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白家祖传的制饺手法
最后一滴蜡油从烛台上消失殆尽,清菡下意识地拿起桌上的剪子想要剪去上边的烛花,早已干涸的烛台上还冒着一缕一缕的青烟,于是她放下手里的册子,疲惫地揉揉眼睛,就重新振作,打开门叫婢女为自己端盆梳洗。 清菡坐在妆台前面,身后的婢女拿着梳子,小心翼翼地为她笼着头发。 “小姐,一夜没睡吗?”婢女看着铜镜里清菡憔悴的面容,关心地问道。 清菡用手摸着自己发青的眼眶,对她小声地吩咐道:“待会儿替我多上点妆,还有,这件事情不许告诉老爷。” 婢女应声,便不再开口说话。 清菡带着册子来到后厨,见白文宇早早就等在那里,当下便加快自己的脚步,朝他那边走了过去。 “父亲,女儿已经将手册上面的食材配料全部熟识,待会儿就可以亲身尝试。不过这蒸炖的火候还有一些辅料上面的比例,女儿还是希望父亲您能亲自为我教授,毕竟在最后出锅的味道上,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 白文宇默不作声地点了点头,接着就转身进了身后的厨房。清菡丝毫不敢懈怠,见父亲离开,便也马上加快脚步,一同向厨房里面走去。 案板灶台上早就备好了一袋刚拆封的面粉。清菡走到案前,用手蘸取了些许的粉末放在自己的手里婆娑。 她对白文宇问道:“父亲这是要我制作面食中的点心?” 白文宇说道:“对于面粉,大多数人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区,认为用它制成的面食只是为了让人们填饱肚子。其实不然,就像我们平日里所蒸食的馒头,虽然它是出现在千家万户桌上的主食,但却在三国时,成为蜀军过河的制胜关键。相传当时,诸葛亮征讨孟获率领军队归来的时候路过泸水,发现许多战死的士兵,他们的亡灵挡在大军行进的道理上。大军不能过河,诸葛亮就从当地人的风俗中得知,需得在河边摆上七七四十九个人的头颅以祭亡灵。但因为当时战争结束,不能再随意杀人,诸葛亮就想出了用白面蒸成的“馒头”来代替人头的供祭办法。就这样,诸葛亮大大军终于顺利渡过了泸水,而“馒头”也从此出了名。” 清菡听着白文宇口中的故事,心中不免又对面粉制成的馒头重新燃起了新的敬畏之情。刚想问些什么,却又听白文宇接着说道:“可是到了咱们大清朝,自顺治帝入关,再到康熙爷的全盛时期,直至咱们这一代的皇帝手中,大清朝自然是经济繁荣物产丰盈,所以在点心吃食上面自然也是愈加精巧。虽然它是咱们平日里的饮食中自然而然产生出的食物,但是在宫廷中,却盛行把点心作为馈赠之物。按照宫廷惯例,每当节日来临之际,皇帝就要向亲王和大臣赐佳肴。你若是将来有幸能入得御膳房,成为宫廷制糕的厨师,那荣耀与前途自然是不可估量,因此在你入宫前,为父就把宫廷制糕的基本手法传授与你,若你哪日真能青出于蓝,制出的糕点得到皇上与各位亲王的喜爱,那咱们白家的酒楼在江南六府中的地位,自然也会较往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