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在线阅读 - 第593章 梦回十三 复杂与简单 四

第593章 梦回十三 复杂与简单 四

    ““贾珍笑问:"价值几何?"”这个笑问便是贾珍的厉害之处,他能“一部分”悲伤秦可卿之逝,又能“另一部分”能这里“笑问”,而且贾珍之前表现得如此悲伤除内心确实相当伤心外,还有一个恐怕是重要原因是:贾珍想以此来隐瞒秦可卿是自缢而逝的事实!(外人注:两个加起来,是正解)

    因为,少了秦可卿这样一个绝妙之人,贾珍虽然觉得非常惋惜甚至痛惜,但贾珍显然有更多的可以来“填补”这个哪怕是巨大空白!

    ““薛蟠笑道:"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工钱就是了。"【甲戌侧批:的是阿呆兄口气。】”薛蟠是有名的薛家败家根源,即薛蟠是根本不拿薛家的钱财当一回事的,但这个地方,却显出了薛蟠的“大方”甚至是“仗义大方”,但却是必须要认识到此处的根缘绝非薛蟠“仗义”,而是薛蟠不拿钱财当回事,

    ““贾珍听说,忙谢不尽,即命解锯糊漆。贾政因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甲戌侧批:政老有深意存焉。】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这个贾政肯定是必须要劝的,因为一个贾政是长辈,另一个是超出了贾政的“礼”的范畴的,而这个批批什么“政老有深意存焉”纯属瞎批乱批,这么多有深意的看不出,如此浅薄的却批为“深”,而且还是道贾政有“深意”!贾政在整部红楼梦恐怕都没有一个有“深意”的内容!

    ““【甲戌侧批:夹写贾政。甲戌眉批:写个个皆到,全无安逸之笔,深得《金瓶》壸奥。】””这个批更臭屁不通!“个个皆到”?不过说了一个贾政而已,就“个个皆到”了?

    而且更批什么“深得”《金瓶》壶奥,这种水平的批者也敢在红楼梦中加批?!不想说这样的批者“下三滥、烂九流”,但这样的批者来如此批红楼梦,却确实水平低到了不能再低的程度!

    ““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这话如何肯听。【蒙侧批:"代秦氏死"等句,总是填实前文。】”曹雪芹的实录就是这样,秦可卿虽然是以死来表示对贾珍最强烈的反抗,但曹雪芹绝不会因此抹煞贾珍对秦可卿的情感!

    这句“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就将贾珍对秦可卿的这种情感几乎推向某种极致!(外人注:正好证明之前所说的“贾珍这个人的许多特征,真是会推翻很多人类的基本言行判断”)

    ““因忽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甲戌侧批:补天香楼未删之文。靖侧批:是亦未删之笔。】”这里瑞珠“触柱而亡”确实与天香楼有关,即秦可卿与贾珍在天香楼私会时,恐怕身边的贴身丫环甚至是参与了其中如“望风”的,

    但瑞珠这里的“触柱而亡”却恐怕不是什么“事情败露”而如此,

    更大的可能,其一,是秦可卿对瑞珠非常好,

    其二,更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瑞珠是第一个知道秦可卿自缢的人!而恐怕也第一个告诉了贾珍甚至包括尤氏,

    但贾珍毕竟不是贾赦,贾珍应该是不会将瑞珠灭口的,

    但结合以上两者,瑞珠就有可能有“触柱而亡”的动作了,一是“报答”秦可卿的善待之恩,二是为秦可卿这些事和结局的悲愤!当然,瑞珠是不是内心中会有觉得将来贾珍和尤氏会报复她的想法,也不一定,但这种想法应该是以上所有原因中最弱的原因,

    ““此事可罕,合族中人也都称赞。”这个“称赞”二字更也是再进一步道破天机,即当时这种无谓的“殉主殉节”在当时封建礼教中是被称道的,这恐怕也是瑞珠“触柱而亡”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之一!

    而曹雪芹之所以如此写,自然又是在无声控诉封建社会的这些吃人的礼教,

    ““贾珍遂以孙女之礼殓殡,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中之登仙阁。”这都是当时的礼教内容,即礼没错,但如果礼“教”,即成为这样类似“宗教”,那其中的不少内容恐怕就要让人咋舌了!

    ““小丫鬟名宝珠者,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贾珍喜之不尽,即时传下,从此皆呼宝珠为小姐。那宝珠按未嫁女之丧,在灵前哀哀欲绝。【甲戌侧批:非恩惠爱人,那能如是?惜哉可卿,惜哉可卿!】”这个也是标准的实录,宝珠虽然肯定也与秦可卿甚亲而有此举动,

    但实际上,与瑞珠相比,这位宝珠显然应该是有更多“好处”的,即,瑞珠之死与这里宝珠成为“义女”,哪个更“惨烈”?

    因此,虽然都是有受秦可卿感化的重要原因在内,但两人的内心的其余想法几乎是完全不同的(XX注:是不是讲得太细了?(外人注:要想真正拓广,不细抠,也许就过不去到不了))

    ““于是,合族人丁并家下诸人,都各遵旧制行事,自不敢紊乱。【甲戌侧批:两句写尽大家。】”这恐怕也有更深的讽刺在内,即封建之礼教虚伪的地方在哪?活着的时候,贾珍乱*伦,可谓将礼违到“彻底”吧!而死后却“各遵旧制行事,自不敢紊乱”!

