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一章 红楼三四 境界和底限 二

第一百五十一章 红楼三四 境界和底限 二

    (作者注:新宇宙已更新:第一百三十八章**智能物质与能量化!

    魔力四射已更新:第六十四章**要命的求婚·非非和飞仙)

    ------------------------------------------

    ““进来见宝玉沉思默默似睡非睡的模样,”,一半是痛,一半是刚才的“享受”,(XX注:倒会苦中作乐!(外人注:什么作乐,人家是真乐!))

    ““因而退出房外,自去栉沐。宝玉默默的躺在床上,无奈臀上作痛,如针挑刀挖一般,更又热如火炙,略展转时,禁不住"嗳哟"之声。”,自然是真疼,这样才真实,(XX注:必须要为金钏儿的事还债!)

    ““那时天色将晚,因见袭人去了,却有两三个丫鬟伺候,此时并无呼唤之事,因说道:"你们且去梳洗,等我叫时再来。"众人听了,也都退出。”,支开众人,正是为了“迎接”黛玉,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心中牵挂且内疚之事,(XX注:蒋玉菡交了宝玉这样的朋友,真是倒了大霉了!(外人注:事出有因的好不好!))

    ““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心中悲凄且痛悔的事情,而且这里明明白白道出“为他投井”,所谓心中明者自明,这个“为”可以是“为了”,也可以是“因为”,(XX注:拜宝玉所赐啊!(外人注:事出有因的好不好!))

    ““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半梦半醒,而且是“不在意”,可见曹雪芹这里写的是“实景”,即“确实”是蒋玉菡和金钏儿托梦而来,(XX注:做鬼也不放过他!不要再说‘事出有因的好不好’!(外人注:根本就没这个事!))

    ““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真正的实景来了,黛玉的出场就和宝钗完全不同,说“正”一点黛玉的出场即有“悲凄”的背景烘托,说“歪”一点话,黛玉出场的背景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

    ““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黛玉出场,自然是不同凡响,

    ““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果然比宝钗要“厉害”千倍!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就算宝钗对宝玉再怎么“心疼”,似乎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的,

    ““宝玉还欲看时,”,前面见宝钗那样如果已经是“可玩可观,可怜可敬”的话,那这里见黛玉“这样”便是“要死”了,

    ““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死之前先狠狠痛一下,(XX注:活该!(外人注:人家是该活(XX注:...)))

    ““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责怪之中深藏的爱意!果然远不同宝钗!这也是曹雪芹要先写宝钗的主要原因,要有个“突兀”的对比,

    ““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说得好谎!(XX注:矫情!(外人注:你懂什么叫情?!))

    ““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宝玉的可爱和可敬之处才是非同小可!

    ““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意思是黛玉本是想嚎啕大哭的,

    ““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但黛玉如何能嚎啕得出来,所以化为了更为利害的“无声之泣,气噎喉堵”,

    ““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情感的力量,

    ““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可不是万言千语化作这句话!与宝钗和袭人在这方面是一样心思,但黛玉的这句话显然包含深深爱意在内,

    ““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也没说改不改,因为,宝玉当时并没有认为黛玉她们要他改的那些是什么了不得的错,所以,这里长叹一声,意思是这其中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远比你们想象的要复杂啊!所以让黛玉“别说这样话”,而且让“你放心”,意思是我没做什么大错事,后面那句“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意思是虽然错由我起,让他们死的死或生不如死,但这肯定不是我愿意的,我是十分在乎他们的,所以说,“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XX注:事实胜于雄辩!(外人注:真正的事实是要负最大责任的人是王夫人和贾政!(XX注:宝玉与蒋玉涵的事也怪贾政?(XX注:我并没有说宝玉一点责任也没有!)))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来得不但恰到好处,而且正是黛玉和宝玉意犹未尽却又一切尽不在言中之时(XX注:生活中恰到好处的事可不多(外人注:如果按生活中写,曹雪芹至少要写一千万字!(大白纸注:或者也许一万字甚至更少就可以写完)))

    ““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此时不比彼时,

    ““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不能说宝玉此时是呆子,心中如果一时装了太多的事,而且身上有大的疼痛,是有些事是会想不到的,(XX注:宝玉不是个呆子,是个傻子(外人注:再傻也没你傻!))

    ““林黛玉急的跺脚,”,林黛玉对一些事的后续判断是非常准的,尤其是一些敏感的事情,所以这里“急的跺脚”,

    ““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必定的,

    ““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反应够快,没伤着脑子,

    ““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一定是脚步轻盈而迅速,黛玉可难得有这样“疾如风”的时候,想象一下定会有“意外收获”,

    ““凤姐从前头已进来了,问宝玉:"可好些了?想什么吃,叫人往我那里取去。"”,哈,这正是凤姐儿说的话!

    ““接着,薛姨妈又来了。一时贾母又打发了人来。”,两位“大人”来,自不必细述。

    ““至掌灯时分,宝玉只喝了两口汤,便昏昏沉沉的睡去。”,还是伤得厉害,说不定还有发烧,所以叫“昏昏沉沉”地睡去,

    ““接着,周瑞媳妇、吴新登媳妇、郑好时媳妇这几个有年纪常往来的,听见宝玉捱了打,也都进来。袭人忙迎出来,悄悄的笑道:"婶婶们来迟了一步,二爷才睡着了。"说着,一面带他们到那边房里坐了,倒茶与他们吃。那几个媳妇子都悄悄的坐了一回,向袭人说:"等二爷醒了,你替我们说罢。"”,所有人等都要看过,但每个人来看的情景和描述都完全不同,自是考验曹雪芹功力的时候,由宝钗来时的“多云转阴”,到黛玉来时的“凄风冷雨”,再到凤姐儿的“一句话”,到后面的逐渐“风调雨顺”,所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收放自如。”

    “收放自如,由高境界到低底限?”小戒笑道。

    “还要又能由低底限到高境界,才是真正的收放自如。”小猴笑道。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老沙笑道。

    “喜则喜矣,悲则悲矣,为何不喜不悲?”小唐道。

    小戒便悄悄在小猴耳边道:“小唐怎么说要喜要悲,不是六根要清净吗?老沙说得对啊。”

    小猴笑道:“老曹不喜不悲,至少这一章如何能写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