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 赠别礼品
第二天一大早,梅兰妮找出了一块小零头面料,黑底红花的织锦缎.做了一个小口袋,这时的人把它叫作荷包. 梅兰妮用黑色的缎带收口.用丝绳打了个如意结.一个漂亮的小荷包就做好了.梅朵是第一次看到梅兰妮做这些小东西.在一旁好奇的看了一阵子. 齐逸告诉她,那时梅兰妮替人做荷包,扇袋赚钱. 梅朵感叹道,"原本这是小女孩的玩意儿,想不到,这里竟然成了养家糊口的技艺." 梅兰妮自豪地,"我也能让八口之家无饥寒." 梅朵说,"也那还有谁做到了" "芸娘." 梅朵意味深长地,"哦.原来是沈三白的老婆啊." 梅兰妮说,"你不喜欢芸娘啊林语堂曾说她是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梅朵讽刺地,"男人当然最爱这样的女人了,主动为丈夫纳妾,没成功还气死了.还帮公公纳妾,最后为婆婆所不容." 齐逸在一旁听的嘿嘿笑. 下午,梅兰妮带着物品和孩子来到教堂的时候,安托尼正坐在树阴下喝茶. 见到梅兰妮,他热情的招呼.林永青和乔制为他们端来了一些凳椅.安托尼请她坐下,为她倒了一杯茶. 安托尼的下午茶,和英国下午茶没得比.即没牛奶,也没糖和小点心,就是纯喝茶.而且还不是什么好茶. 梅兰妮把绣像和油画一起递给了他.安托尼接过来,先看了绣像,一时,他就不知用什么语言了.穷他一身,他尚未见到过如此精品.对照着原作,更是无话.他听说过东方世界的奇技,来到苏州,他也见到过一些刺绣.和欧洲的刺绣相比,那就是天工,而这件是天工中的天工. 他只是喃喃的说,"Parfeite!Parfeite!"(太精彩了.) 梅兰妮趁机问他的行期. 他说,"现在有商船在广州,我原来还担心你绣不完,既然,你绣好了,那我过两天就可以动身去广州了.年底可以搭船回欧洲了." 梅兰妮说,"听京城里的洋人说要在船上好几个月." "可不是.冬天的风朝欧洲吹,所以要快些." 梅兰妮拿出蓝花的包."这件东西,是在京城琉璃厂购得,我们全家送你作为临别礼物.希望你能喜欢." 安托尼接过去,打开蓝花包,取出木匣子,他看见木匣外画的棋盘,"棋子" 梅兰妮点点头. 他打开一看.顿时无语了.这是今天的第二次惊喜. 意大利是世界上最早制造琉璃的国家.他们为了保密,把工匠们迁移到一个小岛上工作.而在他面前的琉璃象棋是他的国家目前都无法制造的.比他国家的琉璃器要好上很多很多.他见识过东方的瓷器,丝绸,今天,他又见识了东方的琉璃. 这里面有个误会,梅兰妮说琉璃厂是指那条街,而安托尼理解为一个做琉璃器的地方. 安托尼只是说,"谢谢!谢谢!" 梅兰妮微笑了,"我还有一件事相求." 安托尼说,"什么事只要我能做到." 梅兰妮说,"听说欧洲有一种火器,只这么大."她比划了一下,"很厉害的." 安托尼说,"夫人是想买枪吧" 梅兰妮赶紧点头,"你也知道,我家孤儿寡母的,想弄两把防身." 安托尼沉吟着,"买枪是件简单的事,只是要送过来,恐怕,要等待机会了." "等几年,也不要紧,那枪原本是用来防备的."说着,梅兰妮拿出小荷包."我知道,短枪是很昂贵的物件.大清朝的银票,你们那里也不好用.我这里有几颗宝石,你拿去做枪资." 安托尼倒出荷包里的宝石,他又惊呆了.他看过红宝石,蓝宝石,可是他是第一次看见猫眼石. 梅朵,边峰他们和安托尼也谈了一会,就不一一叙说了. 次日的下午,安托尼带着礼品来回访了. 华家的人正准备吃下午点心.见他带着一个大包,和两本书.知道他是回礼来了,便热情的邀请他坐下,一起用点心. 安托尼很少被邀请到本地人家中.所以,下午点心,对他来说也是第一次体验.他欣然入坐. 梅兰妮给每个人一小碗绿豆百合汤,每人前面放着一个小碟.放了两块绿豆糕. 安托尼对苏州人的生活雅致是有所耳闻的.眼前的这家人,就是例子.食品虽然简单,铺排很完整.碗,碟,瓷匙,虽不是官窑的产品,但也很精致. 其实,平时,梅兰妮并没有这么复杂,今天,正好,歇工,有了时间折腾. 安托尼第一次吃这样的食品,觉得很好吃,便问,这是什么东西. 梅朵取了一把绿豆给他看.又和他说了这种植物的种植方法.对于爱好植物的人士,还有什么话题比这更有趣.谈了好一会儿,他方想起了他来的目的. 他对梅兰妮说,他后天动身去广州.这盒子里是一套银制西餐刀叉具.送与梅兰妮作为临别礼品.并感谢华家对他的友好.他告诉梅朵如果想要什么,可以和林永青和乔制说,他已经吩咐过他们了. 梅兰妮按照欧美人的习惯,当着安托尼的面把礼品拆开.盒子里是十二人套的餐具.每套有大小四个叉,匙勺大大小小六个,刀两把:一把是割rou,一把是切面包的.还有六把大调羹和一把大叉和夹子.意大利的银制品还是很精致的. 梅兰妮说,她很喜欢.