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蒙山军在线阅读 - 第七节慈禧在太原的日子

第七节慈禧在太原的日子

    慈禧在太原的行宫是原山西巡抚衙门,大致在太原城的正中,距太原南门不过一里多路。分南中北三个院落,北院是毓贤的住所,条件好一些,所以慈禧选了这里。中院和南院原先都是办公室,现在都腾出来了,户、兵、刑、工等部门被撵了出去。成为了跟随慈禧西逃的王宫大臣们的临时住所。

    院子已经破败了,杂草丛生。正值秋雨连绵的季节,许多屋子漏雨,让这些在京师享惯了福的贵人们苦不堪言。堂堂一省首脑所居之处如此破败,似乎正彰示了这个垂暮帝国的缩影。

    慈禧最关心的事情当然是政局的演变。她自住进行宫,几乎每天都要磨叨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李鸿章。

    消息嘛,总是不那么及时和确切。前面说李鸿章已经从上海启程了,不日将至天津。后来又说李鸿章还在上海,据说是病了。圣旨是早已发过去了,任命这位大清朝的“裱糊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全权负责与洋人的和谈事宜。慈禧清楚,跟洋人打交道,无论是威望还是手腕,她手下的大臣们没一个及得上这位为满清朝廷效力了数十年的汉人。

    除掉企盼着李鸿章早已返京,慈禧还担心着太原的安危。听荣禄说,龙谦遵旨已经带他的那支山东兵出发了。慈禧有些后悔没有召见那个青年副将一面。娘子关究竟守得守不住,她心里也没底。甚至与荣禄探讨了该不该抵抗,俩人的意见倒是一致,必须抵抗,不然朝廷该去哪里呢?去南方吗?道路过远,而且充满了危险。

    另一个消息说德、意、奥三**队占了宣化,这个消息也让慈禧紧张了半天,后来说联军没有西进,而是从宣化北上占了张家口。这才让慈禧稍微放了些心。

    而陕西巡抚端方上奏说。董福祥部自韩城西渡黄河,没有进西安而去了西府一带停了下来。董福祥给端方写了一封信,说了他的冤枉,他根本就没有纵兵洗劫王府。朝廷不仅不表彰所部战功,而且听信jian臣谗言,诬陷忠良,让他和他的部队很是寒心。之所以返回西北。是怕朝廷误杀他。如果朝廷明诏天下,申明他的冤枉,表彰其部下的战功,他愿意继续为朝廷效力。

    这份奏疏引起了王公们的集体愤怒,庄亲王在拳匪一事上虽然犯了错,那也是朝廷的亲王不是?庆王就更冤了。敢于戕害亲王。打劫王府,难道还不是造反?如果不是那个反贼干的,又是谁干的?谁又有那么多的人马,那么强的实力?如果朝廷赦免董福祥,朝廷的颜面何存?礼亲王、肃亲王以及尽量躲着慈禧的端郡王都找慈禧讲,绝不能饶了董福祥那个老混蛋。

    慈禧现在哪有力量去收拾董福祥呢?不过,端方的这个奏疏。倒是给了慈禧一点安慰。如果太原守不住,西安还是可以去的。荣禄认为,这个不急,可以等等看。如果李鸿章去京城谈出个结果,咱不就用不着去西安了吗?

    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洋人那边。

    慈禧最近睡眠很差,夜晚总是睁着眼睛想事情。这次遭难对她的打击前所未有,总算有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她可以前前后后地想一想了。南方的督抚们搞出的东南互保曾让她切齿痛恨,但又无可奈何。包括端方,都是赞同并实行了所谓“互保”政策的。自洪杨之乱后,朝廷对与地方的控制力是前所未有地下降了,别说比圣祖、世宗、高宗那几位英主,便是嘉庆、道光也不如了。这一仗不仅丢了京师,而且将朝廷直接控制的几支武力全部打残了。这点令荣禄尤为痛惜。本来。朝廷近年全力整顿陆军,编组武卫军,想建立一支忠于朝廷又能打仗的军队,这下子倒好。除掉反出北京的武卫后军,其余的部队,几乎全被消灭了。

    不,还有一支兵没有被消灭,那就是袁世凯带入山东的武卫右军。在了解了龙谦所部的情况后,慈禧在心里升起对袁世凯的失望甚至愤怒,联想到前两年袁世凯的首鼠两端,慈禧对荣禄说,袁世凯这个人怕是看错了。

