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家世比世家
“这位大人啊,在下虽然只是一县城富商,可是家风也算严格,在下什么时候也没有去过青楼啊……”
李达闻言,发出了一声冷笑,这个周榆寿,居然大言不惭的说从来没有去过青楼?这脸皮也是足够厚了,就算是他的清华楼,也接待过不少次这死胖子,若不是他的癖好古怪,那些姑娘们实在不愿意接他的客,说不准那个怡红院姑娘身上发生的惨剧,就要在他的清华楼上演了。
武承嗣沉思了一下,再次开口道:“带原告!”
随着他的声音,一个衙役立刻转身出门,不多时,聂小翠就被衙役带着来到了大堂之上。
聂小翠刚刚上来了,李达就威严地开口道:“赐座!”
随着他的话,一张椅子也被抬到了公堂之上。
聂小翠行礼之后,坐在了椅子之上,她的神色平静,丝毫没有发生李达想象中的,看见周榆寿就声嘶力竭的哭闹,说要报仇的戏码。
看着聂小翠平静的神色,李达却是心中不由自主地叹息一声,这种平静的神色,其实要比声嘶力竭的哭闹,更要冲击他的心灵,这是一种心死的表现,完全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武承嗣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原告,你有什么话,现在可以说了!”
聂小翠坐着行了一礼,缓缓开口,将聂树元的事情,又从头到尾地说了一遍,与上次说的,居然一字不差,看来这些话,她已经不知道说了多少次,已经变成了一种很程序化的动作了。
在此过程中,她更是一眼都没有看旁边跪着的周榆寿,好似这个人完全不在她眼中一般。
就在这个时候,周榆寿忽然大叫了起来:“冤枉啊!冤枉啊!大人,这些都是污蔑!赤裸裸的污蔑!”
“草民刚刚已经说了,草民也是有家风的人,不然也不可能出了一个当朝府尹,以在下的家风,连青楼都不能去,怎么可能大醉?怎么可能做出这种天怒人怨的事情?”
“一派胡言!”
武承嗣猛然提高声音,打断了他的话。
周榆寿不由得一愣,再次看向了武承嗣。
武承嗣几乎是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李达,不过李达却是一言不发,不知道再想些什么,继续开口道:“你说你没有进过青楼,这一点又不是什么难查的事情,你的作风,这庐阳县的人,怕是都知道吧!”
“冤枉啊……”
一愣之后,周榆寿立刻再次大吼了起来,如同真的被搞出了什么,千古奇冤一般。
“武大人,如果我没记错,当年我们也是认识的,我家风成册,这还是您亲手捉笔的,难道您不记得了吗”
随着他的话,坐在一边的聂小翠,脸上浮现出了一丝嘲讽,看着堂上三人的表情,也是莫名的玩味了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李达的声音响了起来:“聂家嫂子,且不必做出如此嘲讽之态,恶人自有恶报!”
说着,他回过头,看向了武承嗣,道:“武大人,我觉得既然你与这位被告,旧有相识,在这里,你怕是也要避嫌一二吧……”
随着他的话,武承嗣立刻回头,对着李达深深一揖,同时还轻轻出了一口气,好似放下了一个什么担子一般。
“谢大人!”
李达点了点头,再次开口:“好了,你先下去吧!”
说着,看向了刘基,道:“阿基,现在由你审案!”
刘基立刻站了起来,也是对着李达深深一揖,道:“是!”
说着便与武承嗣换了座位。
刘基一坐到正堂之上,整个大堂的气氛,霎时间发生了一种说不出来的变化。
他威严地看了一眼,脸色也是大变的周榆寿,忽然笑了起来,道:“周榆寿,你也不用多说什么,你也算是庐阳县的贤达人士,你的所作所为,在县志之上,肯定也有体现,待老夫先查一下,再来问案!”
说着,他提高了声音,大吼道:“来人!”
立刻,一个小厮跑到了他的身边,刘基思索了一下,开口道:“去把书房书架之上,第四排第七本拿过来!”
