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在线阅读 - 第十四章征服小琉球

第十四章征服小琉球

    小琉球就是琉球王国,日本民间称呼其为冲绳。琉球是台湾附属岛屿,

    琉球历代国王就通过与大明“朝贡“与“册封“的关系,与当时的中国建立起紧密的外交与贸易关系,也从频繁的贸易往来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福州人的风俗习惯强烈影响。而日本早期给琉球的主要影响,一是海盗“倭寇“的sao扰,二是强邻“萨摩“的武力支配。由于有这些历史背景,使琉球人至今还跟日本本土人,显得气质不同,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琉球未统一之前,也有过叁国分立的时代,即以冲绳岛为中心,从北到南,划分为北山、中山、南山叁个国家。叁山的“世主“,都曾主动向中国明朝皇帝“进贡“,而明朝也来者不拒,分别给他们“册封“承认。

    公元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统一琉球,定都首里城,是为“琉球王国“的开始。不过,今天首里城的创建则始於大明征服后的重建。重建的那霸市首里城公园,就是当年琉球王朝宫殿的所在。

    大明修复后的首里城,依然金碧辉煌,正殿的穹形设计是典型的唐式大门,配以金黄屋顶,朱红支柱,金龙雕梁,朱狮画栋,非常耀目。

    资料记载,琉球被大明吞并之前,正殿二楼曾挂有九面明朝皇帝赐给琉球王的御笔匾额。除了接待萨摩人的南风殿,全是中国风格的建筑,尤其连接正殿的北殿,专门建来招待远来的册封使,更不用说全是中国宫殿的翻版了。

    冲绳的“国宝“,象征冲绳的建筑,是一座悬挂“守礼之邦“匾额的牌坊,称“守礼门“。它就耸立在首里城公园的大门外,也就是宫殿的入口处。守礼门的原型是中国的牌坊,挂上“守礼之邦“汉字匾额,确实很能代表琉球。唯一的美中不足,是它染上日本缩龙成寸的习气,显得气派不足。

    从首里城的规模,特别是它浓厚的中国色彩,谁都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琉球王国与大明的关系,确实是非比寻常的。根据历史记载,琉球王国通过与大明的往来,获得大量商品赏赐,有部分就转售给日本萨摩商人,后来还引发日本对琉球的觊觎。同时,琉球又将日本的铜和其他商品,充作琉球商品“进贡“中国,以换取中国更多高度发达的商品。历代琉球国王都向中国朝贡,尤其新王即位,必定要求中国派遣使臣到来为新王举行“册封“仪式。

    描绘中国册封使,其壮观的队伍,严肃场面的卷轴《中国册封使行列图》,如今还收藏在那霸的冲绳县立博物馆。琉球王国向中国“进贡“,而中国则给它“册封。

    琉球就通过这种关系,不仅从中国获得大量的物资供应,还发展成为当时锁国时中国的海上对外贸易“总代理“。琉球的船只,不仅往来那霸与福州之间,还北上日本、朝鲜,又南下安南(越南)、吕宋(菲律宾)、暹罗(泰国)、亚齐、爪哇(印尼)、马六甲等,遍布整个南洋。

    琉球王国历史悠久,自中国明朝起接受中国中央政权的册封,是明朝中国的藩属国。

    没想到日本的萨摩藩居然想出兵,想兼并琉球。琉球国王于是向明朝求救,它在国书中称:

    “窃琉球小国,自明洪武五年(即1372年)入贡中国,永乐二年(即1399年),我前王武宁,受册封为中山王,相承至今,向列外藩。遵用中国年号、历朔、文字,惟国内政令,许小国自治。…自列中国外藩以来,至今百余年不改。

    现今事处危急,唯有仰仗大国劝谕日本,使琉球国一切照旧。阖国臣民,戴德无极。除别备文禀,求大明国钦差大臣及葡萄牙全权大使、荷兰国全权公使、西班牙全权公使,相应具禀,求请恩准施行。”琉球的呼吁获得了大明国的积极反响,但遗憾的是作为宗主国的明军到达后发觉,所谓日本侵略军不过区区三千人。而到达的明军足有一万,同时还有新近征发的两千名高山族义勇队。

    琉球国史及各种史料记载,自洪武十六年(1383年)起,历代琉球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正式确定君臣关系。这种关系延续了整整一个多世纪。如从中国去的蔡氏为蔡襄的后人,林氏为林和靖家族的后人。与此同时,琉球王还经常选派子弟到中国留学。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更赐闽人三十六姓”入琉。这批中国移民主要是向琉球传授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琉球王国也曾主动请求赐人,

    日本萨摩藩(今鹿儿岛县)岛津氏入侵琉球,琉球国在受到萨摩制约的情况下,也始终未变。

    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后,琉球王国一直使用中国的年号,奉行中国正朔。琉球王国的官方文书、外交条约、正史等,都是用汉文写的。连它的国都首里城的宫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充分表示其归慕中国之意。琉球人也与日本人做生意,但每逢中国册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宽永通宝(日币),改穿唐服。琉球还配合中国抗倭,《明史》就有记载,如嘉靖初年(1521年),“先是,倭寇自浙江败还,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击,大歼之,获中国被掠者六人,至是送还。”

    不过,琉球的文化、经济的发展与日本也有很大的联系。例如琉球所用的日本历法。在琉球与中国通贡之前,使用的是“和历”。据日本诸省原来的史籍载:“先代用和、汉历”。

    琉日的这种文化交流在《琉球国由来记》[2]中有相关记载。此部书是清康熙末年琉球王府始成立“旧记座”(国史馆)整理琉球典籍时编写的,共二十一卷。其中卷三、卷四的《琉球事始记》列述琉球城市、田、驿、城、墓、楼阁、衣饰、饮食、动物、植物、财器、典制、文教、艺妓、制作等。

    在1919年发掘的狄堂贝冢,位于冲绳本岛(旧琉球)中部;1920年发掘的伊波贝冢。位于冲绳本岛的石川市.这两处遗址出土的磨制或半磨制石斧的制作方法与日本本土绳文式文化初期或前期的制作相同,皆被认为是相当于日本九州绳文式文化后期的遗物。

    从遗址的年代来考察被认为是相当于日本绳文式文化末期至弥生式文化前期的遗物。其中,以口缘部位肥厚的壶型陶器为代表的“宇座滨式”陶器与奄美大岛宇宿贝冢出土的上层式陶器相比,在形状和花纹上相互类似。

    而宇宿贝冢出土的下层式陶器,又与鹿耳岛县日置郡市来町贝冢出土的陶器具有一定的联系。进而1976-1977年在冲绳本岛读谷村渡具知东原遗址出土的陶器,又与现今日本熊本县宇土市曾田贝冢、轰贝冢出土的陶器相近,皆属于九州绳文式文化前期陶器。

    此外在冲绳国头郡恩纳村发掘的贝冢仲泊遗址、久米岛的大原贝冢、伊江岛具志原发掘的后期贝冢、八重山群岛石垣市川平的1号贝冢等等。这些考古发掘证明琉球的早期文化体系与大明日本诸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