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忽必烈的智慧
李庭芝站在城头,斑白的双鬓依旧被春风吹荡,他的神情中带着疑惑,手中拿着一段绢布。 陛下喜用绢布,这不是什么秘密,此时他手中的绢布,就是失踪十余日的陛下留给他的。 绢布上的内容不多,却称得上遗诏。 那位自己看来总有些幼稚的圣上,给自己指了两条路,一则据守扬州,死守不动,二则撤退南方,护卫福州。 上面嘱咐他,不可犹豫不决,又想留住扬州,又想退守福州。 这吩咐,明显透漏着对他手下人能力和忠心的不信任,不由的让他疑惑起来。 按道理说,陛下没有理由挑拨离间他与属下的关系,可信中这话语又是为何呢? 他自然想不到,赵昰是因为他前世死因才给他留下这条嘱托。 不明所以的李庭芝又想到赵昰信中的话语,心中赵昰并未隐瞒自己的行踪与目的,甚至对自己此行的结果做出猜测。 ‘若不归,死与否不重要,扬州重要,刘垓重要,死守扬州可以,以流言置刘垓于死地可也。’ ‘自高宗后,江南百年大宋,因长江可守而得以保全,匡扶天下,把守长江而已。’ 不断的在心中重复着赵昰给他留下的话语,李庭芝的目光不由自主的落在远处的长江上。 扬州通往长江的水道被阿术堵住了,如果阿术没有堵住水道,水路畅通,扬州何惧蒙元骑兵? 尤其是陛下带来的火药,其威力远超自己想想,这般守城利器若能源源不断送至扬州,攻出去不现实,可守住这里却再简单不过。 “难怪,陛下貌似见刘垓,只为了夺得长江的控制权么?” 李庭芝的口中呢喃,控制权这三个字,让他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不是占有、不是归属,而是控制,有一种抛弃民生,唯军事论的感觉。 想到军士,李庭芝的目光不免望向夹城。 这十数日,李庭芝没事便去夹城走一圈,看看江钰练兵。 自从赵昰丢了之后,江钰整个人都疯狂起来,没日没夜的cao练新兵,新兵被他折磨的不行,开始的时候,李庭芝很是焦急。 这可是三万好兵苗子,若是因为江钰cao之过急,练废了,他心疼啊。 抱着这样的想法观察两天,他发现新兵虽然苦累,却少有人退缩,而对于退缩的人,江钰也不大骂,只是关在一个半人高的房子里惩罚。 “这也算惩罚?要是我,惹点事,正好去里面偷懒么。”副将孙贵跟着李挺芝巡查的时候,听了这个惩罚方法后这样说道。 心情不好的江钰冷着脸看他一眼,道:“你若是有本事,住两天就知道了。” 孙贵被他嘲讽,还真就决定住一次试试,结果只是一天便跑出来了,李庭芝问他什么感觉,他就说一个字“慌”。 若不是公务繁忙,李庭芝还真想体验一下,这慌的感觉是什么意思。 简简单单的一个半人高房子就能把自己坐下猛将孙贵弄得心慌,还真出乎他的意料。 由此他对新军的训练方法更加好奇了,无意间却发现新军的与众不同之处。 每天早上,新军都会背诵一本册子,册子的名字叫军训,里面的内容都是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写的关于精忠报国的事情。 还有现在的天下局势和蒙元罄竹难书的罪行,不止要求新军背诵,还要求他们比赛,看谁背诵的有气势。 在这样的同仇敌忾之下,新军的战斗力在以rou眼可见的速度提升,整个军队的精气神都在迅速的凝聚着。 这样的成就容不得李庭芝不关注,这也让他明白了赵昰带着一万龙祥军为何能在扬州城外撑那么久了。 只要新军练出来,经历几场战斗而不溃败,那么,有着坚定思想和惊人意志的队伍,必将爆发出人们想象不到的力量。 “将军,有探子回报,阿术的大军来了。” 姜才登上城墙,来到李庭芝身后沉声道。 李庭芝的目光一厉,视线从夹城收回,望向南方。 这几日陆续有回回炮运来,如今南城墙对面已经立了十余架,按说,蒙元大军也该到了。 蒙元大军没到的时候,李庭芝也曾想过偷袭,毁了几架回回炮,可蒙元游骑在城外四周游走,哨兵拍不出去,始终不能探清蒙元大军下落,他不敢贸然出城。 如今确切的消息来了,是因为蒙元大军已经来到南城墙下,即便姜才不说,他也看得到。 草草看去,聚集在一起的兵马不下五万,阿术已经把附近的军士都调来了。 其中蒙元骑兵三万,金国降兵两万,算得上军力强大了。 