刻被王二给噎的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自从自己登基到现在,倒还没有人敢在崇祯皇帝面前自称老子甚么的,如今一听,麻卖批,那酸爽,没法说。

    可是人家王二说的没错啊,投降是死,不投降也是个死,那人家凭什么投降?

    可是为了自己不死,就能拉上这么多人一起送死?

    还不待崇祯皇帝开口,王二却又接着道:“再说了,你们这些人的话,谁敢信?锦衣卫说赦免就赦免?你真会赦免?

    别的不说,这些人饿死的时候,你干什么去了?现在造反了你害怕了是吧?

    狗皇帝,想凭着一句话就收买人心,做梦去吧你!”

    崇祯皇帝勃然大怒,一脚踹向了王二,怒喝道:“混账!蓝田县和长安县杀了多少害民之辈,你眼瞎看不到吗!朕连内帑都拿出来购买粮食赈济陕西,你看不到吗!瞎了吗!”

    王二却嘿嘿笑道:“那是蓝田和长安,关白水屁事?蓝田现在不死人了,是,这没错,可是白水呢?要不是老子造反,白水得死多少?你狗皇帝高坐在金銮殿,你就不瞎?

    老子今日反正难逃一死,也没什么不能说的,老子明摆着告诉你,你再牛逼,你杀不尽天下的贪官和狗大户!”

    崇祯皇帝默然。

    王二的话虽然过分,也很难听,但是却说的是实话。自己确实杀不尽这些人,若不是这些人逼得百姓活不下去了,谁愿意反?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不是?

    伸手揉了揉脸,崇祯皇帝道:“看在你这么爽快的份儿上,朕给你个痛快!”

    说完,便吩咐道:“带下去,斩首示众罢。”

    到了此时,王二也算是认命了,并不挣扎,任由旁边的士卒将自己带了下去。

    张之极却拱手对崇祯皇帝道:“启奏陛下,方才匪首王二原本有意投降,只是受了眼前之人的蛊惑,才又作乱的。”

    说着,还指了指被五花大绑的王明玉。

    崇祯皇帝也是来了兴致,问道:“这家伙是如何蛊惑的?”

    不待张之极回答,崇祯就直接问王明玉道:“姓名?”

    王明玉倒是丝毫不见如王二一般的硬气,只是被反绑着跪在地上,只得以头拄地道:“学生,学生名叫王明玉,乃是天启三年的秀才。”

    吆喝,这他娘的还是个读书人呢?

    崇祯皇帝更感兴趣了,问道:“既然读书,当知大明律?”

    王明玉心中更慌,回道:“学生略知一二,亦知今日罪无可赦,只是学生愿意出首,求陛下法外开恩。”

    崇祯却冷笑道:“不必了。你若是像刚才王二一般有点儿骨气,朕倒还高看你一眼,如今么……”

    崇祯又接着望向张之极问道:“爱卿原本打算如何处置此人?”

    张之极咬牙切齿地道:“若不是此贼,原本这些叛军早就降了,纵然不降,也未必有如今这么大的伤亡,京营的兄弟战死足足一百余人。臣要拿他点了天灯!”

    崇祯笑道:“这个决定是朕来之前便做好了的?”

    张之极道:“是。”

    崇祯笑道:“那就依爱卿的意思办罢。朕总不能越疽代苞罢。”

    一听到点天灯这个词,王明玉先自吓得尿了裤子,不住地哭喊道:“陛下开恩!陛下开恩!”

    张之极却是喜笑颜开,吩咐张自明道:“去,把这孙子弄去点了!”

    张自明冷笑着应了一声,也不管王明玉如何地哭喊,便将之拖了下去。

    崇祯皇帝此时才注意到张之极身边的书生,问道:“此人是?”

    张之极拱手道:“启奏陛下,此人乃是河内的举子,姓李,名信。倒也颇有几分见地,这回也是他从蒲城跑来孝童报信的。”

    崇祯一听是叫李信的,当下便没了兴趣。若说此人是李岩么,崇祯皇帝大概还会下力气拉拢一番,至于李信?那是什么鬼?没了李信还没有王信张信了?

    只是毕竟这李信也算是出了力的,崇祯皇帝便道:“既然是为国出了力的,朕便赐你同进士出身,入国子监学习,如何?”

    若说是换了个人得到崇祯皇帝的这番许诺,只怕早已心中乐开了花。

    皇帝亲许,进入国子监,以后只要表现的不差,官场之路不说平步青云,却也必然是顺风顺水——谁知道此人有没有在皇帝心中留下什么印象?

    若是皇帝不记得此人,倒也罢了,可是万一是个简在帝心的主儿呢?

    官场之上就是这样儿,不怕你忘记,就怕你记得。

    比如当今首辅温体仁的儿子娶妻成婚,京城中大大小小的官员谁会不去随个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