衷心感谢了安托尼. 书是给梅朵的.梅朵看了书名,也很感谢. 说了一会话,日头斜了,安托尼告辞而去. 两日后,安托尼去了广州. 华家的日子,照旧进行. 王重已经做了六千个蜂窝煤.秦炼,又买了一千斤的煤碎和炭粉.让王重继续做.现在,在秦炼的改进下,简易的制煤工具,好用多了,王重一天能做五百多个煤饼. 王重这些日子还要整理园地,草房的附近,杂草已经清理干净了.梅朵让王重翻了一块土地.种下了蚕豆. 梅兰妮有些奇怪,问梅朵为什么不多种几样过冬的菜. 梅朵笑道,"你以为,什么土地都能种东西.荒地起马要养上三年才会有出产的." 齐逸最能举一反三,"这就是开荒地能三,四年免税的原因." 整个九月,基本上没有下雨,可是,到了三十这天,开始下雨了,而且下了很大,整整下了两天,方停. 地上泥泞,下不去脚.梅兰妮觉得古代吧,人和自然贴的很近,刮风下雨对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卖菜的少了,买菜也不容易.出门很不方便.不象后世有雨鞋.布鞋穿出去马上就泥了.梅兰妮不舍得布鞋,她只好穿草鞋,每次回来,都要洗脚.尽管有雨伞,但衣服也要湿一半.真的很不方便.所以梅兰妮很不喜欢雨天. 来到这里,并不是没有下过雨.那下的都是阵雨.停了雨,几个时辰,地也干了.像这样的大雨,还是第一次碰上. 通过了这次雨,梅兰妮开始对雨具注意了.她观察到,金伯出门时穿蓑衣,脚上是草鞋.她知道,这样,两手到能派用处. 早上,出门买菜时,她看到有的妇人穿一种木制厚底的麻,草编织的鞋,这种鞋子都很大,一看就是套在布鞋外穿的.梅兰妮想起上海人把雨鞋说成套鞋,出处就在这里.她后来知道,这叫草翁鞋.它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经济实惠.苏州城里的草翁鞋,自然是要精致许多. 梅兰妮知道,江南多雨,特别是春末夏初,还要有雨季.所以雨鞋是必需的. 由于地上还泥泞,梅兰妮一时无法出门.她在家里一边绣屏面,一边和孩子们闲话.她忧心忡忡地说,"今年的冬天会很冷." 所有的人象看神棍似的看着她. 梅兰妮说,"别看着我.苏州地方有个风俗,叫做,看五风信.就是以十月初的天气来推断本冬的冷暖.如果,天晴,代表暖冬.天雨,代表寒冬.这几天下大雨,按照这个习俗,不是说明,要有一个很冷的冬天" 楚源说,"这种民间的传言,不信也罢." 梅朵不同意,"当地人对气候的经验,不能轻易否定.这是劳动人民对气象的经验积累." 大家都知道,梅朵在研究古代气象.她从金伯那里学了不少,诸如,"月晕午时风","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很多有关气象的民谣. 她还虚心的跟着金伯学看云.她讲,这叫"看云识天气".农业和气象有紧密的联系是众所周知的.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的.现代社会里有气象局二十四小时提供服务.而在古代,这就要靠个人的经验了. 梅朵曾经玩笑的注解中国的"天时地利人和".她说,"这就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高度概括,种地讲究,合适的气象---天时,适当的土地---地利,还要大家伙的齐心协力---人和." 话归主题,冬天的寒冷,是要直接影响华家人的生活的,这问题他们不得不考虑. 首先,是取暖的材料.房间里不能用煤.那样会煤气中毒的,现代社会,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常识.想学西方人用木头烧壁炉,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苏州地区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木头可供燃烧.当地的农家,大多用稻草和棉花杆烧火,穷点的人家,很少有取暖设施.富有的人家用炭取暖.苏州的炭都是几百里地运来的,那价钱当然就很贵. 楚源说,"从前,北方很多人家是用煤取暖的,就是要用一种煤炉.有管道通向外面." 秦炼手托腮,寻思了一会儿,"我记得,有一年参观乔家大院,他们的取暖炉是一种德国制造的铁炉,当时,我还觉的那炉设计很合理,特意多看了几眼,我想,我们应该能复制出来的.我们在房间里安装了,用它来取暖." 梅兰妮说,"别的都好说,安全第一." 秦炼说,"这事交给我办,我来想办法." 边峰力挺秦炼,"大哥办事,我最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