“是!”
小厮躬身答应,迅速跑了下去。
很快他便拿着一本书,又跑了回来。
刘基接过了书,静静看了起来,一时之间,整个大堂之上,陷入了一片安静之中。
顿时李达就有一种,想要抚额的冲动,这个刘基,只要一到他审案,搞得就跟考开卷考试一般,光是翻书,都要翻好长时间。
一直等待李达有点犯困,堂下周榆寿,也已经腿软的时候,刘基这才皱眉回过头,对着李达开口道:“大人,借一步说话。”
说着也不等李达,直接自己一转身,向着后堂走了过去。
李达也是一愣,这又是要搞什么飞机?
不过他还是跟了下去。
安静持续了一小会,忽然就听后堂之中,发出了一声怒吼:“你说什么?”
原来刘基刚刚查看县志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县志之中,对于这个周家的介绍,简直都快要描写成皇家正史了,没有一点负面消息不说,还各种歌功颂德,甚至据记载,光是捐出来济贫的钱,就已经可以组建一个国家了,关于家风的部分,更是描写详尽,还是以骈文写就,文采几乎可以称为典范。
“这特么……”
李达这回也毛了,难道他们早就已经想到了,他们迟早会出问题,所以已经提前好几十年,就开始做准备了吗?
这时候,武承嗣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了后堂,一脸纠结地道:“二位大人,这件事情,还请听我来说明……”
当下李达二人,回过头看向了一脸纠结的武承嗣。
原来这周家,在这庐阳县,已经盘踞了好几代人,从百年繁华便就已经在此,一直是以经商与地主为业,世世代代积攒了很多的财富,到了这一代,终于出了个读书很厉害的人,也就是周槐寿。
周家人考虑到既然步入官场,那按照风俗习惯,就必须有足够的风评,于是周家人就出了大钱,聘请一个先生,又买通了官府,居然篡改起了县志,将县志之中,关于周家的内容,都进行了大幅度的美化,就差按照史记中的世家来写了。
李达闻言,发出了一声冷笑,这个周榆寿,居然大言不惭的说从来没有去过青楼?这脸皮也是足够厚了,就算是他的清华楼,也接待过不少次这死胖子,若不是他的癖好古怪,那些姑娘们实在不愿意接他的客,说不准那个怡红院姑娘身上发生的惨剧,就要在他的清华楼上演了。
武承嗣沉思了一下,再次开口道:“带原告!”
随着他的声音,一个衙役立刻转身出门,不多时,聂小翠就被衙役带着来到了大堂之上。
聂小翠刚刚上来了,李达就威严地开口道:“赐座!”
随着他的话,一张椅子也被抬到了公堂之上。
聂小翠行礼之后,坐在了椅子之上,她的神色平静,丝毫没有发生李达想象中的,看见周榆寿就声嘶力竭的哭闹,说要报仇的戏码。
看着聂小翠平静的神色,李达却是心中不由自主地叹息一声,这种平静的神色,其实要比声嘶力竭的哭闹,更要冲击他的心灵,这是一种心死的表现,完全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武承嗣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原告,你有什么话,现在可以说了!”
聂小翠坐着行了一礼,缓缓开口,将聂树元的事情,又从头到尾地说了一遍,与上次说的,居然一字不差,看来这些话,她已经不知道说了多少次,已经变成了一种很程序化的动作了。
在此过程中,她更是一眼都没有看旁边跪着的周榆寿,好似这个人完全不在她眼中一般。
就在这个时候,周榆寿忽然大叫了起来:“冤枉啊!冤枉啊!大人,这些都是污蔑!赤裸裸的污蔑!”
“草民刚刚已经说了,草民也是有家风的人,不然也不可能出了一个当朝府尹,以在下的家风,连青楼都不能去,怎么可能大醉?怎么可能做出这种天怒人怨的事情?”
“一派胡言!”
