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都市小说 - 男人的天堂在线阅读 - (三)

(三)

    经营家高明说,我可不象两位有那么多故事,不妨便讲一点儿感受吧。人嘛,感受毕竟还是有的。

    读书是用来长本事的,只要读好了书就能够干轻活儿挣多钱。这个确定无疑的真理在经过父辈酸甜苦辣地体验后,被完全强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

    只要过了朦胧的因为风光旖旎而留恋才显得短暂的那个五六年的光景,读书就成了我们这一代人唯一的职责和任务。按照正常人计算,完成这一任务大约需要十二三年的时间。

    这一任务既称之为任务又是唯一的,必要有严格的考核体系。

    这个所谓的考核体系虽被分解成若干指标,标准却是唯一的,便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的各类考试的成绩。

    成绩是绝不容忽视的,不仅会被一字不差地计入个人档案而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只要成绩好了,就是必然的优等生,从不去计论任何的其他方面,纵使患有弱症,体育这个并没有哪位老师会认真去考核的项目的成绩同样也会被列入优秀档次——学习成绩优秀,身体棒棒的,体育没有理由不优秀啊。这就是理由。

    至于“三好学生”这个只需老师指定即使评选也会因为成绩被作为唯一标准认可了而高票当选的荣誉照享不误,即所谓的“一俊遮百丑”,而且这个时候少有背叛,不,不是没有,只是最后一名受了这个实实在在的现实的影响根本不敢存有争当“三好学生”的非分之想,他的背叛或许只有对荣誉所表现出来的不屑,其实他也希望别人投自己的票,只是老师不可能把这些票作为主宰自己观念的事情,或许他还意识不到这一点儿。这是一种可怕的心理定势。

    不仅如此,只要挣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即使屡犯些能够逐步累成大错的小错,也往往能得到谅解,丝毫不会影响老师家长甚至于整个家族整个村落由此而感到的骄傲和自豪。反之,则常常招致怒目相向,至少也是周围的人对自己失了热情,浓重的自卑自是要压得人常抬不起头来。

    某一日,忽有优等生铸成了大错,人们常常会大吃一惊,继而便啧啧而叹,这孩子不该呀,成绩一惯优秀呀。相反,便会说,原该如此,从小不成驴到老驴驹子。语言竟是如此之丰富。

    自然,既被列入了劣等生的行列,便不该那样强梁,必要窄着脚走路,当然也绝不能否认由此而破罐破摔的问题。倘若稍有希望,人必要挣扎的。挣扎一词虽常与垂死相联,却是生命的象征。可以说,正当血气方刚的年龄,没有人肯自甘堕落,因此便有竞争。

    竞争若不能因势利导,就会有嫉妒、矛盾、仇视,甚至恶性事故。倘非如此,心理的不快乐则是注定的,而不快乐则常常是心理故障的前奏。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这个十二三年是最艰苦的年月,每时每刻都在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事情倘若由兴致变成任务就成了压力,压力之下无所谓快乐。

    前面的讲述曾有提及,其中虽无多少乐趣可言,我还是不遗余力,因为逐渐形成才最牢固的观念中有太多地必须要对得起,譬如供自己钱财的家长、辛勤培养自己的老师,还有只有成绩优异才能享有的荣誉和由此而来的同学的友谊和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尊重的目光,这些都需要良心,对了,更重要的还有自己的良心。至此,这个原本用来长本事的过程已经变成了辨不清为谁的差使。

    理所当然地,逢有考试就紧张,考过之后就后怕,一旦长期没有了考试又会有隐隐的期待,总企图在下一次考试中能有所突破,起初期望最大,因为总难突破,渐渐就小了,待到了中高考阶段,便开始关注名次,哪怕有一两个名次的进步也常常会沾沾自喜。

    然而,我却少有这样的进步,便常常要自责,因为我父亲我娘总要为此叹息不已,他们的叹息无疑加深了其实他们哪里会知道我原已厉害无比的自责。

    我已在贪婪地盯着名次和分数,因为明显地感受到了这样的现实:倘若某一次我们全年级都考砸了,其中的差距自然就会缩小,我父亲我娘的叹息便会少,他们显然在关注着我的差距,总在精心地计算着我与第一名之间的距离,尽管他们让我成为优等生的愿望早已落空,这其实是退而求其次的结果。

