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战徐州(一)
尽管书上经常会写到关于战争的一些奇谋妙计,但对于庞大的战争史来说,就宛如是沙漠中的一抹绿洲。虽然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精神振奋,却只能当成是一种生活上的调剂。 绝大多数时候,战争都一件及其枯燥的事情。千篇一律的安营扎寨,千篇一律的行军,千篇一律的队列,千篇一律的哨探敌情,等等这些,就好像是上了发条的零件,每日里都是不断的重复。 就比如现在的曹C,虽然帐下拥有大量的智谋之士,但真正作战的时候,依然是要靠堂堂正正的实力去进行碾压,没有丝毫可供投机取巧的地方。 即便是偶然用到一些谋略,也只不过是战场上的一种点缀,真正靠着谋略就能横扫天下,完全就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所以,对于曹C这样正大光明地打来,刘备也只能艰难地予以回应。既然这些士族都支持他,那他也绝对不会随便放弃任何一个人,放弃任何一块儿土地。 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负他的“仁义”之名。所以,尽管刘备手下的士卒并不富裕,刘备还是予以分兵。 他拜张飞为将军,陈登为军师,领兵两万前去防御曹仁。同时他亲自带着关羽和曹豹,以陈硅为军师,领兵八万进驻彭城。 曹豹原本是看不上刘备的,可是架不住徐州的士族都一致表示支持。而他们所提出的原因也非常现实,那就是陶谦已经老了,已经无法再维护徐州的利益。 在如今这样的乱世,徐州需要一个能力杰出的青年来守护。尤其是军事方面比较强大的人,更加合乎徐州的利益。在这方面,刘备的条件就比较合适。 刘备虽然能力不行,但他有两个好兄弟,无论关羽还是张飞,都是万人敌。徐州的士族领兵打仗可能不行,但眼光总是有的。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刘备根基不稳,本身又并非出身名门世家,手下也没有几个合格的内政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甚至比陶谦更合乎徐州士族的心意。 这也是为何所有人都支持刘备,而放弃曹豹的根本原因。 曹豹虽然愤怒,但木已成舟,又不敢犯众怒,只能暗气暗憋,放弃了手中一部分的权利。但他掌控徐州军事多年,影响力仍在,刘备也不好做得太过火。 不过眼睁睁看着利益流失可不是曹豹的性格,他虽然在军事谋略上差了些,但权谋却并不差,否则也不可能在徐州同陈氏并立,并称为徐州两大家族。 所以眼看着刘备被陈氏拉拢,曹豹干脆使出釜底抽薪之计,将刘备招为自己的女婿。曹豹膝下有一女,名叫曹珠,已经成年,曹豹就干脆将曹珠许配给刘备。 刘备三十多岁,光G一根,如今有了媳妇,又有了这样一个老丈人,自然是心满意足。同时刘备也不是傻子,徐州士族的心思他心中也是透亮。 如今既然有这样的机会,他也干脆拿起了帝王心术,开始制造一种平衡,希望能够巩固他在徐州的统治。不管同曹C之间的战争如何,人总是要向前看的不是! 刘备与曹豹结亲的消息传到曹营,曹C脸上的表情顿时古怪起来。在历史上,曹豹似乎是将女儿许配给吕布,成为吕布的正室。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吕布才能偷袭到徐州,并在徐州暂时站住脚。 如今吕布成为自己手下的大将,刘备却成为了曹豹的女婿,这可真是乱得一塌糊涂。 不过乱的是关系,战争可没有丝毫乱的迹象,一切都在曹C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当初陶谦将豫州的沛国占据,就是因为沛国同彭城国相邻,希望以沛国为彭城的屏障。但是刘备在夏侯渊的突袭下将沛国丢失,就使得彭城如同脱光衣服的女人,展现在曹C的兵锋之下。 曹C以吕布为先锋,统兵五万进入彭城国,夏侯渊则统兵三万,在距离曹C并不算远的地方同样进入彭城国。两人将阵势排开,互为犄角之势,直挺挺地*向彭城。 不过让曹C没有想到的是,徐州的抵抗超出他想象的激烈。曹C既然准备将徐州的士族*走,自然做好了相当的心理准备,也知道徐州的这场仗并不好打,恐怕会死很多人。 但他却不得不打,想要结束乱世,徐州就必须尽快打下来。不但因为徐州的陶谦总是拉扯曹C的后腿,关键的问题是袁绍所在的冀州,恐怕比徐州更不好打。 徐州人才统共就是曹豹、陈硅、陈登和刘关张三兄弟,可是冀州呢?谋士有田丰、沮授、许攸、郭图、逢纪、审配、辛评等;武将有颜良、文丑、张颌、高览、鞠义,还有许多诸如吕翔、吕旷这样的三流武将。 面对这样的阵容,即便曹C全军压上都未必有十足的把握,要是后方还有一个徐州在捣乱,那就真的够曹C喝一壶的了。 所以,趁着如今袁绍在和公孙瓒对峙,趁着袁绍还未将并州彻底消化,趁着袁绍还要提防并州边界的匈奴人,曹C只能拿出力量来进攻徐州。 只是,徐州的城池也防守得太坚固了吧。不但城中的军兵豁出命的抵抗,就连普通百姓也加入到守城的序列当中。他们协助军卒搬运石块,烧煮沸水,还拿出自家房子的门板和房梁,目的就是希望守军能够支持下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军攻城的损失变得异常的大,即便曹C麾下有许多来自华佗手下的学徒,个别人还学会了特技,但损失依然R眼可见。 “这样不行啊!这样下去,要是打到彭城的话,得损失多少人啊!”挠了挠头,曹C有些犯愁。 虽然这座小城在最后出动冲车的情况下被攻克,但冲车也不过只有五部,还是花了大价钱造出来的。平时也需要保养的修复,若是在这样的小城中发生意外被摧毁,曹C上哪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