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华夏风云五千年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一十七章 汉宣帝掌权后迎来了自己的匈奴,西羌人造反了!

第一百一十七章 汉宣帝掌权后迎来了自己的匈奴,西羌人造反了!

    历史很繁,我来把它简化;历史很乱,我来把它梳理;历史很枯燥,我来让它有趣起来!

    因为霍家的影响力实在太大,收拾完霍家以后,汉宣帝特意下了一道诏书,向大家解释事情的原委。

    不久前,张赦曾经指使李竟给霍云带话,想让霍家犯上作乱。我看在大将军的面子上,就把事情给压了下来,希望的是他们能有所醒悟改过自新。可万没有想到,霍家人和霍家的女婿们非但不觉醒,反而重新制定了阴谋,想推翻朕的统治,取而代之。

    多亏祖宗保佑,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被我知道了,这才没有酿成大祸。我很痛心啊,这次处理霍家的事情,多亏了几位忠义之臣,是他们事先有所觉察,才没有让霍家人进宫作乱,这些人都重重有赏。

    就这样,霍家完蛋了,和霍家关系密切的人家也完蛋了,那些告发霍家的人,都得到了赏赐。这个时候有人给汉宣帝上书了,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个姓徐的人。

    原来在霍光去世之后,霍家过着骄横奢侈生活的时候,茂陵有个徐生就跟身边的人说,霍家这样下去,肯定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因为人一旦骄横奢侈,就会得意忘形对谁都不会尊重,那一旦这样就会冒犯皇帝,冒犯皇帝,那可是大逆不道的罪名。有权势的人,身下会压着很多人,那些人就会嫉恨他们,霍家掌权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嫉恨他们实在太多了,现在他们又倒行逆施自取灭亡,霍家要是不亡,那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这徐生是这么分析的,也采取了行动,就是给汉宣帝连续上了三次书,大意如下:

    陛下,霍家掌权太久了,您就算再信任再喜欢他们,也要给他们敲敲警钟了,否则会害了他们的。

    可汉宣帝每次都只有一句回复,我知道了。

    现在霍家被灭,告发霍家的人都得到了奖励,唯独没有徐生的份,就有人替徐生鸣不平给汉宣帝上了书。

    陛下,臣听说,有一个人去主人家做客,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笔直的,烟囱旁边还有一堆柴草,这客人就告诉主人,你这样危险啊,恐怕会发生火灾,还是把烟囱改成弯曲的,再把柴草搬开远离烟囱的好。可主人没把这话往心里去,什么也没做,之后就出事了,那烟囱窜出的火星掉了出来,烧着了柴草,整个屋子都要烧起来了。多亏邻居发现的及时,大家都拼命的救火,这才保住了主人的屋子。

    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主人宰牛摆酒款待邻居,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座,其他按出力大小依次列坐,可唯独没有请那个让他改烟囱的人。有人看不过去,就对主人讲了,如果你当初听了客人的话,改了烟囱,就不会有今天的火灾了,也不用这样宰牛办酒的破费了。你怎么能只请帮忙救火的,不请那个提醒你的人哪?主人这才恍然大悟,把那个客人请来感谢。

    陛下,在霍家没有出事之前,就有茂陵的徐生上书,让您早作准备,以防霍家生出变故。如果当初听从了徐生的话,那国家就不会这么花钱封官的赏赐有功之人,也不会有那么多大臣因为谋反事情受到诛杀。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人都得到了赏赐,只有徐生什么都没有得到,请陛下明查。

    汉宣帝接到上书以后,就命人赐给徐生绢帛十匹,后来又让他做了郎官。

    好了,霍家的事情就告一段落了,现在该汉宣帝大展拳脚了,这里先说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公元前64年,汉宣帝刘病已改名了,当然这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在那个时候,皇帝的名字是很特别的,别人的名字要是和皇帝名字有一样的字,那是犯罪要受处罚的。可刘病已里的那两个字,又是比较常见常用的字,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皇帝占这两个字,所以因名获罪的人不少。现在汉宣帝大发慈悲,他把自己名字改为刘询,还下了赦免令,以前因为和我名字同字获罪的人,都赦免了吧。

