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在线阅读 - 第三章 十三至二十

第三章 十三至二十

    第十三章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一个“宠辱”是平常说的宠辱不惊,是因为将身心都用于实事而不是虚事上了,所以能做到宠辱不惊,另一个宠辱是这里所说的宠辱,即何为荣耀和耻辱,即如最后几句话所说,一个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荣耀和耻辱,一个懂得以自己的身体来推及他人身体即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的人,才可能被“寄天下”被“托天下”。

    第十四章其实有些象激励人们去了解仿佛不能见不能闻不能触之事物,如果空气仿佛是什么也没有,但是后来不也是了解到是充满各种气体分子吗?象电磁波象天体,都是如此,而只有对这些去了解去探索,才能知道各种科学之“道”,万物起源之理啊。

    第十五章其实真的有些象如今的懂得科学(即书中所说“道”)的人,即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如译文中所说细致、深邃、通达,而后面所说的其实就是谦虚谨慎、脚踏实地,所谓战战兢兢,不自满,但是又努力前进。

    第十六章就可以看出老聘平常是非常勤于而且精于思考的,勤于思考自不必说,精于思考象首先其先让自己处于虚寂状态,此时的思考定是全面、细致、公正、深邃和趋于正确或说就是正确的,即其文中所说的符合“道”或说“正道”。

    第十七章其实正是一种治理的“理想状态”,说其是理想状态一个是其难,二个其实是有意也好无意也好都是统治者努力要达到的状态。难是因为这里不但对统治者要求甚高,而且对其人民也要求甚高,至少绝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国人们都是品德至少不致坏到哪里去而且都是智力、知识都要丰富到某个程度,这样,所谓不但规则、法令畅通无阻,而且上下都能心心相通、心心相映,嗯,至少现在是非常难达到,所以,共同努力就是唯一所要做的。

    第十八章仍然是在为其“无为而治”作一些佐证,其实仍然是“反语”,即翻译应该反过来,正因为有智慧、有孝、有忠,才会有伪、有不孝、有jian,而后者在当时往往占据上风,所以,老聘当时认为,还不如没有智慧、没有孝、没有忠,这样,伪、不孝、jian也不会如此对立地如此突显,所以总不致于让后者占据了上风,其实说到底,其根源还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统治者或说上层社会的无仁无道无智。

    第十九章正是对第十八章的进一步解释,仍然是老聘的“无为”思想,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基于当时“现实”的“无奈”之想。

    第二十章如果说现代有些人仿佛也“象”作者这样,那是“东施效颦”,而且注意这里仍然有“反话”,象当时认为的所谓的“美好”,究竟真正“美好”到哪里呢,而当时认为的丑恶(如封建社会或奴隶社会认为的种种束缚人民的“丑恶”)又丑恶在哪里呢?所以作者只是笑一笑着看着,而人们的兴高采烈,其实在当时许多场合不过是凑凑热闹罢了,而作者无动于衷甚至无精打彩,说明这些宴会这些集会根本不能引起更不用说激起作者的兴趣,而所谓的清醒精明,太多不过是小智甚至不过是自以为是装模作样甚至是欺世骗人之举之言,于是作者看着还不如自己表面作出“糊涂”呢,而所谓的严格苛刻,在当时作者看来,统统都是没必要都是多此一举,因为作者的心淳厚质朴,辽阔宽广,自由奔放,那些实在是不值一提啊,而当时人人都有一套谋生本领,甚至大多以此自居甚至自傲,而作者却表面说:我实在是愚笨啊,而其实心里在说:人人都有这些谋生手段不错,但是为什么要只以此为一生,而不去就算是“额外”也要去培养自己心灵去追寻自然的天然的智慧呢,这里要对作者用几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智广慧深,自由博大,而且非常奇怪,其实从第一章直到这里,老聘的骨子里用现代的话来讲崇尚的其实正是自然、正是天文地理乃至物理化学心理人文养身之科学之“道”,即其常所说的“大道”,而且,其深度在现代看来仍然是非常之深的,由于现代众多繁复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甚至难有能及其一二者,也可见当时就算是孔子,也对其是恭敬有加甚至可以说是尊崇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