    我不是一个自小学习就差的学生,即使在我学习还能勉强算作优等生的时候,他们也会这样精心地计算,似乎分数和名次便是唯一的明证,尽管名次和分数在还算优等生的时候只能代表着一次测评的结果,而且由于学生应试能力的差别,三二十分的差距根本无法明显地判别优劣,不少有经验的老师都这样说,我父亲我娘也这样认为,但心理上却总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量化的考试考核毕竟是最直观的说明,而其他的方面毕竟还要靠人去说终究加了主观的因素。所以,分数对我要命地重要。

    我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最容易受人欢迎,然而只要经过了一次考试,大家常常会大吃一惊,自此便敬而远之。

    我读不懂,也搞不清,常因此而郁闷不已,逢有考试便幻想着名次排于我前面的某位或十几位突然得病而无法考试,可他们总是健康快乐地总排到我的前面,少有幻想中的情况发生。

    其实,读书都是为自己的自私的,任何事情的目标倘若非要把自己的变成别人的,必然地会是漫无天际的累,虽然我也明白不少读书的道理,但现实让我无疑更加看重别人的看法。

    我感觉自己却已尽了力,却总无法达到自己期望中的效果,便以为读书必是需要天才的,尽管我仍不明白何谓天才,或许成绩好的便是天才吧,因为不少人都这样说,而且有许多许多的溢美之辞,譬如某某孩子真是天才,读书跟吃了一般。

    我从未享受到过如此礼遇,便以为他们便是天才,地地道道的天才。

    孩子的观点终究单纯,都有极强的表现欲,而我则尤甚,因为在某一方面存有缺陷的孩子,必要尽力地去张扬自己的哪怕是个别的长处以此来弥补由于缺陷而导致的自卑,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孩子可怜的自尊而让他坚强地走下去。

    然而,我争抢着几乎包揽了班内所有的公益事务,虽常常因此而博得感激,偶尔也会得到几句表扬,却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因成绩不理想而带来的尴尬。

    按照个性,我原该放弃,但我却不能够放弃,因为我父亲总在提醒我——读书是我当时唯一的任务,他总对我抱有太多的期待。

    有时候,期待因为压力便是最直接的伤害。“狗急跳墙”说的便是情急之下的表现,我虽未到那样的程度,却还是必须要去找原因的。难道我就真的笨吗?或许是吧。

    为了验证这个被事实证明却连自己也不肯相信的结论,我利用我父亲我娘给我的零花钱买了一个还只在女生中间流行的小镜子,常用来偷偷地照,结果发现自己不仅没有比别人少了任何零部件,而且渐渐地竟觉得五官长得甚是周正,尤其是那双眼睛,更是炯炯有神,丝毫不是笨头笨脑的相,信心在不知不觉中增了不少。

    这是自我欣赏的一招绝棋,大家不妨试试看。可回到现实,却又免不了茫然。

    我显然没能找到原因,却让别人给找到了,那便是早熟,象女生一样照镜子就是典型的例证——通常地,只有自恋倾向的男人才会经常照镜子。

    那个时候,男生照镜子确是最不好的一种表现,是任何男生都内心渴望却故意在表面上装作无法接受的习惯。

    其实,别人的看法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任谁也不会愿意去直面自己,直面自己必须要勇气。

    这种勇气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必须靠长期地培养,有时候甚至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因为直面自己往往是血淋淋的,尽管自己常常是简单的一眼就能看出解的一元一次方程,但说出来却非易事,极需要勇气。

    直到我们这次聚会的前一天,我才具备了这样的勇气,因为要解剖自己,必须要直面自己,无论是幸福的还是尴尬的。这常常是生活中的最简单最便捷的一种方式。

    既开了头,我们且不妨回到过去,认真审视一番自己。

    自己虽是个最近的概念,却最难把握,尽管我们所要说的只是读书,也必须首先肢解而后由局部至整体,因为人毕竟是天下万物最复杂的精灵,更何况是与人的思想紧密相关的读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自己说清楚。

    这实际上是研究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既如此,倘若非要划分的话,初中二年级应该算是一个分界线。

    初二之前,因为朦胧而混沌,我们姑且称之为混沌期。混沌期内,人的思想单纯,表现欲奇盛,似乎读书是于己无关的事情,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

    正是因了这一原因,抵御诱惑的能力便弱,人与生俱来的惰性常常无法自制。

    这一段时间必要充分挖掘人的表现欲,只要表现欲胜过惰性,就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人的智力原没有多大分别,天才往往就是人必然地要与外界斗争的胜利者。

