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誓师
会做人能花钱,不过几日的功夫,宋珏的威望在军营中扶摇直上,连他的便宜侄子燕青都有点小嫉妒,感叹他这小叔叔的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关键是这些笼络人的手腕都用在明处,让任何人也说不出一个“不”字来。 其实这宋珏做人能做的如此成功,最关键的一点还是“有银子”,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古往今来这华夏族对金钱的崇拜都已经潜移默化到骨子里过,只要有钱、够大方就没有办不了的事。 在殿前司修养的众将这时都已到了军营,这些人因为刚被释放,所以这身份就有点不伦不类,为了拉拢众人宋珏跑前跑后为众人讨封,吏部最后是看在高俅面子上,分别给他们弄了个从九品的武散官,叫作“陪戎校尉“ 倒是宋江,宋珏给他弄了个实打实的实职——殿头高品,另加了个武散官“仁勇校尉”。 不管怎么说,宋珏对这些将领总算是有了交待,省的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身份名不正,言不顺。 宋珏这阵子一直在跑前跑后,众将自然都看在眼里,这嘴上没说什么,但这心里却也多多少少对他心存感激,多都觉得此人的行事非常对他们的胃口,好像和他们是同一路人,于是对他的认同感又多了几分,见面之后也不再板着个脸,而是开始客气起来,一口一个宋大人叫着,最可笑的是那“黑旋风”李逵,见了宋珏也不避讳别人,而是直接称呼“哥哥”。 因为在李逵的心里,凡是有本事的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呼其为哥哥。以前他称呼宋江为哥哥,那是因为宋江对他好,现在同样称呼宋珏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宋珏的一系列动作总算是受到了奇效。 日子一天天过去,正式出征的日子终于到来,宋珏的军旅生涯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宣和三年十月二十八日,是高俅和曾帧南北两路大军出征的日子。 这日清晨,宣德门外广场上旌旗如林、红缨如火,十几万顶盔戴甲的精锐将士整整齐齐、森严列队,领兵的将领身穿明晃晃的铠甲,骑在高头大马上,在他们的主帅高俅和曾帧的分别带领下,神情肃穆的望着宣德门方向。 午时正刻,宣德楼上鼓钟齐鸣,午门缓缓敞开,一队队高举着龙旗、宝幡、罗伞、金瓜的大汉将军,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宣德门鱼贯而出。 左右两掖门也同时敞开,文武百官从中而出,在各自的位子上立定。 到最后,炮声隆隆、号角震天,这时高俅代表众将官高喝一声:“恭迎圣上!”言毕翻身下马,单膝跪地。 众将士紧跟着高俅和曾帧齐刷刷跪地,山呼万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时看见官家赵佶在太子赵桓的陪同下,出现在宣德门下,登上了点将台。 官家一手扶着栏杆,抬眼望着高台下黑压压的将士,扬尘舞拜,山呼万岁,他那平静无波的面孔终于露出了威严的笑容。 等到众将行礼完毕,官兵起身,广场上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屏息凝神,静听皇帝训话。 “将士们,妖人方腊、贼寇田虎、狼子野心,其心可诛,田虎数年来屡屡背信弃义,多次陷朝廷于不义、掠我子民,妖人方腊其人更甚,竟出诳语,要推翻我大宋江山,是可忍孰不可忍?!”官家高声喝道。 “不可忍!不可忍!”众将士血脉贲张、高喝起来。 “高俅、曾帧何在!”官家大喝一声,两人赶忙应声出列,登上了高台。 来到高台之上,两人甲胄在身,不能全礼,只能单膝跪地,听皇帝亲口敕封两人为平贼宣抚使,命其节制匪患猖獗地方一切军政民政,一应官员任其去留,六品以下可先斩后奏!大小事务可便宜行事! 虽然宋珏知道,这些任命随时都可能做不得数,但要当地的官员把民政人事交出来,这算是对高曾二人最大的支持了。 还有一点让他感到暗暗窃喜,这官家只允许二人可以在紧急状况下斩杀不听号令的六品以下的官员,正好把他排除在外,看来这官家也不是整天风花雪月的蠢才,关键时刻还知道给自己留一手。 官家又将代表皇权领兵打仗的虎符交给高俅、曾帧二人,二人转过身去,把皇帝钦赐的虎符印高高举过头顶,同时高呼“万岁”。 “万岁、万岁”十几万将士登时爆发出惊涛骇浪般的欢呼声。 欢呼声中,留守京师的禁军弟兄们,在军官的带领下,抬着数百只硕大的酒坛,为每个出征的将官都斟满了一大碗酒。高俅和曾帧也端着酒具登上高台,官家亲自斟满一碗酒,双手碰到二人面前道:“二位爱卿,此去只管安心作战,后方一切由朕,这朝廷里里外外都会战局为重。来,敬你们一碗,愿你们此去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两位主帅也激动地不免动情,双手接过酒碗,高声道:“请圣上静候佳音!”说完高举起酒碗,一饮而尽。 数百个将官也都将酒喝完,高声大喝道:“请圣上静候佳音!” 话语未落周边登时鼓乐高奏,将士们轰然转身,迈着整齐的步伐,昂然离开宣德门广场,穿过长长的御街,向南熏门方向开去。 御街之上,早就挤满了闻讯前来为大军送行的百姓,不单是出征将士的妻儿父母,那些子弟不在军中的百姓也箪食壶浆、送予王师。 在誓师大会上,宋珏一直在观察蔡京是否出现过,终于在一群皇子的身后看到一个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年逾七旬的老者,不过看情形似乎有双眼有疾。旁边一直有一个长相俊美的年轻男子跟着他,并时时提醒着他什么。 宋珏对这个老头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他早就听说蔡京晚年患有眼疾,双眼已几乎不能视物。见到此人宋珏狠狠看了两眼,加深了一下印象。 送行的队伍连绵几十里十分壮观,出了南熏门后,两支队伍终于分道扬镳,冬天日头本就短促,经过这一系列的仪式下来后,这时天已渐晚,两支军队离汴梁城并不太远,而是会在城外安营扎寨,等到第二天再正式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