    荣禄倒是不这么看。荣禄说,袁世凯是个很能干的人,他在思想上受李鸿章、张之洞和刘坤一的影响很深,不看好朝廷能打赢,不愿意将武卫右军损失掉,也不算错。至少给朝廷保存了一支花大钱训练装备的部队。派了龙谦这支刚招降的响马来京,说明他心里还是有朝廷的。这样也好,等京师局势平稳下来,洋人总是要撤走的,京城防务,恐怕还得用袁世凯手里的这支兵。朝廷从光绪二十一年起编练这支军队,前前后后花了多少银子啊。

    说到银子,慈禧的烦恼又来了。慈禧是过过苦日子的人,她骨子里还是那个小户人家的闺女,知道过日子不容易。但她又极喜欢排场和消费,如今为一国太后,执掌国家权柄近三十年,对于下面那些经手钱粮官员的猫腻比较清楚,所以,她在太原安定下来后,那些来自各地的贡品陆续抵达太原后,决定亲自掌控财权。她刻了个小手章,上面的印文是“凤沼恩波”,所有的支出,哪怕是领取一钱一米,都要找她盖章才可办理。

    在京城的时候,每个月她个人的花销都在四万两之上,而到了太原,整个朝廷的开支被她压缩到了一万两以下。看起来慈禧掌管财政的作用还是蛮大的。

    她的生日快到了,下面讨好的人便筹划为老佛爷庆寿,谁知遭到了慈禧的痛骂,慈禧宣布以后一切的节日庆典全部取消,不再搞浪费了。太原的冬季天气寒冷,慈禧与光绪的屋子里只铺着破旧的毯子,看上去很寒酸。有人提议更换,慈禧坚决不准。后来,慈禧屋子里的玻璃破了,她没让换,而是让宫女剪了图案稠密的窗花贴上。

    慈禧到太原安顿下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各省派出催款的钦差,这些钦差见到各省督抚。将朝廷流离失所的惨状一描述,少有大臣不心疼的,于是上缴银子比起往年自觉了许多。

    慈禧及像个牌位一般被人供着的光绪帝在太原的日子是安静的,又是寂寥的。失去珍妃的光绪帝心底的痛几乎所有的人都能感觉得到。特别是服侍皇帝的宫女太监们。光绪帝绝非滥情的人,虽然满清已经如垂垂老者,在苟延残喘中延续着最后的生命,但光绪帝身边还是不乏年轻美丽的女人。从理论上讲,皇宫的女人都属于皇帝,但光绪从来不调戏身边的宫女们,也很少跟她们说话。用宫女们的话就是,光绪爷的正派是骨子里的,一举一动都透着正派。绝不像大阿哥,举止轻浮,像个下流坯。

    宫女口中的大阿哥是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已经成年,被慈禧指定为无嗣的光绪帝的继承人。如果研究中国封建王朝的帝王史,你会发现一个秘密,每当一个王朝进入暮年。其执政者的子嗣必定艰难。满清的执政者一定怀念康熙乾隆时代王爷满京城的盛况,康熙爷将国事打理的蒸蒸日上,自己也生了一大堆龙精虎猛的阿哥们,不然也不会搞出九王夺嫡的绝唱。

    光绪的皇后是慈禧的嫡亲侄女。说实话,这个女人长相确实过于寒碜了,而且性格有些阴骘。或许是有一个执掌大清权柄的姑母撑腰,隆裕皇后不那么体贴理解曾经雄心勃勃准备干一番事业的丈夫。自人类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丈夫是妻子的天。隆裕却没有理解这一点。光绪虽然按照慈禧的暗示将标志着皇后地位的如意交到了隆裕手里,他心里却不接受这个女人,大婚后的光绪很少与隆裕同寝,彼此连话都很少,隆裕自然也怀不上龙种,实际上光绪没有让任何一个女人怀过孕,看来问题出在光绪身上。但光绪对隆裕的冷淡加重了慈禧对他的不满。以至于慈禧越来越萌生换皇帝的念头。戊戌之变,如果不是各国明确反对慈禧废帝另立,光绪早已下台了,能不能保住命。难说。

    珍妃已死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光绪耳中。慈禧并未追究是谁xiele密。秘密本来就是用来泄露的,特别是在皇室更是如此。光绪的情绪明显不好,看谁都带着仇视的目光。慈禧并不在意皇帝的情绪,皇帝在她眼里已经完蛋了,之所以让他挂着那个名儿,是因为情势不允许。否则早就将其废掉了。自前年那幕募兵围园的故事发生后,慈禧就恨透了皇帝。她是一个记仇的人,尽管也记恩,但记仇的力度更大。对于试图危害她的人,她绝不会宽恕。所以,知道珍妃已死也好,光绪的伤心,给慈禧带来几丝快意。让她在寂寥惶恐的这个秋冬多了些温暖的色彩。

