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鄙视链(三)
宋老生虽然急于求战,而且被一帮坑爹的上司下属们折磨得*,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失去冷静,仍然按照惯例将斥候放出了十里。对于一支全部由骑兵组成的军队来说,十里的距离足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对突发的敌情作出反应,想要伏击一支纯骑兵部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 这一日他率军刚离开祁县县境,离着叛军的集结地清源还有四十多里,宋老生却一点也不急着赶路。这一回他放出去的斥候足有千余人,足以封锁前方的大小道路,使主力的行迹不至于泄露,他打算在清源城外十多里的一个山谷潜伏至日落,然后趁着暗夜偷袭一下叛军。这一招宋老生以前没少用,对付那些军纪松懈、缺乏弓弩的土匪流寇堪称百试不爽,就没失过手。而且据河东军送来的军报,叛军大概也就两三万人,能撑住他手下这些百战精骑的一次冲锋就不错了,就是不知道黑灯瞎火的能不能抓住那个杨玄感的亲儿子,就算抓着了又该如何处理?有屈突通的前车之鉴,宋老生也有些挠头,更感到无趣。 宋老生正在百无聊赖的信马由缰随着大队前行,突然看见远处有一骑快马卷起满天的尘埃向着他疾驰而来,宋老生的脸色不由得一肃,眼睛也眯缝了起来。他已经认出来人正是他派出去的斥候,而且背后插着三面红旗。 按照隋军惯例,前出斥候若无敌情须一刻一回报,背不插旗。如发现敌踪须立时回报,背插红旗一面。如遇敌军主力,但是敌军并未发起攻击或作出攻击的举动,则须背插两面红旗。要是遭遇敌军大举攻击或是发现伏兵踪迹就比较严重了,斥候不仅需要立即背插三面红旗飞马急报,还需射出响箭接力示警。要知道斥候前出侦察敌情可是有讲究的,绝不是一窝蜂似的只顾着往前边跑就行了,而是要梯次出发,并在每前出一段距离之后留人沿途驻守,待后续斥候赶到之后再滚动前进,以免齐头并进被伏兵一锅烩了。另外一个作用就是一旦前方有警发射响箭之后,后方呈梯次分布的斥候可以接力示警,以给主力部队更多的准备时间。可是这回就斥候背着三面红旗跑回来了,响箭呢?宋老生可是清清楚楚的记得那是一声也没听到。 这帮兔崽子们表现得太过分了!宋老生本就勃发的怒气再也抑制不住了,右手忍不住握住了腰间那把百炼横刀的刀柄。 能当上斥候的无不是精明干练之辈,眼神尤其要好使,哪有看不出老宋要拿刀砍人的道理?所以斥候离着宋老生还有八丈远就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大声禀告道:“总管,前方十里外发现敌踪,但敌军举止甚是怪异,属下无从判断其意图,故此不敢贸然发射响箭示警,唯恐惊动敌军,只能来请示总管,请总管定夺!” “哦?敌军是何方兵马?有多少人?骑步弓兵各有多少?领军之人是谁?举止如何怪异?”宋老生也很奇怪,但还是按照常规向斥候询问细节。 “这个……总管,敌军的旗号很是奇怪,属下无从判断是何方兵马。人数在十万以上,男女老少都有,却大都赤手空拳……具体情形还请总管前去一观,属下实在是说不清楚……” 宋老生越发奇怪,这个斥候跟着他也有快十年了,一向精明强干,今天怎么成了一个糊涂蛋?而且什么都说不清楚?可是接连几个斥候都如此说法,不但都请他过去看看,脸色还一个比一个怪异,宋老生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心,于是下令全军戒备,向前缓缓行去。 等到了地方,宋老生才明白过来为什么斥候们背插三面红旗、却没有发出响箭示警了。这一代地势平坦、一望无际,连个稍微冒出点头的山包都没有,敌军想埋伏下几个伏兵都没处躲没处藏的。而且这种地形最是适合大规模的骑兵冲锋驱驰,就算是数倍敌军也休想阻挡他麾下精锐的左骁卫骑兵来回的冲锋、肆无忌惮的砍杀。哪怕宋老生不想打这一仗,也是说走就走,方圆数十里地内没人能追的上他。 可是对面那些敌军算怎么回事?好吧,宋老生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对面那黑压压的一片人山人海到底能不能算是敌军。之所以看不明白,是因为宋老生这帮子古人压根没见过世面,随便拉来一个后世人只要看一眼就能看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这不是大规模群众集会吗……不对,应该叫大规模的群众集体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