    进入初二,人的意识完全觉醒,很容易就能把读书当成自己的事,但由于生理的变化,人极容易浮躁,不妨称为浮躁期。

    这一时期,不要说读书,做任何事情都觉乏味,迫于压力却不得不做。

    事实上,人生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压力,恰如其分的压力是必需的,就如同汽车上的滑油器,只不过因为容易加入人思想的问题而变得复杂,恰如刚才所说,必要看内部世界的斗争结果。

    这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一种现象:总渴望读书的结果有所改观,人也会主动地坐到书桌旁,心里想着努力再努力,自觉也做到了,却最容易神游魂外,或是对异性的仰慕或是对同桌的刻骨嫉妒或是对未来不切实际的打算,理由多是莫名其妙的,自无从谈起效果了。

    由于表现欲的继续延伸和视线的狭窄,渐渐地,我最想的就是写书,写书的目的就是出名。

    写书无异于胡乱涂鸦,尽管也能写上颇觉骄傲的厚厚一本,虽只能是孤芳自赏,却常感叹天底下的编辑都瞎了眼没能发现自己非蒿草的人参一棵将来岂不要把肠子悔绿?可无论如何骂如何为他们必定如此的后悔担心,编辑似乎并不领情,就是不睬,这扰不了我做名人的梦。

    这便是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不容涂改的——名人做不成,做了名人的荣耀倒是想了不少,尽管这些荣耀还只是局限在是否能引起班内暗暗心仪的女生注意的层次上。

    名人自没能做成,学业却直线下滑,只能感叹:我不是天才!

    不是天才的浮躁期持续时间必长,委培大学毕业之后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直接决定了我读书这一段时光的失败。

    书必须要精研细读,一知半解最具疑惑。带着这些疑惑,我逃一样离开了学校。拜拜了,我的学校;拜拜了,我的课堂;拜拜了,我的书本。去******,见鬼去吧。我如释重负,把其束之高阁。这便是我,一个跟别人一样读了十几年书的人最与众不同的的表现。

    现在细想起来,应该是浮躁期没过,便因为书本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步入了迷惑期,浮躁与迷惑纠缠到一起紧紧地揪着我,让我透不过气来,或许这便是人高明与拙劣的分别吧。

    这一即便事后才能勉强分辨的时期,是读书的真空期,最明显的特征便是憎恶书本如同憎恶自己一样,好高骛远而又无所事事,象激流中的浮萍不知所依,又似从峰顶突然坠入深渊的梦魇。

    人是一种需要并追求灵感的动物,因为灵感能够让人收到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的奇效而支撑着人的行为。

    读书也需要灵感,但灵感常常需要一种牵引,就象水平如镜的池塘只有投入石子才能激起浪花一样。

    不知大家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只有进入了迷惑期或者说迷惑与浮躁纠缠的时期,人生或许才算是正常的人生吧。

    单说读书,已记不清是哪日了,我的头脑突然异常清醒起来,只觉以前所学东西竟简单无比,自己简直就是一个天才,倘若自己在读书的时候便有如此的状态,命运必定可以改写。

    或许知识本身便需要沉淀,沉淀之后才能为我所用。这也算是方法吧,读书是必须讲究方法的,方法便是必须要经过一个沉淀期,或许便是书本与现实之间距离的联系点。

    很早之前,我就预感到两者之间应该有个联系点,苦苦地找,总算找到了。这实际上就是阅历,或者说是对生活的体验。

    或许只有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的思考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思考,而其他的思考则只能称之为对书本的理解,这种理解远没有思考深刻。

    当然,人不可能凡事都去体验,小的时候更不可能有阅历。这是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凡事都有不足,这世界上原就没有完美的东西。

    我很快便又发觉了思考与理解的区别:以理解为前提的思考常常有主观因素的介与,反不如已理解了的东西更值得推敲。

    但我仍反对象杨丽那样死记硬背,尽管杨丽的好学或许便是我灵感的诱因。

    认真地推敲一下,死记硬背的东西或许记忆更牢靠,记得哪位老兄曾提及,上学时背过的东西至今仍能成段的背诵,当然不是指那些常用的东西,这足以说明记忆的重要性。

    但这似乎已成了一个遥远的梦,理解是加深了,记忆却象是随着理解力的提高在退化。

    书是非读不可的,只要你冷静下来终于准备认真地去做一件事情,便会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真理,因为仅对于某一件事的起码了解便会让你发现自己居然有如此多尚不知道的东西。

    同时,据专家研究表明,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在明显加快,人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譬如,电脑,十几年前尚属于尖端技术,至今天已十分普遍,不懂电脑便跟文盲一样。