    很多人都晓得光绪喜欢那个叫珍妃的女人。其实,皇帝最喜欢的女人其实不是珍妃,是当时江西巡抚德馨的女儿。在选秀女的时候,光绪一眼就看上了那个生长在江南水乡鲜亮的女孩子。但慈禧暗示其将标志皇后身份的如意给了她的侄女,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隆裕皇后。那个被皇帝一眼看中但未被老佛爷接受的漂亮女孩子马上被送回了江南。

    慈禧认为皇帝如果有了他中意的女人,一定会被迷的昏头转向不理朝政。这个经不起推敲的逻辑慈禧坚信不疑。**制度的妙处之一就是大家都不要去做思考,最高位说什么就是什么,哪怕他说的荒谬万分,下面奉行不渝就万事大吉。有思想的人是危险的,**制度基本的职能就是消除人们的不同思想,换一句话就叫统一思想,将亿兆生民的思想统一到最高位的思想中,其实根本就不需要下面去思想。就像刚结束庚子之变,慈禧认为义和团可以灭洋,义和团就是救国的急先锋,几个月后慈禧认为义和团是祸害大清,义和团就十恶不赦,立马剪除。

    珍妃与其姐一同被选为光绪的妃子,但光绪喜欢meimei却讨厌jiejie,于是谨妃和皇后搞到了一起,对其胞妹百般诋毁,珍妃自有其不是之处,但在皇室离京前被崔玉贵投入井中害死,作为胞姐,谨妃并没有让人看到有多么悲痛。或许她以为皇帝会回心转意。顾看她们这些实际上被打入冷宫的女人了。殊不知随着珍妃的香消玉殒,光绪对女人的兴趣彻底丧失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宫女们说光绪爷根子里就正派其实也是误解。

    太原知府许涵度最近忙得厉害。他被任命为内廷支应局督办,为皇室的后勤cao办一切,每日忙前跑后,辛苦异常。慈禧写了几张福字赏赐近臣,许涵度也得到一张。要说慈禧写的字可真不赖。许涵度手里这一幅太后真迹完全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但太后在屋子里的一句话让许涵度更为感动,慈禧说,最近你清减了,首郡政繁,劳苦可知也。这句话让许涵度跑的更欢了,他知道。太后金口夸奖,升官指日可待。

    从古至今皇室因某种原因流亡外地不乏其例。一般的规律,皇室流落于外,当权者的性格一般会变化,变得平易近人,变得温和。慈禧确实表现出变化的一面,如今视生民为草芥的太后已经流落至太原这个土哄哄的城市。慈禧的脾气确实好了许多。因为她处于极端的忧虑中。

    在太原寒冷狭窄的“行宫”中,慈禧享受不到昔日每餐百道菜肴的豪奢了,屋子里也没有了几大缸南方水果发散的馨香,房内飘散着的是炭烟呛人的味道,慈禧像一个农家老太太一样坐在炕上默默思索,思索着自己的日子该怎么过。

    过日子当然第一要想的就是钱。小百姓是这样,朝廷重臣乃至皇帝太后也是这样。慈禧作为皇太后,每年“挣”多少钱那是有定例的。按照,慈禧一年的俸银为黄金二十两,白银一千两。这个当然不包括衣食住行,比如她的衣服,那也是有成例摆在那里,什么季节做几件什么衣服,都有明确的规定。发给慈禧的钱。完全可以自由支配,比如接济亲戚家人,包括打赏下人。二十两黄金和千两白银对于一个小户人家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在京师购一套相当不错的四合院足够了。但对于慈禧来说绝对不够,她每年花销都在四十万两以上。这些钱来自何处?慈禧自有自己的办法,主要一个渠道就是卖官。虽然她严禁宫内嫔妃们卖官鬻爵,但她对此却乐此不疲。**制度就是这样,上位者可以,下级就不行。官员们可以,百姓就不行。慈禧一直惦记着他存在大内的小金库是否安全,听庆王带来的消息说,洋兵们闯进了前三殿,但他们并未进入内廷,留守的嫔妃宫女也没有受到sao扰凌辱,至少小金库并未落在洋人手里。但这并不等于那笔银子安全,历来家贼难防,谁敢保证留守的太监宫女甚至嫔妃们手脚干净?

