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言情小说 -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在线阅读 - 第三十八章 捎葡萄

第三十八章 捎葡萄

    王晓华-梅:“现在正是有嫩红薯叶的时候,以后我只要来城里,就给你捎些来。你坚持吃一秋,保证对你身体有好处!

    “西红柿和大蒜、生姜,还有蘑菇,都是抗癌的蔬菜,你也都多吃些。还有,我们那里家家都喂鸡,明天我给你捎些笨鸡蛋来,保准比在超市里卖的洋鸡蛋有营养。”

    “我知道笨鸡蛋好,不像鸡场里的鸡一样,光为鸡饲料。但淘换不着。现在户里很少喂鸡,就是喂,也是圈起来买饲料。比起我小时候的鸡蛋差远了。”

    王晓华-梅心道:我给你的就是你小时候吃的鸡蛋。嘴上说:“我们那里的鸡都是放养,捉小虫子吃,鸡蛋黄儿都黄的发红。”

    王晓叶:“这敢情好,我先谢谢你。”

    王晓华-梅:“不客气。我妈和勇爷爷可熟哩,咱们也就是好朋友了。我妈说,好朋友应该互相帮忙。”

    望着她巴巴的小嘴儿,听着她清晰的思路,王晓叶忽然喜欢上了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这么能说会道,还很懂礼貌,她的大人该多优秀呢!

    人家又给嫩玉米又问身体,还不知道叫什么姓什么,哪里人,不由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王晓华-梅一惊:又问上了,三姑娘还真是改不了刨根问底儿的毛病!

    “王腊梅!”

    “哦,与我一个姓。你家是哪村的?”

    哪村的?这个还真不好说。说王店村不行,她清楚;亲戚的村她也都知道,王晓华-梅灵机一动,说了前夫的村,对那里她熟悉,王晓叶也没去过几趟。

    “候仁屯啊,我二姐的婆家就是那个村,我也去过两趟。”

    “你二姐的婆家?谁家?”问完以后,王晓华-梅又后悔了,真要问起侯万秋,她还真不知道他的近况。

    “候万秋。后来离婚了,时间不长,我二姐也出了车祸没了。”王晓叶神色低沉下来,陷入对二姐的缅怀之中:“已经快三十年了。咳,要是有我二姐活着,我也有个说知心话的人。”

    “都是我不好,问起了你的伤心事,奶奶,咱不说这个了。”王晓华-梅心里一暖,赶紧打住话题。

    “好,不说了。”王晓叶长出了一口气,擦了擦湿润的眼角,又问道:“你父母都是干什么的?”

    “种地的呀?”为了缓和气氛,王晓华-梅故意俏皮地回答。

    王晓叶一脸佩服之色:“你母亲一定很有文化,知道这么多抗癌食品。你也了不起,小小年纪全记住了。”

    王晓华-梅笑笑:“我妈的一个要好姐妹得了癌症,mama就到处打听,查资料,帮着找偏方,找来自己先做着吃,练会了再教给她的姐妹。我也就记住了。”

    “你mama真优秀!哪天把她也领来,我们说趁子话儿。”

    “好的。mama有时间的时候,我把她领来。”

    心里话:你要见到母亲,还不把你吓着。我重生的事也就暴露了。

    出门的时候,王晓叶给她装了两塑料袋葡萄,一袋给王晓华-梅,一袋让王晓华-梅给她哥哥王贵勇捎过去。

    王晓华-梅照收不误。这样一来,还有了接触前世王贵勇的机会。

    王晓华-梅是直接把葡萄送到前世王贵勇家去的。

    王贵勇见到葡萄,惊讶的张大了嘴巴:这个小孩子是什么来派,怎么找到城里meimei家去了?

    “你是怎样知道我们是亲戚的?”王贵勇问。

    “你告诉我的呀!”王晓华-梅一副认真的样子。

    “我告诉你的?什么时候?”

    “昨天早晨我在你的台历里看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给王晓叶捎。我也没在意。昨天下午我去城里卖嫩玉米,正好碰见一个叫王晓叶的。

    “我见她的脸盘儿跟你很相似,心想,这肯定就是你说的王晓叶了,你们的血缘一定很近。一问,果然你们是兄妹。

    “你们给了我这么多衣服,我怎么也得有所表示不是。我就把我卖的嫩玉米给了她十穗,并说是你让捎去的。她挺高兴,就让我给你捎来了这葡萄。”

    王贵勇忙到台历上看了看,里面还真夹着一张纸条,是上次妻子去城里赶集,他想让妻子给meimei捎捆豆角去。

    当时妻子没在家,就写了这张纸条放在豆角上。妻子看到后,随手扔在台历上,以示自己捎走了。

    后来就随着日历压在了里面。没承想让这个串门的小孩儿看到,给互相传送起东西来了。

    “你脑子怎么这样灵活,就凭着一张纸条把关系接上了。就因为几身旧小衣裳?”王贵勇不无夸赞道。

    王晓华-梅一看瞒哄过去了,又得寸进尺:“不仅仅是因为衣裳,我还有事相求你哩,爷爷。”

    同时在心里吐槽:啊呸!又叫爷爷,你也叫的出口!

    王贵勇一怔:“什么事?你说。”

    王晓华-梅:“那天我赶集,听到一个人给收废品的讨价还价,说他家有一辆加重飞鸽车,还能骑。

    “收废品的给他十块钱,他非让再长长。收废品的没买就走了。我想让你给我问问,我给他十五块钱,看看他卖吧不。”

    “噢,你知道他叫什么吗?”

    “不知道。”

    “他家在什么地方?”

    “也不知道。是在大街上说的。”

    王晓华-梅是一问三不知。

    王贵勇笑笑:“这村子大,过去是十三个小队,还真不好找。你非要加重飞鸽牌儿的?”

    “不一定。永久、凤凰的,加重、轻便的都行。但必须是很早以前有大梁的,还得买过来就能骑。”

    “现在的自行车很轻便,你买那个干什么?”

    “给我爸爸。我爸爸就喜欢老式的。”

    “好吧,我给你问问。可能不大好买。原先我家里也有一辆加重永久的,现在光剩了架子了,在老院儿里扔着哩。不是在行人儿,没人放着这个。”

    “那就麻烦你了。我给你留下钱。”

    “不不,不用。十块十几块,我先给你垫着。你赶集时过来看看也就是了。”

    “也行。不过,要是卖的多,你就全给我留下。我家里还有哥哥、叔叔,他们也都喜欢老式的。”

    “好好,你这孩子,真会揽买卖。”

    “爷爷再见!”

    王晓华-梅是笑着跑出前世王贵勇家的。

    又定下了一桩买卖。现实中的五、六、七十年代,只有这几种老式自行车,现在没货也没人买得起,过几年凭票证供应。即便是旧的,没几十元也买不到手。

    前世的钱如此毛,十几穗嫩玉米就能换一辆自行车,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