蒙元破南宋,用的蒙古兵并不懂,真正的主力,应该是金国破灭后留下的部队,这些人中,大多数又都是汉人。 汉军南下,也使得南宋民间反弹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若是奇装异服的蒙古人大军南下,士兵与百姓间都不能交流,不闹个天翻地覆才怪。 这也是忽必烈的聪明之处。 忽必烈一生,并不如起祖上成吉思汗那般出彩。 首先他的大汗之位便不能称之为正统,蒙古人大汗继位,继位者是要有前任诏书的,蒙哥死于战场,并未指派下一任可汗。 忽必烈靠着武力拿下汗位,没有经过库里勒台(蒙古汗位选举)的承认,更不曾得到诸王的认可。 这般上台的他,按说很难得到更多的支持,可忽必烈的智慧却在此时凸显出来。 他并没有用强势的兵力镇压,让诸王屈服于他,而是搬都,去了自己曾经的幕府金莲川,让出哈尔和林交于诸王,以安人心。 这招以退为进,为他化解了庞大压力,诸多暗地里的不满与反对都因为他这一举动闭嘴。 而上都距离金中都近,距离汉民也近,便于他对汉地的管理,也正符合他的筹谋。
可搬到金中都依然不能完成他最终的目标,忽必烈的目光一直注视着富饶的南宋,那才是他最想要的地方。 与成吉思汗的其他子孙不同,忽必烈受到汉化影响最多的人,包括他的太子真金,比他受到的汉化还要严重,这也是在他的纵容之下形成的。 成吉思汗打天下的时候,曾想着把所有打下来的土地都变成牧场,这位朴实且守规矩又备受长生天喜爱的一代天骄,限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真真的动过这样的念头。 最后还是被汉化过的耶律楚材抱着他的大腿恳求,才打消了一代雄主的这个想法。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想法实现了,伴随着的,必然是大范围的饥荒与死亡。 忽必烈与这位天骄的想法不同,可能是受到耶律楚材的影响,也可能是因为其他汉臣的影响,他的眼界显然要比成吉思汗高一些。 成吉思汗一路抓工匠是为了制作杀人工具,而他不止制作杀人工具,还建造大范围的工厂。 是的,你没有看错,工厂这个现代化的词汇用在他身上一点错也没有,从金莲川到如今的元大都,一路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工匠聚集地。 有纺织、丝绸、瓷器等等不一而足,凡是值钱的,受到蒙古贵族喜爱的,他就大规模的生产,然后,送给还在哈尔和林的诸王,不收一分钱,只有一个要求,称他一声大汗。 就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在未曾攻下南宋之时,没有做出任何功绩之时,便已经获得了蒙古诸部的认可。 如果向更深处挖掘,可以发觉,忽必烈用这样一种商业智慧,创造了蒙元百年寿命。 蒙古人在草原上可以说没有任何的管理制度,甚至于走出草原之后,他们也没有什么管理制度。 前有金国汉化,后有满清汉化,拒绝汉化的蒙元能在华夏土地上统治近乎五代人时达百年,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情的。 如果说奠定打天下基础的是成吉思汗,那么,奠定通知基础的,便是这位长得如同巨熊一般的忽必烈了。 从他用人就可以看出来,如今蒙元丞相阿合马是一个回回商人,重用这种人,可见他的政治倾向如此。 拿下金国后没有受到强烈的反弹,也跟他降低赋税有着极大的关系。 而且,忽必烈的识人、用人之能,重用金国降兵,更让他南征的步伐突飞猛进,如今整个蒙元,已经彻底拜服在他脚下。 固然还有人在暗地里谋划着什么,却已经不能掀起多大的风浪了。 接下如此庞然大的帝国,又用如此轻柔不着痕迹的手段稳住,忽必烈的智慧,在这一场权利交替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被他评为如今蒙元第一勇士的阿术,又将有多大的才能呢? 可能,只有更他对战的李庭芝才能切身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