    曹雪芹几乎就是在讽刺贾珍,活着的时候可以将礼违个乱个底朝天,可谓紊乱到极点,死后却“都各遵旧制行事,自不敢紊乱”(外人注:哈哈,如能看出曹雪芹“自不敢紊乱”这几个字中表达的这一点,已经属于看红楼梦的某个重要进阶的标志)

    ““贾珍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庚辰侧批:又起波澜,却不突然。】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因此心下甚不自在。【甲戌侧批:善起波澜。】”贾珍可谓将这些要发挥到淋漓尽致了!

    ““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甲戌侧批:妙!大权也。】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呜锣,亲来上祭。”但请注意,就象之前曹雪芹借樯木而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出老千岁和“弄兵潢池”一样,

    这里借“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其实正是要初次“接触”宫中之权力和隐乱!

    此处的戴权其实更象“代权”,那批因为有“妙”字已经不象之前众多类似曹批的谐音批,

    而代的是谁的权,自然是宫中妃子王后皇后以及皇上以及如忠顺王集团的!

    甚至,这位“戴权”也有魏忠贤的影子在,但曹雪芹的红楼梦没有将太监作为这一集团的为首,而是将忠顺王作为了为首,

    也证明明朝只不过是红楼梦的参考之一,红楼梦实在写的是之前几千年社会的浓缩!

    ““贾珍忙接着,让至逗蜂轩【甲戌侧批:轩名可思。】献茶。”哈哈,这个“逗蜂”自然有其特有含意在内,即贾珍现在就象一个急要采蜜的“蜂”,于是,戴权的“逗”便来了!且看下文,不但捞足面子,还捞足银子!

    ““贾珍心中打算定了主意,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这个“定了主意”自然就是必要采蜜的“蜂”,

    ““戴权会意,”会意,自然就开始“逗”,

    ““因笑道:"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甲戌侧批:难得内相机括之快如此。】”象戴权这样在权和财上摸爬滚打数十年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交易”何在!(外人注:好个“交易”何在,一语道破本质!)

    ““贾珍忙笑道:"老内相所见不差。"戴权道:"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短了两员,昨日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与,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分上,胡乱应了。【甲戌侧批:忙中写闲。】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来求,要与他孩子捐,我就没工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甲戌侧批:奇谈,画尽阉官口吻。】要捐,快写个履历来。"”哈哈,果然天下之逗一般同!从戴权嘴里出来就立即成了“稀缺资源”了,贾珍不占这个“便宜”都不行啊!

    因此,这一千五百两自然是“虚报”的,

    ““贾珍听说,忙吩咐:"快命书房里人恭敬写了大爷的履历来。"小厮不敢怠慢,去了一刻,便拿了一张红纸来与贾珍。贾珍看了,忙送与戴权。”贾珍只要有“蜜”就不错了,自然立即答应,

    ““看时,上面写道: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在这里“透露”出贾蓉的年龄,以及三代的官职,一个是符合曹雪芹的实录,二个曹雪芹恐怕是没把这些官位作为红楼梦的什么重要内容的,

    不过这些官职名称倒可以成为考证写红楼梦的时代以及作者的一些原文上的小小证据,

    ““戴权看了,回手便递与一个贴身的小厮收了,说道:"回来送与户部堂官老赵,说我拜上他,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再给个执照,就把那履历填上,明儿我来兑银子送去。"”这里也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即“老赵”,正是八十回后抄贾府的带头人物!

    即曹雪芹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就很明显了,这位戴权与老赵几乎就是一伙的,自然也都几乎是属于忠顺王集团的,而这些人物在八十回后恐怕是要集中出现并出现在两大集团的恶斗中的!

    而这里当然透露的买官卖官之“轻松寻常”更是清朝当时内部已经腐化堕落到何种程度的小小明证,

    ““小厮答应了,戴权也就告辞了。贾珍十分款留不住,只得送出府门。临上轿,贾珍因问:"银子还是我到部兑,还是一并送入老内相府中?"戴权道:"若到部里,你又吃亏了。不如平准一千二百银子送到我家里就完了。"贾珍感谢不尽,只说:"待服满后,亲带小犬到府叩谢。"于是作别。”这一小段却也许有相当讲究,

    一个是这种送银子的话只能在这种只有两人的所谓轿边进行“交易”,

    二个是从一千五百两“减”到了一千二百两,贾珍的那句“是送到部里还是送到老内相府中”是起了关键作用的,

    即贾珍虽然因为秦可卿而失态,但贾珍可不是薛蟠这样的“爽客”,这句话几乎就是在说你如果不降点价,也许我就直接送到部里了!

    因此,戴权也心领神会,不但主动降了三百两,而且还道“若到部里,你又吃亏了”,而恐怕戴权是怕自己吃亏,

    而这一千二百两到底谁赚了多少谁又赚了多少,这个贾珍已经无从也无法也当然不必知道,因此,至少已经少了三百两后,贾珍的“感谢不尽”正是这个意思,(XX注:我在当时,恐怕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听不懂是什么意思(外人注:哈哈,因此,什么叫“摸爬滚打”,这就是当时整体环境决定的,当然,这样的环境也决定了清朝之后的结果(XX注:嗯,非常复杂(外人注:所以简单有简单的大好处呀!))

    “既要懂得复杂,也要会用简单。”小戒皱眉道。

    “懂得复杂后,能以简单解决复杂,是最好了。”小猴笑道。

    “这个要对复杂和简单都几乎通晓后,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老沙道。

    “善哉善哉,”小唐道,“世之繁复,佛之简妙,世之简单,佛之复杂,可言又不可言也。”

    小戒愣了半天,道:“那,哪个难,哪个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