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歪门斜道在线阅读 - 第九十九章 建文帝

第九十九章 建文帝

    与华阳散人身边那欠扁的胖老头谈话的是一个中年儒生,中年儒生看起来已经到了听天命之年,但是头发已经很黑,黑得油亮,脸上的皱纹包含着沧桑与睿智的味道。

    林诗涵看到这个中年人时不经意的微微道:“居然是他?”

    杨博士问:“这货你认识?”

    林诗涵道:“认识,他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

    杨博士被这个消息炸得头脑嗡嗡响:“你认识这货?”

    “认识。”林诗涵道:“当年认识他得时候他还没有登基,而我也刚刚来到凡间一百多年,他登基后曾经下旨将我收紧宫中成为他的爱妃,被我拒绝了。说来也好笑,除了他下旨要我进宫,他的弟弟永乐帝也曾经下旨要将我纳进宫中。”

    杨博士问:“然后呢?”

    “然后?他们配成为我的夫婿?不说当时我只想着如何回仙域,就是没打算回,我也不会进宫当个皇妃,当个皇妃有意思吗?”

    杨博士在想,建文帝削藩是靖难之役的一个绝对的诱发点,眼前这个美的让人无法不冲动的林诗涵或许也是一个诱发点。

    靖难之役时燕王朱棣不得不起兵原因,建文帝的倒台很大原因也只明太祖朱元璋晚年乱杀开国元勋造成,后世野史也说评述说建文帝上台已经没有几个能打的武将,所以燕王朱棣起兵,建文帝倒台时必然的。

    在历史上,朱允炆即位之初就开始考虑怎样增强自己的权力而同时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他利用那些较弱的藩王开刀,采取激烈的行动。傻到利用小事或者莫须有的罪名将自己的兄弟送上断头台。

    周王朱橚是第一个倒台的,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

    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若是朱棣不采取行动就是傻子,他可不是战国时期的春申君那种白痴。

    1399年7月末,一个忠于建文朝的军官抓到了燕王藩国的两名下级官员,并把他们送往南京以煽惑罪处死。燕王朱棣看到了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在8月5日向藩地邻近几个州县发动军事攻击并迅速占领,他打着诛杀佞臣肃清朝野的口号。发动了持续三年与朝廷的军事对抗这场军事对抗就是所谓的“靖难”之役。

    为了能让自己有足够的口舌资本登基为帝,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的最后几个月时间里他打出了檄文,文中朱棣为自己辩护,他正在进行一场肃清朝廷微风邪气的正义行动,为的就是将朝廷里那些宦官佞臣送上断头台,无论是论儒家的孝道,还是对比诸藩王义务的中的条款,他无错。错的是那该死的建文帝,这神经病没有让他朱棣奔临丧葬,剥夺了他的奔丧的权力让他成为一个不孝子;另外,还指责他毁坏先皇所居之宫室,从而背弃了洪武帝的祖训。

    但凡出兵,必须师出有名,否则就是无名之师,无名之师尽失道义,不得民心,没有天下黎民的拥护无名之师必败。所以燕王朱棣的檄文不提建文帝撤藩残杀兄弟手足之事,这等于拥护皇权,扣在建文帝脑袋上的却是一顶不痛不痒的不孝之名。

    其实这不孝之名已经指桑骂槐的指责建文帝屠杀自己兄弟。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顺利登基,同时历史也对建文帝的生死产生了疑惑,现在林诗涵居然说眼前的那个中年儒生就是建文帝,偏偏后世的记载建文帝以身殉国。而以及各地方志对于朱允炆下落行踪的记载更是各有不同,引起后世学者对此争议无数。

    野史中记载,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军攻破南京金川门,十余万大军的拥簇燕王朱棣进入皇宫。突发皇宫燃起大火,黑烟滚滚,建文帝朱允炆已经成了鱼篓里的王八,油锅里的耗子,走投无路之下,建文帝朱允炆选择“阖宫*”,以死殉国。

    急速赶来的朱棣,在扑灭宫火之后,四下搜寻辨别,找不到建文帝的尸体反到翻到了建文帝朱允文的皇后马氏。朱棣无奈之下只能草草收敛朱允炆皇后马氏的尸首后上演一处猫哭耗子假慈悲,勉勉强强挤出几滴泪水算是顾及手足情。

    后世认为建文帝朱允炆殉国实为不妥,必定一只老狐狸的后代不可能没留有后手,野史里皆说建文帝朱允炆没死,也不可能死,后世的学者也认为明史记载不实,而且现在林诗涵证实眼前的中年书生就是朱允炆,可当年朱允炆是如何逃出南京?

    谷应泰的记载了流传最广也最为详细的版本——

    金川门被谷王朱橞开门迎降之后,朱允炆长吁短叹、知道天运已失,想要自杀殉国。此时翰林院编修程济献策出城逃亡,而少监王钺则提出明太祖朱元璋死前留下一个红匣子以备不测。建文群臣打开红匣子后,发现里面有三张度牒,且袈裟、剃刀、鞋帽俱备,明太祖分明是要朱允炆剃度为僧逃出天生。已经火烧眉毛的朱允炆依计策削发从暗道逃出,正好发现神乐观道士王昇正撑一舟恭迎建文帝。朱允炆臣属十三人迅速上船离开南京城,而后辗转至溧阳、京口、六合等处,转走陆路到了襄阳,最终保住了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