    说完了小事,接下去就要说说大事了,我们就先说一说西羌。在汉武帝后期,聚居在今天青海省的羌族,经常来内地抢东西。当时匈奴想报复汉朝寻找盟友,也一直想和西羌搞联合对抗汉朝。

    汉武帝晚年虽然不像以前那么明白了,可对于这种危及国家安全的事情,他还是不敢糊涂的。为了不让匈奴和羌人联合起来,他屡次派兵去攻打西羌,可结果都不是很理想,汉军经常败在羌人的手下。几次胜利以后,羌人的胆气更足了,他们开始大规模的向北迁移,想寻找汉人弃耕的地方去放牧。

    这会的羌人声势已经比较大了,为了幸福的明天,他们的各个部落也想联合起来。汉朝靠当地郡县的力量,根本就没法阻止人家,就这样羌人势力越来越大,匈奴和羌人联合的欲望是越来越强烈。汉朝是一次又一次的派兵想压制羌人的动作,可每次都是损兵折将未见成效。

    这转眼间就到了汉宣帝执政了,为了安抚西羌,汉宣帝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羌族,羌族人比较实在,先零部落的酋长就向使者表示,我们其实也想和汉人好好相处,只是这些年啊,我们这里的水草是越来越差了,我想想向北渡过湟水,去你们汉人不种田的地方放牧。

    这义渠安国也做不了主啊,也没敢应承下来,就回来原话禀报了汉宣帝。汉宣帝就这个事情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熟悉羌人的赵充国上书了。他认为羌人提出的要求,作为汉使没有当面拒绝,这就是失职。因为羌人看你没有回绝,就可以当做你代表汉朝同意了,以后的麻烦肯定少不了。

    赵充国分析的很对,从那以后,羌人就把自己提的要求当成了依据,他们擅自渡过了湟水,去北边放牧。公元前63年,在先零部落的牵头下,先零部落的酋长和其他二百多个羌族的部落酋长,达成了放下仇恨交还人质的共识。他们签订了攻守盟约,要一起去汉朝地盘干一票大的。

    这可是大事,鉴于之前赵充国的远见,汉宣帝这次主动征求了他的意见。

    赵充国指出,羌人为患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以前他们各个部落之间互相厮杀,还是比较容易控制,现在他们停止内部争斗共同反汉,我们一定要给与足够的重视。还有就是,羌族和匈奴早就眉来眼去了,现在羌族有动手的打算,要防备他们哥俩联手啊。最后嘛,除了羌族和匈奴,西边那块人还是不少的,也要防备羌人联合其他种族的兄弟。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该对他们给予足够的关注,要密切注意他们的动向,免得出了事情自己措手不及。

    一个多月以后,小月氏部落的羌人果然派人去匈奴借兵了,他们想攻击鄯善和敦煌,要切断汉朝和西域的通道。这是个不大不小的信号,不过在赵充国看来,事情并没有看到的那么简单,他向皇帝上书建议,现在他们已经有动作了,我们应该加强边防的军事了。这样还不够,联合起来的羌人曾经让我们吃了不少的苦头,我们应该想办法离间这些西羌的部落,还要派人去了解他们的动向打算。

    公元前61年的春天,在丞相和御史的推荐之下,汉朝再次派义渠安国出使西羌,目的是去了解一下各部落羌人的情况,看那些是可以拉拢的,那些是需要防备的。这义渠安国来到西羌之后,就用朝廷的名义召集来了三十多位部落首领,可这时候的羌人,对朝廷已经不是十分的尊重了,所以在义渠安国的眼里,他们没一个好东西。

    那既然义渠安国的判断是这样的,他吸取了上次自己不果断的教训,果断的把这三十多人都给杀了,而后又趁人家不防备,发兵攻打羌人的部落,杀死了有一千多羌人。这下可惹了麻烦了,不说那些本来有二心的羌族部落,就连原本已经归顺朝廷的羌族部落,也对汉朝是又怕又恨,他们纷纷离开了老家,然后威逼着其他小部落去攻打汉朝的城池,还杀死了汉朝的官吏。

    为了将功补过,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攻打作乱的羌人。有了防备的羌人就没那么好对付了,他们打败了汉朝的骑兵,义渠安国只好带兵退到令居,而后就把实情上奏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