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历史----街亭之战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10万大军,挟七擒孟获的威势,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从汉中出发,一举突破魏军防线,越过祁山,直指当时曹魏所据有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蜀军势大,天水、南安、安定三地叛魏应亮,整个关中震动。魏明帝亲至长安坐镇,分派张颌、曹真二人反击蜀军。 获悉魏军进攻,当时诸葛亮坐镇西县,精心组织了街亭阻击战,派马谡担任先锋,同时指派王平、高详、黄袭、张休、李盛五人率精兵1万协助马谡防守街亭,其主要目的是保障进入关中的通道———陇山道西口的畅通。而曹魏派出的张则率领5万大军直驱街亭。 陇山道是甘肃秦安至陕西陇县间的要道,也是翻越陇山的必经之路,全长达150多公里。当时,魏将张率步骑5万,从陇县出发,沿陇山道西进。蜀军只有1万人,严密防守街亭四周的战略要地。整个战场形势魏强蜀弱。尽管当时诸葛亮率10万大军北上伐魏,但是兵力被分散到了武都、祁山、西县、天水、南安5个据点,同时要攻打陇西、上,没有像初期一样形成有利的拳头,局部上已经没有集中优势兵力的作用了。因而面对5万曹魏大军,诸葛亮只能派出1万精兵迎战张。 追究起来,街亭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曹兵势大,蜀兵弱小,且又处处被牵制,致使优势丧尽。专家考证,就连当时的诸葛亮都被魏军牵制在上圭,而无法分兵救援马谡。尽管其中有马谡指挥失误的地方,但蜀军整体实力远远不如魏军,且没有形成局部集中兵力的态势,其结果也只能是失败,即使诸葛亮亲自去街亭指挥,结果也是一样。 在整个街亭之战中,虽然蜀汉利用了战术上的优势,声势很大,但真正到决定战争的关键时刻却应变乏力,最后不得不丧失先机,丢掉街亭,退回汉中。对于实力相差悬殊的两家来说,战术虽然能起到一时的作用,但却无法改变最终的结果。 可惜诸葛亮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这些,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只能“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从而使街亭成为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地方。 蜀汉:赵云、邓芝率1万人沿褒斜道从汉中至宝鸡,作为疑兵,吸引魏军诸葛亮率主力攻取关中诸县,马谡(副将王平所率1-2千左右)兵力在1万到2。5万之间,各处记载不同。(所有蜀军步兵和弓箭兵为主,马谡所率军队中有蜀汉山地特种部队无当飞军,善于防守和对付骑兵) 魏国:主帅曹真,先锋张颌兵力5万以上,主力为骑兵。 下面还有一种说法:战前双方兵力 蜀汉军:总兵力:10万人东线:赵云、邓芝近1万人为疑兵出斜谷,企图吸引魏军主力于秦岭一帝;西线:诸葛亮、魏延、马谡、吴壹、王平、高详、李盛、黄袭等9万多人出阳平关过祁山直插天水等地。 魏军:总兵力:6~7万人防守部队:陇右各城(冀城、上郑、西县等地)数千人(天水太守马遵等),长安等关中地区近1万人(安西将军司马懋,改派大将军曹真;代理雍州刺史郭淮等);中央增援部队:战略预备队5万人(右将军张邰等)防御部队死守各战略据点,增援的精锐兵团快速自关中进兵陇右,救援被包围攻击的各郡县。 虽然后主诏书说诸葛亮有20万人马,但是根据蜀汉国力,应为夸大之词。但是,另两个记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由于魏军仅从洛阳增援的就有5万兵力,加上原先陇右和关中的兵力,当接近7万人。而诸葛亮自己承认在两个战场上(指诸葛亮主力所在的陇右战场,以祁山代表和赵云疑兵所在的秦岭战场,以箕谷代表)的兵力均多于对手,那么至少在8~9万左右,否则只能是基本相当。再考虑到沿途留守、押运粮草人马等,诸葛亮的参战兵力当在10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