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大周王侯在线阅读 - 第七十七章 路遇

第七十七章 路遇

    杭州城中自北向南共有四条城中河,从西往东分别叫做浣纱河、施腰河、盐桥河、菜市河。当然这是学名,杭州当地百姓习惯把这四条河叫做西河、小河、中河以及东河。

    这四条城中河流均汇聚于杭州北关门外,连同城北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大运河和四条城中河的样子像极了一只巨大的龙爪,将整个杭州城紧紧的抓握在手中。这也是杭州城百姓们引以为傲之处。金龙之爪笼罩全城,预示着城中百万百姓便在龙爪庇护之下,自然是安枕无虞。

    四条城中河南北贯通杭州城,将杭州城分割为五大块长条地形。这四条河称之为黄金水道一点也不为过,全杭州城中四条河流的码头便有五六十个。这些码头每年集散货物无数。东南各地的物产从这里经运河发往大周全国,外地的货物也会源源不断的抵达这几十处码头。每到繁忙之时,所有的码头上都停靠着货船,密密麻麻的码头苦力蝼蚁一般的上货卸货,那场景当真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每年到了九月之后,城中七八座码大码头便空了下来,不是没生意做,而是到了九月之后,这七八座码头便再无民船商船停靠,因为它们已经成了漕运专用的码头。每年九月之后,一年一度的漕运便要开始了。

    漕运是每一个朝代的命脉,因为漕运运的是粮食。确切的说是公粮。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粮食的收成基本上是看着老天的脸色。有大获丰收之年,也有大旱大痨灾荒之年,无论是荒年还是丰年,全国上下都是要吃饭的。一旦没有了粮食,那么麻烦便大了。历来灾荒引起的动乱和造反不知有多少,甚至会因为粮食问题而导致政权的崩塌。故而古话说的好:无粮不稳。

    对于大周朝而言,这一切自然也不例外。漕运是一年一度三司衙门的头等大事。三司衙门每年六月之后便开始召集各地的转运使上京议事,一来是预估今年的收成,制定漕粮的配额,二来也是开始安排漕运事宜。而这一点,对于两淮和江南等地的转运使来说,尤其重要。

    大周朝产粮之地便在两淮和江南。而江南之地尤为重要,正所谓苏湖熟天下足,虽然有些夸张,但属于两浙路的苏州和湖州确实是漕粮输出的最大产地。

    每一年秋季,趁着秋水高涨,趁着北风未起河流尚未冰封,各地的漕粮便在一个月的密集时间里经由水陆两路运抵北方。数以千万石的粮食分别被运抵陇东大仓、汴南大仓、开封北大仓、洛阳洛口大仓以及洛北含嘉仓等七八处巨型的粮仓之中存储。这些大粮仓动辄储粮数百万石,保证了各地边镇以及京城汴梁洛阳等北方大城池关键时候的粮食供应。正所谓“粮仓系国脉,民心定乾坤”,这一切都是国家安定,朝局稳定的基础。

    两浙路杭州城的林家便是参与这场粮食大运输行动中的重要一员。虽然只是负责两浙路一路的漕运运输,但因为处于天下粮仓之地,两浙路的漕粮数目几乎占比了整个大周朝漕运的六成。大周朝安稳了一百多年,人口增长的很快,所以每年的漕运数目也在不断的攀升。开国之处,全国漕粮不过五百八十万石,但到了现在,庆丰二年的漕运总数目已经达到了一千四百万石,差点翻了三倍。这当中林家负责运输的漕粮数目高达八百万石。

    这八百万石的漕粮,需要动用林家几乎全部的资源和人力。林家船行所有的船只,大大小小近一百多艘船都要派上用场。除此之外,还需要租用借用其他商家的船只,总共需要组织三四百艘船,才能将这八百万石粮食在一个月内经由运河运抵北方。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也是不容有失的大事。所以,林家上下在八月下旬便开始了全面的准备。而到了九月初,一艘艘从各州府运抵杭州的漕粮源源不断的抵达。插着黄龙旗的这些运粮船享有优先进城停靠码头的特权,其余的船只必须给他们让路,好让他们将各州府的漕粮汇集于七八处专用的码头上,等待转运使衙门的检查之后发布统一调运的命令。

    西河林家码头上,林伯庸亲自坐镇,看着一包包的漕粮搬运到码头堆场上堆放起来。并让人盖好雨布,派出专人防盗放火防潮。林家的几位公子也各自分驻在其他码头上坐着同样的事情。对林家而言,每年的漕运承运是头等大事,这不仅是从中可得的那些利润,而是林家能在杭州城商家中独占鳌头的象征。说实话,就受益而言,漕运远不如林家海船每年出海一趟贸易所得。但是能承运漕运之事可不是银子能衡量的,这其中的意义要远大于钱财。这是林家实力的象征。

