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带着农场当崇祯在线阅读 - 4.较量开始

4.较量开始

    大丧期间,朱伟迪一直不敢懈怠,缞服朝夕诣几筵哭,斋戒,祭告天地宗社,灵驾引发奠仪,奉安神主于太庙,完全不敢违背祖制。食不甘味,衣不解带,诸事亲躬而后令行,总算挨了过去,将天启皇帝的遗体暂时安置好,把该尊的尊了,该封的都封了后,才总算是让这番表面文章圆满收场。

    朱伟迪不想在魏忠贤面前表现得太出格,逼他狗急跳墙,毕竟皇城内这位厂公的势力还是不小。他也怕大臣们太看轻了自己,毕竟自己的身体年龄还太年轻,不能装出个正经样子,那些对魏忠贤不满的大臣就不一定会支持自己,那样这皇帝就肯定要做成傀儡了。

    这一番折腾还真是把他累得像死狗一般,想好好睡一场,但他不能。自从玄衣黄裳、十二玉旒衮冕加身,他就不敢稍露倦怠之色。

    而经过这么一出他心里也是百感交集,当头一次“朕”字出口,他就立刻有了睥睨天下的感觉,不过还没等他咂么够滋味,又觉得有千钧重负,压得他胸闷气短。

    思量了很久之后,他发现如果没有那外挂自己还真不想当这皇帝。帝王能决定无数人生死的同时,也在时刻担心有人要谋害自己,明朝的宫廷看似平静实际也是杀机四伏,嘉靖皇帝差点被宫人杀死,正德皇帝的死因其实也不一定是历史书上记载的那般,而他那才当了一月皇帝的便宜老爹的死因也有很多疑点。

    自天启去世的第二天他被安排到文华殿守丧,丧礼期间,每日典章规制诸事完毕,他就回文华殿看奏折,一个月下来,他也在文华殿住习惯。

    送走了天启帝的遗体后,朱伟迪住到了乾清宫,但仍到文华殿阅览奏折。一个月阅读了无数的折子,只为了解情况学习处理政务。

    他的勤政程度堪比太祖朱元璋,他还在学习处理政务,凡事都按照内阁的票拟意见来办,暂时把司礼监踢到了一边,不过朱伟迪在处理政务时也经常询问魏忠贤的意见,魏公公表面上倒也没对皇帝这么勤政有什么意见,反正内阁那几个都是他阉党的人。

    用勤政的姿态剥夺司礼监大部分的披红权,砍掉了魏忠贤部分权力,不过这是皇帝应有的权力,不管魏公公心里是如何想,他都不能有意见,反而还要称颂皇帝圣明。

    当然,魏忠贤自然是不肯什么表示都没有,他的招也很快来了,他送给了朱伟迪四位宫女,个个都是绝色。

    看着魏忠贤弄出的这一出,朱伟迪算是明白了,原来这位九千岁在权谋上也就这水平,用美女让他沉溺其中,这种馊主意也只有他这种政治智商不足的会以为有用。

    现在魏忠贤的势力实在太大,他当然也不敢打草惊蛇,美女全都先收了,现在先帝新丧,在这个时候行yin不好,不去碰她们的理由多的是。

    这段时间,朱伟迪最关心的自然还是财政问题,他一上来就看到让他头疼的东西,陕西巡抚新上的奏章,主题只有两字——要钱,他说朝廷光拖欠陕西一地边军的军饷就有三十七万两多,军士们卖了军衣箭矢不说,都开始卖儿卖女了,再不发饷陕西就要出乱子。

    他登位后不久就命太监和户部官员上报了仓库里余钱,然后他就发现了,自己这个皇帝果然是穷得叮当响,户部基本没几个钱就不说了,自己的私人小金库内库也只剩余十四万多两银子和两千两黄金。

    光陕西巡抚辖区军镇就欠了三十七万两银子,九边欠响共计三百多万两银子,这些都是中央财政必须负担很大一部分的,而各地全年押送到的户部的税银才两百多万两。

    大明的财政收入大概在三千万两多一些,不过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之间关系极其混乱,具体数据没有一个官员能给理顺弄清楚。朱元璋建立的这个帝国,从一开始就在财税制度上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而明朝中后期的士大夫们中只有一个张居正真正整顿了下财政,不过他一死就人亡政息,那点成果又被整个士大夫集团给掀翻。

    没有钱,自然要用外挂,趁着夜黑风高,朱伟迪又在皇城里制造了多起天降物资事件,在皇宫里弄出大把的辽东才有的名贵特产,让锦衣卫和太监们拿出去甩卖,几天功夫就得钱八十多万两。

    这些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没有人能说清楚,朱伟迪无法解释,任由人们说去,反正总是好事,说来说去也只能说是天佑大明。

    他准备先把各地边军的军饷支付了,顺便也准备用价格战搞死后金。

    进入九月后,魏忠贤的下一个动作又来了,他提出要辞职。

    新皇入主,宫中旧人按理应当辞职腾位,由皇上决定去留,这也算是符合成例的展开。

    不过朱伟迪可不是傻子,要是准了魏忠贤搞不好马上会来个宫廷政变,他立马召见魏忠贤。告诉他:先帝临终前说过,忠贤宜委任,你就不要辞职了,好好干云云。

    对这种完全符合惯例的展开,魏忠贤也没有太放在心上。

    同一天,朱伟迪在大堆折子里翻出了平辽总兵毛文龙上的折子,他在折子里叫屈,说钱粮老被漂没,东江的军士过得很苦云云。

    朱伟迪以前粗略地了解过历史上那个毛文龙的事迹,知道这人很不简单,独自带着两百号人在靠近朝鲜的地方开辟了块敌后根据地,对后金的牵制作用不小,不过他虚报了不多东江的兵额,战功也有些不实,据说为人还有些骄横,最重要的是他开创的东江镇基本是个不受朝廷管束的军阀势力。

    朱伟迪对这支东江军的战斗力基本是不抱什么太多的希望,不过对这个人朱伟迪也不想怠慢了,东江镇再如何军阀化,战斗力也比一般的明军强。对这样一只在敌后且对后金非常仇视的势力,怎么能不去拉拢扶持。

    斩杀他们的领袖,不给他们钱粮,把一群和建奴有血仇的人逼得投向后金,那是蠢货才会做的事情。

    反正朱伟迪也不差钱,忙写了封长信,给了他很多高帽子,就差没明说就算朝里的文臣再不喜欢他,皇帝我也会保住你,最后还丢出了空头支票,说皇帝我现在暂时还没钱,等有钱了多给你些钱云云。

    当然,也不全是空头支票,朱伟迪很快从内库下拨了十万两银子,和内阁协商后粮食也下发了很大一拨。

    接下来也没啥大事,朱伟迪每天作作勤政的样子,学习处理政务,多数事情还都是内阁在处理。阅读完积压的折子后,他发现这些猪一样的士大夫果然没救了,北方各省现在明明在遭受小冰河期的大旱灾,却没有一个官员上报。

    从这时起,朱伟迪就已经清楚这满朝的文臣大多都是些不能用的。

    东林党有些人为了抢功把对战事一无所知的无能文官派去指挥辽东战事,致使大明一败再败,萨尔浒之后的两场大败,东林党袁应泰和王化贞要负主要责任。

    东林无能,这伙阉党也不是好东西,他们连肯定已经在西北出现的流民都不报告,为了官位置社稷安危于不顾。

    历史上那个崇祯的能力确实不怎么样,亡国他要负很大的责任,不过他最后说“皆诸臣误朕”也不算说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