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使用过的农具系列之三
想看图的朋友请加我个人微信公众号“懿律和义律”。谢谢 以下为正文。 经过前面的工作,地已经准备好了,终于可以播种(即耩jiǎng地)了,这时候就要用到这个工具了:耧。 这种耧是我小时候最常见的。我们可以看到它有两个齿(耧角),这说明它每次可以播两个垄的种子。上面的斗自然是放种子的地方。 这种耧很轻,所以我一直怀疑地硬的话,会不会导致耧被拉的散架了;这跟我怀疑太便宜的车开着上高速会不会走着走着就散架了是一样的心理,就是感觉它的强度不够。 下面这是一个实例,看这个样子就知道这是比较粗手的手艺人做的,还比较原始,因为除了耧把是方形的木头,辕的部分还是圆木头/原木头。不过这样看起来更结实一些。 这个耧比较落伍,因为它只有一个齿,每次只能播种一个垄。那是不是耧角越多就越好呢?当然不是。耧角多了并不会多消耗多少畜力,但是人却是不好掌握了。因为耩地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噎耧(耧角前端是尖,背后有孔漏种子下来,但是因为土不够细或者有杂草,这个孔经常会被堵上,就像人吃干的被噎住了一样)这种状况,耧角太多了,可能要噎耧很久了才能发现(发现斗里的几个或者一个孔不再漏种子就知道是堵上了),那再倒回去重新补种就麻烦了很多,尤其小麦粒的颜色与土块颜色几乎一样,又有一些土盖着,从哪里开始没有麦种就变得很难确认了。 耩地的时候必须有人扶耧,也必须有人牵牛或者牵马,即使像大花觉悟这么高都必须有人牵着,因为垄必须得是直的,这样才能做到最大收益,而且这样也方便人在里面走,还有后面的田间管理。 种子播下后,部分土块会盖住种子,但是为了保湿(土块分散开来后太阳一晒、风一吹土壤很快就干了,那就不利于种子发芽了),还需要使用这种砘子砘一下。我们发现这个砘子有两个石滚子,说明前面的耧就应该有两个耧角。下图这两个石滚子间的距离还是不固定的,说明一般宽度上的两个垄都可以顾得上、压得住。 下面这个是砘地实cao。当然砘地很多时候是不用人拉的,尽管这个费不了多少力气(没必要多费一个劳动力,因为还可以安排其他活),但是其实是可以把这个挂在耧的后面的,这样耩地、砘地一气呵成。当然如果耧角数与石滚子数不相同,那就无法一气呵成了,还是需要一个人单独cao作了。 种子种下去后就等着发芽了。假如是种小麦、黄豆,那就长出来多少都有用,因为小麦、黄豆是密植的;假如是玉米或者棉花,那就要间苗(把没用的苗去掉)了。玉米或者棉花的株间距都是一尺左右,一尺之间多余的苗全部要去掉;垄间距一般是两尺,这个距离是由耧角的距离决定的,但是如果是单耧角,那就需要人为控制了。 人一直蹲着靠手来拔除多余的苗是非常辛苦的;而且效率也低;蹲久了一起来还会头晕眼花,所以间苗的工具就出现了。我们称这个为扒锄。一般一扒锄的宽度就差不多刚好是苗间距了。间苗也需要熟能生巧。下面的这种方形扒锄比较笨拙,假如两个苗挨的非常近但是又必须去掉一棵的话,可能还是需要人蹲下去用手来拔。 但是假如有这种梯形扒锄,熟练的人就不需要蹲下去了。当然扒锄不只是间苗,还可以清除杂草。看这生锈的样子就知道很少用到了。 下面这个跟一般的工具都不太一样,一看就是我姐夫改造过的,他用螺纹钢把两个东西焊接到了一起。通过之前看铁锨和扒锄我们会发现,这类工具都是一个金属头、一个木头把,把木头把插进空槽里再用钉子、铁丝等东西固定了就完成了。所以老百姓买的都不是成品,金属部分是买的,木头把都是自己找的。 人在田间管理了这么久,也就踩了地这么久,土壤又硬了,甚至板结了,根茎要呼吸怎么办?那就需要耪地了。 耪地有两个目的:清除杂草和翻松土壤。下图来源于网络,看样子应该是当年上山下乡时拍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那是多么辛苦劳动的场面啊,讴歌、传诵了多少代! 可是你知道吗,耪地的效率极低,而且极累。谁愿意锄禾日当午啊?谁不想找个凉快的地方坐着歇着呢?或者早上趁着凉快来耪地也好啊。因为效率低,所以一天也耪不了多大一块地,很容易就拖到中午了;中午的时候太阳最毒辣,那些根被铲断的草最容易死去。野草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假如不是中午太阳晒着,铲断根的草也极容易复活,所以锄禾日当午是无法躲避的。 我们打工的时候,如果你一直跟你的主管抱怨说我一直加班啊、太累啊,你的主管可能会问你,你的效率呢?惨了,暴露了自己的水平了。 当人们觉得锄地效率太低的时候,耠(huō)子应运而生了,耠子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锄地的效率。按我不科学地估算,效率提高了十倍不止。当然耠子也有两个缺点:一是干活不细致,不像锄头可以除去任何地方的杂草,而耠子只能去除垄之间的杂草,垄上的杂草顾及不到;二是耠子需要的力气大,需要畜力帮忙,而牲口又喜欢吃庄稼,所以一般情况下又需要一个人牵着、监督着她不吃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