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三顾荀彧(五)
曹C没有丝毫犹豫,开口道:“曹某三次来访,只因为仰慕先生的人品和才学,先生的好友曹某自然是举双手欢迎,但曹某此来主要是为先生。先生虽然不良于行,但济南国中有一神医,名叫华佗,乃是曹某同乡。曹某愿意请华佗为先生医治,还望先生莫辞劳苦,以天下为重,出山辅佐曹某,共创太平盛世。” 郭嘉听了,也在一旁劝道:“文若,我家主公是诚意满满的,几次三番前来请你,难道你就好意思拒绝。何况仲德先生、志才、你那个大侄子荀公达还有我都在主公麾下,你若能来,我们一起共事,共保明主,岂不快哉!” 荀彧听完有些意动,曹C一见有门,也不停地进行劝说。荀彧最后长长叹息一声,拱手道:“既然如此,还请曹将军先行回去,待荀彧收拾好行装后在行上路。” 曹C见荀彧答应,喜笑颜开,挥手道:“择日不如撞日,无需以后,今天就是最好的选择。先生腿脚不便,我们这里却是人多,先生有什么需要只管吩咐,今日就同我们回去吧,曹某求贤如渴,实在是等不及了!” 荀彧笑着点点头,没有反对,看着曹C等人在春喜的指挥下,收拾细软。待所有东西收拾已毕,曹C站起身体,亲自来到荀彧身前,打算背荀彧出门。曹洪和典韦见状,脸色一变,忙抢上前来,齐声道:“主公万金之体,这如何使得,还是由属下背负荀彧先生出门吧!” 荀彧坐在榻上也点头应道:“荀彧乃是一介白丁,如何敢劳动曹将军大驾,还是旁人来背吧!” 曹C摇摇头,一本正经道:“旁人哪能代替我曹孟德,荀先生是我要请的大才,如何能够假旁人之手。” 说完,挥手止退曹洪和典韦,亲自走到荀彧面前,将荀彧背负到身上。 荀彧感动,略带深意道:“荀彧虽然是文弱书生,但是贱体颇重,还望曹将军注意。” 曹C虽然嘴上应是,但心中却有些不太在意。在七星宝刀的加成下,他的武力值已经达到82点,正式跨入二流武将的行列。莫说背一个人,就是背十个人也是毫不吃力。 所以曹C轻轻掂量了一下荀彧的重量,大步向院门外走去。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曹C走出四步的时候,忽然觉得背上的荀彧突然重若泰山,压在他的后背使得他无法前行。 曹C停下脚步,攒足平生的气力,双手用力兜起荀彧的双腿,尽量挺直腰杆,和后背的压力对抗。但无论曹C怎么用力,都无法再向前挪动一步,仿佛无形之中有一双大手,死死地将曹C按在原地。没过多长时间,曹C就憋的满脸通红,额头上大粒大粒的汗珠不住落下。 曹洪和典韦见状,大喝一声,就想冲上来帮助曹C,却被郭嘉制止。郭嘉疑惑地看着曹C后背上的荀彧,见荀彧满脸的苦笑,口中轻咦一声,手指快速地在衣袖中掐动几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后满脸严肃地对曹洪和典韦道:“主公现在没事,千万不要去打扰他,否则会功亏一篑!” 曹洪和典韦互相看了一眼,又见郭嘉一脸的凝重,迟疑着不敢上前,即担心曹C又害怕真如郭嘉所言,帮了倒忙。 就在这时,曹C的喘息声越来越剧烈,汗水越出越多,道道白气从曹C头顶升起,荀彧却仿佛一座巨石般,将曹C的身体逐渐压得佝偻。曹洪和典韦也看出眼前这一幕的诡异,眼神不错地盯着,掌中却渐渐为曹C捏了一把冷汗。 眼看曹C的身形被压得越来越低,荀彧的双脚马上就要落地,却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道龙形光影,突兀地没入曹C的身体。然后就见曹C猛地挺直腰杆,大喝一声,重新将荀彧背好,缓慢地挪动脚步,走出院子,将荀彧放在门口的马背上。 一直跟随在曹C身后的郭嘉长出一口气,用心记住曹C的步伐,然后满脸喜悦地走到曹C近前,恭喜道:“恭喜主公,贺喜主公,有文若兄辅佐,主公可高枕无忧。” 曹C用衣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深深喘了两口气,才笑着道:“还好,还好,幸亏祖宗保佑,把文若先生背出来了,差一点我就坚持不住。文若先生的话果然不假,当真是重若泰山,只是不知道这里面有何缘由?” 荀彧苦笑一下,开口道:“半年前,一个碧眼童颜,仙风道骨的老道找到我,说是手中有一本,其内容讲述的是管子的军事思想以及治政理念,问我想不想看。荀某不才,自幼爱书如命,没有经受住诱惑,看了几篇后就向老道求取。 老道答应将免费赠送给我,但却有一个条件。他让我发下誓言,当明主出现在我面前,请我出仕的时候,我必须让他亲自将我从屋屋中背出去,肯背我的人才有资格做我的主公,这个条件一日没有达成,我一日不得出仕。 此外,就是我出仕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必须为他在各个州郡修建道观,供奉香火。这些条件虽然古怪,但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所以我就答应下来。不想闹成这般模样!” 曹C听完荀彧的讲述,脸色变得有些古怪,连忙追问道:“那个老道现在何处,文若先生可知道?” 荀彧摇摇头,露出向往的神色,从怀中掏出一副画卷缓缓道:“那位老道当真是活神仙,来去如风,一转眼就消失不见,连名姓都没有留下,只是留下一副画像,让我凭此修建道观。” 曹C忙双手接过画卷,轻轻展开,就见一名碧眼童颜,手执藜杖的老道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画卷之上。曹C暗自呻吟一声,心中不住腹诽:“师父啊师父,徒弟到处找您老人家也找不到,您还有心情到荀彧这里来玩神秘,您要修建道观告诉徒弟一声就可以,何必舍近求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