武承嗣猛然提高声音,打断了他的话。
周榆寿不由得一愣,再次看向了武承嗣。
武承嗣几乎是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李达,不过李达却是一言不发,不知道再想些什么,继续开口道:“你说你没有进过青楼,这一点又不是什么难查的事情,你的作风,这庐阳县的人,怕是都知道吧!”
“冤枉啊……”
一愣之后,周榆寿立刻再次大吼了起来,如同真的被搞出了什么,千古奇冤一般。
“武大人,如果我没记错,当年我们也是认识的,我家风成册,这还是您亲手捉笔的,难道您不记得了吗”
随着他的话,坐在一边的聂小翠,脸上浮现出了一丝嘲讽,看着堂上三人的表情,也是莫名的玩味了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李达的声音响了起来:“聂家嫂子,且不必做出如此嘲讽之态,恶人自有恶报!”
说着,他回过头,看向了武承嗣,道:“武大人,我觉得既然你与这位被告,旧有相识,在这里,你怕是也要避嫌一二吧……”
随着他的话,武承嗣立刻回头,对着李达深深一揖,同时还轻轻出了一口气,好似放下了一个什么担子一般。
“谢大人!”
李达点了点头,再次开口:“好了,你先下去吧!”
说着,看向了刘基,道:“阿基,现在由你审案!”
刘基立刻站了起来,也是对着李达深深一揖,道:“是!”
说着便与武承嗣换了座位。
刘基一坐到正堂之上,整个大堂的气氛,霎时间发生了一种说不出来的变化。
他威严地看了一眼,脸色也是大变的周榆寿,忽然笑了起来,道:“周榆寿,你也不用多说什么,你也算是庐阳县的贤达人士,你的所作所为,在县志之上,肯定也有体现,待老夫先查一下,再来问案!”
说着,他提高了声音,大吼道:“来人!”
立刻,一个小厮跑到了他的身边,刘基思索了一下,开口道:“去把书房书架之上,第四排第七本拿过来!”
“是!”
小厮躬身答应,迅速跑了下去。
很快他便拿着一本书,又跑了回来。
刘基接过了书,静静看了起来,一时之间,整个大堂之上,陷入了一片安静之中。
顿时李达就有一种,想要抚额的冲动,这个刘基,只要一到他审案,搞得就跟考开卷考试一般,光是翻书,都要翻好长时间。
一直等待李达有点犯困,堂下周榆寿,也已经腿软的时候,刘基这才皱眉回过头,对着李达开口道:“大人,借一步说话。”
说着也不等李达,直接自己一转身,向着后堂走了过去。
李达也是一愣,这又是要搞什么飞机?
不过他还是跟了下去。
安静持续了一小会,忽然就听后堂之中,发出了一声怒吼:“你说什么?”
原来刘基刚刚查看县志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县志之中,对于这个周家的介绍,简直都快要描写成皇家正史了,没有一点负面消息不说,还各种歌功颂德,甚至据记载,光是捐出来济贫的钱,就已经可以组建一个国家了,关于家风的部分,更是描写详尽,还是以骈文写就,文采几乎可以称为典范。
“这特么……”
李达这回也毛了,难道他们早就已经想到了,他们迟早会出问题,所以已经提前好几十年,就开始做准备了吗?
这时候,武承嗣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了后堂,一脸纠结地道:“二位大人,这件事情,还请听我来说明……”
当下李达二人,回过头看向了一脸纠结的武承嗣。
原来这周家,在这庐阳县,已经盘踞了好几代人,从百年繁华便就已经在此,一直是以经商与地主为业,世世代代积攒了很多的财富,到了这一代,终于出了个读书很厉害的人,也就是周槐寿。
周家人考虑到既然步入官场,那按照风俗习惯,就必须有足够的风评,于是周家人就出了大钱,聘请一个先生,又买通了官府,居然篡改起了县志,将县志之中,关于周家的内容,都进行了大幅度的美化,就差按照史记中的世家来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