    漕粮的发运要到九月中,在这之前,林家上下都要绷紧神经,做好万全的准备。待漕粮全部上了船开始发运,那时便能算是松了半口气。到所有的粮食全部抵达目的地,另外的半口气便也缓过来了,那时林家便可以举杯庆贺今年的漕运承运一切顺利了。

    当然,对林觉而言,林家的这种忙碌却和他毫无干系。林觉是没有资格参与此事的。实际上林觉也隐晦的向林伯庸提出了可以休学几日去码头上帮忙,但此举立刻被林柯等人误解为林觉异想天开要插手管事,被一顿含沙射影的讽刺给驳回。

    林觉只得无奈苦笑,自己是诚心诚意的想帮帮忙,然而就像事前所想到的那样,果然被误会为想要插手家族的事务,用心不良之举。既然如此,林觉便也只能心安理得的享受着清闲。反正自己其实对此也没多大兴趣。

    最近一段时间,林觉保持着低调。花魁大赛之后,林觉没有再去过望月楼一次,望月楼这段时间很是火爆,花魁大赛带来的效果正在显现,林觉可绝不想在这个时候跑去凑热闹。虽然谢莺莺命人送了几次信过来,邀请林觉在外边的茶楼见面,林觉也没有去赴约。林觉认为,自己帮她们做的事已经做完,便无需再跟望月楼产生纠葛。

    当然绝不是因为谢莺莺的身份,实际上谢莺莺自重自爱,林觉是很欣赏她的。只是林觉知道,谢莺莺如今红的发紫,走到哪里都是众人瞩目的对象,自己去见她,难免会有些节外生枝之事发生。林觉的原则可不是无限的挑战林伯庸的底线,他只想不受欺压的安安稳稳的到明年的秋闱后年的春闱。林觉的目的可不是毁了林家,而是要救自己救林家。几次噩梦醒来,那场经历过的大屠杀历历在目,似乎在提醒林觉切莫忘了自己的目的,切莫忘了要扭转林家走上的那条绝路。

    然而,九月初三的傍晚,林觉从书院下山回家的途中,骡车却被在半路截停了。一辆大车横在路中间,迫的焦大不得不勒住了缰绳。

    那辆大车里坐着的正是谢莺莺,她特意在归途之中等着林觉。这是她在花魁大赛之后第一次见到林觉。

    林觉和谢莺莺缓步走在路旁落叶满地的树林中,良久以后,谢莺莺终于开口了。

    “恩公这是躲着莺莺么?莺莺有什么得罪恩公的地方了么?”

    林觉笑道:“这是哪里话,莺莺姑娘何曾得罪了在下,这话从何说起。”

    谢莺莺轻轻点头道:“我懂了,今日莺莺来见林公子,便是想当面对公子致谢。公子对莺莺和望月楼恩重如山,莺莺无以为报。公子不愿见莺莺也情有可原,毕竟莺莺只是个青楼女子罢了,公子是洁身自好之人,我可以理解。今日我向公子保证,今后再不烦扰公子了。”

    林觉摇头笑道:“你这是气话了,我不见你可不是因为你所谓的这些缘故,而是为了你好。花魁之事绝不能泄露,否则对你和望月楼大为不利。我敢保证有人在暗中调查此事,你我多见一面,便多了一分风险。于你于我都没好处。所以我才不见你,可不是什么嫌弃你的身份,而是出于对你我的保护。”

    “你说的是真的么?你不是因为嫌弃我的身份?”谢莺莺问道。

    “当然不是。我何时骗过你。你虽出身青楼,但你是个好姑娘,出淤泥而不染。”

    “多谢公子夸奖,可是我自己都嫌弃我的出身了。我这段时间常常在想,为何我不能摆脱这个樊笼,非要在青楼之中厮混?之前我很想成为花魁,那样便可挽救我望月楼和楼中姐妹。可是最近这些日子,楼中宾客盈门,成天闹哄哄的乱成一团。姐妹们也都各有恩客,楼里收入也很好。但是我却很不开心。”谢莺莺轻叹道。

    林觉诧异问道:“怎地还不开心了?生意好了难道不是你们所希望的么?”

    谢莺莺蹲下身子伸手在地上捡起一片枯黄的树叶,将树叶对着夕阳。夕阳下映照下,黄叶几近透明脉络可见,很是有些凄美之感。

    “这树叶,到了秋天便落了,到了冬天便成了泥了。”谢莺莺轻声道。

    林觉笑道:“是啊,荣发枯萎,自然之理。”

    谢莺莺道:“人也是这样啊,美好的时光只是一瞬啊。林公子,我不想姐妹们像现在这样,我觉得花魁大赛的事情似乎似乎是做错了。公子别误解,我的意思是说,我不该夺得这个花魁的。”

    林觉皱眉道:“莺莺姑娘此言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