    对于国家大局,她这位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其实并不太上心,实际上她也处于失控的状态,洋兵们还盘踞在京师,庆亲王作为朝廷代表也跑到了太原。国家的权力处于失控状态。

    慈禧这段时间琢磨的除掉她的银钱,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洋人的态度,究竟如何善了北京的事?慈禧知道她算是得罪了洋人了,她不知道自己会受到洋人什么样的惩罚。在慈禧心里,洋人是惹不起的一群人,北京事件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洋人要报复是一定的了,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慈禧心里很清楚。咸丰朝烧掉了圆明园,这回他们不会将紫禁城给毁掉吧?据庆亲王的奏报,联军已经开列出惩办的名单,全是帝国的重臣,名单上究竟有谁,庆王也不知道。不过,联军可是说了,名单上的,都是从犯,真正的主犯还没有列呢。

    主犯是谁?慈禧心知肚明。洋人会如何追究?以慈禧对洋人的了解,杀头的可能性很小,洋人别的不提,对女人的尊敬可是中国比不上的,怎么会砍女人的脑袋?但会不会再像戊戌年,闹腾着要还政于帝?

    一想到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慈禧就心痛万分。从二十七岁守寡至今,支撑慈禧度过数不清的激流险滩走到现在的,就是权力。那是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假若权力被剥夺﹍﹍慈禧简直不敢想下去了。

    还政于光绪是不能考虑的。这个亲外甥实在让慈禧伤透了心。自己将他当做亲生儿子带着,怎么就与自己不一条心呢?竟然想着借兵囚禁自己,真是丧了天良。洋人扶持光绪复辟会是什么结果?给谭嗣同正名?将康有为请回来?将自己也囚禁于瀛台等死?光绪下台,慈禧也不可能学武则天。她必须再立一个爱新觉罗氏的皇帝,这个人就是已立的皇储溥儁,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原先虽然没有什么令慈禧感到满意的才华,但也没有什么劣行,但现在却传来“调戏宫女”的闲话,让慈禧深为厌恶。闲话毕竟是闲话,慈禧也不会为此去证实,但慈禧刚任命的山西巡抚岑春煊查封太原某戏班子的事,确实连累到了溥儁。这位大阿哥竟然与官军争座位而打架,带着一帮太监动刀子。幸而又岑春萱带的甘军阻拦,没有酿成大乱,否则真是不堪设想。将祖宗江山交给此人,慈禧实在有些不放心。

    慈禧再次琢磨起奕劻所说的那份名单来。刚毅是肯定有的,但他已经死了。毓贤是肯定有的,她已经暗示毓贤自裁谢罪了。赵舒翘也可能有。另外就是端郡王了。如果处罚端王,溥儁怎么办?废掉溥儁,光绪又怎么办?这些问题让慈禧头痛不已。最后想到了龙谦,洋人会不会将龙谦列入名单呢?慈禧认为不会。要罚也是罚袁世凯,龙谦不过是他手下一个小军官而已。

    不过,龙谦这支千余人的响马出身的队伍竟然让联军狼狈不堪,还俘虏了一个英国中将。要说庚子年的这场仗,如果不是这支勤王兵,朝廷的脸面可就彻底丢尽了。

    洋人会咽下这口气吗?据说洋人死了上千人,其中日本人、俄国人和德国人死的最多,慈禧不相信那个数字,但洋人吃了亏是肯定无疑的了。要罚就罚吧,只要不搞到自己头上,他们爱罚谁就罚谁去!特别是汉臣们。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汉人终究是靠不住的。你看看,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这些督抚重臣们,在关键时刻都抛弃了朝廷。袁世凯也是汉人,骨子里一样靠不住。李鸿章们时不能处置的,朝廷现在还需要他们,庆亲王搞贪污还差不多,要说与洋人交涉善后,差着李鸿章十万八千里。论威望,论见识,论手段,连当李鸿章的助手都不配。慈禧已经决定了让李鸿章再次进中枢,领衔处理善后事宜,北京时大清的京师,不能总让洋兵们占着,朝廷也不能一直曲在太原,早一天了事,早一天回京,早一天回京,早一天安定人心,也早一天打消那些对自己有怨望的蠢蠢欲动的家伙们。

    慈禧的心思再次转到了山东勤王兵身上。眼下,龙谦是必须表彰的,因为他千里驰援,因为他救驾。如果洋人要找龙谦的麻烦,朝廷还是要争一争的。将龙谦交给洋人,以后朝廷有难,谁还敢救援?必须表彰龙谦。慈禧想明白这一节,冲着门外喊道,“莲英啊,那个龙谦,现在有无消息?”

    “正要给老佛爷报喜呐。”李莲英跑进来,气喘吁吁,“刚收到快马塘报,龙谦与陈宦在娘子关痛击夺占关城的德法联军,洋人得而复失,娘子关还在咱手里,而且,洋人已经退兵啦。”

    “是吗?”慈禧来了精神,“快将塘报给我看,传荣禄来!”

    “嗻。”李莲英答应一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