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大明之崛起1646在线阅读 - 第四百三十七章 上道的汤若望

第四百三十七章 上道的汤若望

    十七世纪的欧洲,以力学和几何为基础的弹道学已开始发展,很多军事专家都知道沿轴向旋转的炮弹射程远、弹道稳定。

    其实眼下在欧陆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线膛枪,不过因为手工打造太费工夫,成本极高,加上没有合适的子弹适配,故而一直都限于爱好者们研究而已。

    至于线膛炮,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东西好,但是技术门槛实在太高,更是八字还没一撇。

    大炮不比步枪,由于膛压极高,刻在两米长的炮管内的膛线只要有一点儿不均匀,就极易发生炸膛。在精密测量仪器出现之前,很难搞出合格的线膛大炮。

    此外还有炮弹的问题,这个时代的炮弹都是球形的。因此,就算能造出带膛线的大炮,但如何让铁球契入膛线,从而在发射时产生扭转力,仍是武器专家们无法逾越的障碍。

    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十九世纪中叶时,英国工程师威斯窝斯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六角旋膛炮。

    既然膛线不易加工,那便将整个炮管作为“膛线”,平缓扭曲的六个截面正起到给炮弹轴向扭力的作用。而制造一个六边形的炮管,难度比加工精细的膛线简单百倍。

    同时他还发明了配套的炮弹。一个同样有六条边的柱体,扭转程度与炮管相同,可以很方便地从炮口塞入炮膛。在发射时炮管和炮弹的六条边契合,从而产生扭力。

    这种大炮具有线膛炮的优点,但加工难度远低于后来的线膛炮。在其制造出来之后,立刻震惊了全世界——超过五里的有效射程!只要炮手瞄得准,三里外能准确击中一扇大门!前装滑膛炮在它面前立刻变成了孙子。

    就连当时的满清政府也曾斥巨资购买过这种先进的大炮,足可见其影响力。

    但与优异性能相伴的,却是六角旋膛炮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缺陷——由于炮管内侧是六边形,导致折角处管壁很薄,巨大的结构应力却会集中在这里。以十九世纪中叶的加工水平,这炮还经常会炸膛。

    此外麻花形的炮弹与炮膛摩擦力也极大,只要炮弹加工得有一点不规范,或表面打磨不够光滑,就很容易卡在炮管里射不出去。结果依旧是炸膛。

    故而这种炮在炮手眼中迅速变成了“炸膛”、“卡弹”、“废铁”的代名词,纵然性能优异,但不久之后部队便纷纷拒绝列装了。

    但从图纸上看,这炮的设计绝对是完美的。各种问题都要等造出来之后经过大量试射才能暴露出来。

    这也是朱琳渼专门让乔伟礼将六角旋膛炮教给汤若望的原因。他很清楚这个时代的铸造技术水平,六角旋膛炮看起来不难造,但如果没有冲压与镗钻等设备,想要搞出能用的成品根本是痴人说梦。

    汤若望这家伙熟谙西方火炮制造技术,在满清早期,八成以上的加农炮都是他主持铸造的,基本已达到了欧洲同等技术水平。

    故而要带歪建虏在火炮方面的科技树,必须从此人身上下手。

    乔伟礼本想再为六角旋膛炮吹嘘几句,不料汤若双手颤抖地捧着那图纸,率先激动地高声道:“这简直是上帝馈赠的神器!我敢说,以往的大炮这这个比起来,只能丢进垃圾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