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塞北王朝金在线阅读 - 143苗刘兵变之高宗退位

143苗刘兵变之高宗退位

    高宗皇帝自然应允,任命苗傅为庆远军承宣使、御营使司都统制。刘正彦为渭州观察使、副都统制。

    闹了一场大兵变,连个节度使都么混上,两个大傻帽啊。

    二人正要回去,手下喽啰们抗议了,咱们不能这么回去,等其他部队回来,我们连渣渣都不剩。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来了,必须让皇帝退位,禅位给皇子赵旉,让皇太后垂帘听政,给自己留条后路。

    当时大臣有点懵逼,皇帝也懵了,怎么着还要退位?你知不知道我这个皇帝是怎么来的,我容易吗?

    时不我待,终究要有人说话,张逵力劝高宗皇帝退位,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今日之事,当为社稷百姓。”

    群臣分为两派,陷入了争论。

    高宗大概也明白了,今天这事不好办了,大臣竟支持自己退位,自己若不同意,就等于把国家和朝廷分成了两派,自己一个不好,其中一派都会投降叛军。

    若有大臣投降了叛军,给叛军指条明路,自己就一抹黑走到低了,但他还想做最后的挣扎,说:“朕当退避,但须禀于太后。”

    这个皇太后就咱们前面说过的,哲宗皇帝的废后孟氏。

    诶,你还别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诸葛亮顶个臭皮匠,这绝对是个好主意,弄一个年幼的皇帝,那就更好控制。

    皇子赵旉此时还不到三岁,连奶都没断呢。

    从让太后听政的角度来说,是为了拉拢孟太后,希望太后对自己感恩戴德。

    两人并没有想到,或者说不敢取代高宗皇帝,也不敢挟天子令诸侯。他们只有在政治上找到一个靠山,才能免除将来的清算,孟太后这张牌就很好。

    大宋朝并非没有垂帘听政的前例,比如说仁宗时期的刘太后,哲宗时期的高太皇太后,徽宗时期的向太后。

    有了前例,一切就好办了。

    两个混蛋还说了一举让赵构怨念极大的话:“上不当即大位,将来渊圣皇帝来归,不知何以处?”

    这里的渊圣就是指钦宗皇帝,高宗能受得了这个话吗?

    在请太后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事,当时北风刮的很大,高宗皇帝从座位上站起来。大臣就请皇帝坐,别受了风。高宗皇帝说:“不当坐此矣。”

    这话里有多少深深伤心啊,大宋是他救下来的,却要背负千古骂名。当然了,他以后还要背上更多的后世讥讽。

    孟太后前来,却不愿登楼,要求出城安抚叛军。

    这个举动太冒险了,万一叛军劫持太后怎么半?

    朱胜非却力排众议,支持太后出城,因为叛军要想要劫持皇帝或者太后,早就令旗一挥攻城了,既然不攻城,又何必劫持太后?

    太后出城的效果非常好,一直很倔强的苗刘二人下拜说:“今百姓无辜,肝脑涂地,望太后为天下主张。”

    见两人下拜,孟太后缓和了态度,说:“自道君皇帝任蔡京、王黼,更祖宗法度,童贯起边事,所以招致金人,养成今日之祸,岂关今上皇帝事!况皇帝圣孝,初无失德,止为黄潜善、汪伯彦所误,今已窜逐,统制岂不知!”

    孟太后的这段话,并不难以理解,却足以让后世骂高宗皇帝人闭嘴了,一个二十出头的皇帝,他已经做的够好了。

    苗傅见孟太后拒绝执政,便说:“臣等已议定,岂可犹豫。”

    这话就有几分威胁的意思了。

    孟太后只好妥协,说:“待依所请,且权同听政。”

    意思是和皇帝共同理政,

    苗傅坚持要废掉高宗皇帝,策立赵旉。

    事情就僵在这里了。

    在这个过程中,搞笑的颜岐前来报告说:“皇帝令臣奏知,已决意从苗傅所请,乞太后宣谕。”

    颜岐咱们之前说过他,这人和李纲之间发生了龌蹉,就不是个好人。在兵变的过程中,他坚持认为高宗皇帝应该退位。

    孟太后依旧不同意,苗刘就准备动武了。

    太后见形式不妙,便转圜会到城内。

    这一切都看在了高宗皇帝的眼里,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便下令禅让君位,并和苗刘坐了约定:

    一、尊事皇帝如道君皇帝故事,供奉之礼,务极丰厚;二、禅位之后,诸事并听太后及嗣君处分;三、降诏毕,将佐军士即时解甲归寨;四、禁止军士,无肆劫掠、杀人、纵火。

    兵变告一段落了,一切貌似恢复了往常。

    如果杀王渊和康履是正义的,那么让赵构退位,推举一个三岁的娃儿当皇帝,这事万万是不正义的,两人从道义的制高点上走了下来。

    当天,高宗皇帝就前往了显忠寺。

    在高宗皇帝的心理,一定是酸楚难耐的,得来不易,却一朝就失了,而且自己也没做错什么。

    苗刘兵变是可怕的,高宗皇子在这一刻,一定会想起了太祖皇帝的陈桥兵变,也一定会想起杯酒释兵权……

    太祖皇帝果然英明神武,武将断然不可信。

    从此之后,高宗皇帝对武将就有了防备之心。

    第二天,孟太后垂帘听政,大赦天下,给退位的赵构上尊号:“睿圣仁孝皇帝”。改显忠寺为睿圣宫。

    在这个过程中,孟太后表现的很稳重,很有大局观,稳定了当时的局势,也算是南宋建立的一大功臣。就凭这功劳,足以让泉下的哲宗皇帝后悔了吧。

    不过话说回来,若孟皇后当年不被废去皇后,也未必能赶上这一劫。

    若按照这个逻辑,那一次废后,算是北宋最后一个靠谱皇帝,给后世人留的最后一点福祉吧。

    当年哲宗皇帝在七年亲政时间里,一取青唐,两败西夏。可惜天不假年,若他在位,也许就不会有靖康之变了吧。

    对孟太后来说,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他从一个懵懂的小女子,成了一个睿智的老者。是啊,争什么呢?争到了又如何?当年成功上位的刘婕妤,现已是一杯黄土了吧。

    人的归宿都是一样的,自己有多大的能量,自己要看清楚,否则下场一定会很惨,就像苗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