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青年
郭斌一行往北面而来,人马既众,兵甲又极是光鲜明亮,虽非甲骑具装的重装骑兵,却也是人人备马,身披皮甲。马侧屁股上各一壶羽箭,腰悬环首刀,背上还斜挎着银光闪耀的点钢矛,更兼都是见过血、于大军之中冲杀过的老兵,因此一个个杀气腾腾,便是三两千人的盗匪见了,也要闻风而逃。 这七百多部曲在郭斌等人的带领下,一路风驰电掣,往并州太原而来。让郭斌没想到的是,王允在与众人汇合后,竟也弃了马车不用,找郭斌讨了一匹上等的战马,一路疾驰。这个胡须花白的老头儿骑上了战马,腰悬长剑,身披棉袍,战马疾驰间须发随风纷扬,竟然别有一番勃发的英气。 也对,自春秋战国以来,至于秦汉,民间尚武之风犹盛,许多游学的士子便多是挟弓带剑,而王允自少年时便是闻名当地的游侠,骑术武艺自然也有一定的造诣的。 因为事情尚算得上急迫,所以众人此行甚速。 郭斌北上虽然得了天子的允准,可他毕竟自去年出来剿灭黄巾之乱以来,大半年的时间都未曾回过阳翟,而他这个新任的颍川太守,也尚未到任,虽有一直负责联络颍川豪族的荀彧代行太守之责,却并非长远之道。威望这种东西,是潜移默化而形成的,非独因为自身的爵禄和职位,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方是累积威望的根本途径。 因此,郭斌虽然很信任荀彧的为人,却还是要尽快回去,方是正经。 过不三两日,众人已然抵达太原,一路上却是出乎意料的顺利。于是,王允便领着众人往太原城外祁县外的庄园,安排着一众人马在关羽的指挥下住了下来。而郭斌,则骑着高头大马,带着戏志才、郭嘉、张飞三人往太原城中行去,董杏儿呆不住,便也骑着她的墨玉跟了来。 并州为古九州之一。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并州为其一。这里古属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 晋阳城,春秋战国之际是赵国的都城,始建于公元前497年处于太原盆地北缘,因建于晋水之阳,故曰晋阳城。三家分晋之后,赵襄子以晋阳为都,建立了赵国。公元前423年,赵献子将都城从晋阳迁到中牟,晋阳为赵国初期都城共计74年。 这里地当山西高原中央腹地,自古为河东地区的中心,而在中国地图上,她又是极重要的战略要地。历史上无论上古时代政治中心在中原,还是中古秦汉时期西移关中,以至元朝以来北徙京蓟,它始终处于中央肩背或者说是肘腋位置。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历史上历朝历代建都的位置来看,秦朝建都于咸阳,西汉建都于长安,与这里仅隔着一条黄河。到了东汉,京师移至洛阳,还是仅隔了一条黄河。到了李唐之时,都城移居长安,而太原的重要性却更加突出,因为这里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一直作为大唐王朝陪都的。至于宋朝,不要说偏安的南宋,便是北宋也从未打到长城边上去过,而太原便以边防重镇的身份守抵御着北方契丹人和金人的入侵。 到了元朝乃至明清,国家的都城迁到北京,太原则与京师只隔着一道太行山。也就是说,它一向处于与京畿相表里相依托、与首都共安危共存亡的地位。 然而,太原地处我国古代中原旱地农耕经济区和北方草原游牧经济区的交接地带,司马迁在中划出了一条西南——东北的农牧分界线,而这条分界线,便正好从太原横穿而过。 因此,太原成为中原与草原的交接之地,分界线南北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促进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互相交流融合的同时,也导致了古代中国旷日持久的民族冲突。而太原位扼南、北、东交通要冲,于是不可避免地成为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中心,成为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 郭斌众人一路行来,更是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不同民族的交融与混杂。这里非但有身穿长袍或者短褐的中原人和衣着皮裘的胡人,更有穿着汉服却有着宽大而突出颧骨和略深的眼窝的匈奴人。 郭斌此次北上塞外,既然是公差,自然要到太守府中走一趟,否则便是狂傲自大,不将其放在眼中了。出了太守府,郭斌便在王允侄子的引领下,往并州刺史府行去。王允的侄子名叫王凌,是个十三岁的小胖子。 这个小子打小便在太原城中长大,因此,对于太原城中的大路和小路门儿清得很。待众人行到一处通衢,正行走间,却听到路边酒楼之中一片喧哗之声响起,杯盘碎裂声与客人惊呼声随即传来,接着便见二楼的一处窗户砰地一声被一团巨大的黑影撞开。那黑影撞开窗户后,直落到地上,却原来是个人。只见此人穿着皮裘,面色凶横,显然是个匈奴人,此时却正躺在地上哼哼唧唧地爬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