    即使象我这种做小买卖的人,也必须有科技的支撑,科技的力量才是巨大的,尽管我们尽可以用钱去买,但自身的素质却是无法用钱去买的。

    这世上偏就有用钱买不到的东西,譬如人的认识、把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要做事情,必要做决断,如果缺少了咱们所说的能力,仅凭人云亦云,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当然,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从这个角度看,人是最渺小的,但人又是不可否认的能够凭借外力的高级动物,完全可以借助所有可能的力量,这也算是一种能力吧,即老祖宗所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

    千万不要曲解了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人连鬼都能够驱使,岂不正是人智慧的反映吗?

    话既说到了这个份上,不妨跟大家交一个实底,我是一个事必亲躬的人,这样的人从不相信即便是经过反复论证的结论,必要到心悦诚服的程度。

    所以便被认作固执,只有真正了解我的人才肯原谅地说一句,此人处事认真。

    处事认真,是做人的一种品格,但终日里小心翼翼地应对终是一个累差使。

    其实,这正是大家所说的气质不足吧。我完全同意大家的观点,这种气质必依赖于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我啰哩啰嗦说这么多的根本原因,不要尽埋怨啰嗦,啰嗦是不自信的典型表现。

    至于我,或许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要么观念滞后,要么即使具备了观念仍然畏手畏脚不敢有所行动致使良机白白地流失,却又要左右相顾地找理由搪塞,非要埋怨条件不成熟或风险太大的威胁,是象我这种人最突出的表现。

    观念滞后尚可原谅,后一种缺少行动力的表现实际上就是无能,尽管人总不愿意承认甚至会竭力地反对说自己无能,因为无能不是男人所应该具备的品质。显然地,无论哪种表现都是素质不够的表现。

    我们在这里不过多地探讨行动力,单说观念。观念滞后不止有一种表现,不要以为观念滞后仅仅便是观念落后,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落后只是简单地落到后面,而滞后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固执,认死理儿,有些问题即使认识到了,思想也难以转变。

    譬如,人生的一些简单道理,便如“一” “一”=“二”,根本无需求证,却非要去费心尽力地求证,倘若有人说等于三,孩子都可以一口予以否定,而喜欢自以为是的成年人却常常需要思考一番: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等于二真的不对吗?思量再三,终于肯否定时,仍然是试探的口气,仿佛自己说错了便是大大的不该。有人认为这是谦虚的表现,实际上是典型的自恋。自恋是一种病态。

    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书是非读不可的,却已无此定力,尽管经过阅历强化了的自制力在不停地催促我读书。

    读书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喜好,我显然已蜕化成为一个实惠的人,虽然我内外仍在激烈地斗争尚分不清胜负。——长篇,我是不敢问鼎的,只要多看了几页,就会头昏脑胀,最喜欢的当然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一个道理的东西,譬如漫画,夸张风趣,道理却绝对地寓意深刻,尽管自己说话的时候仍免不了要啰嗦。岂不知长篇有长篇的信息量,非短篇所能涵盖。这便是碎读现象?

    反正,我已没有认真地读完一本书的耐心,短小精悍最对我的口味。偶有闲暇,泡一杯茶,静静地品,一个或几个道理,实是难得的享受。无疑地,短小精悍永远无法让人领略险峰的感受,积少成多滴水穿石难道就不是一种风景吗?

    我在顽固地为自己辩护,阅历已经让我成为一个重实用的人,而世上万物存在必有存在的理由,辩护原不过是重实用的人下意识的自卫行为。

    我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战战兢兢地生活是我最高的准则,因为小心驶得万年船,尽管累,偶尔的成就却无疑助长了我的这种观念。

    说到这里,按照以往的风格,经营家显然该结束自己的讲述了,但他瞟了一眼大家,又画蛇添足地加了一句,原以为能够突破前面的两位,却不料又坠入了两位设定的套路,咳,真是莫名其妙。说着,遗憾竟溢之于言表。

    这时候,乡丁插话了,根据我的理解,这次的话题原就没有严格的规定,只不过话题绝不能突破读书,企图通过读书来反映人的一个侧面。

    大家立即表示了同意。

    但乡丁却又自相矛盾地说,没有规矩当然好,繁文缛节最拘束人,但凡事总得有个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岂不要乱了套?

    大家便催他,不要感叹,快开始自己的讲述吧。

    他清了清嗓子,便开始了自己的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