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划一上将级火力支援舰
岑驷国号,余宗芳号,章俊勇号,施伯恩号,谢振廷号,曾誉祖号,马步钧号,纪宗南号。 **** 因为该级火力支援舰都用帝国海军陆战队历史上的上将司令官的名字命名,所以被称为“上将”级。 “上将”级的研制工作应该始于新喀里多尼亚战役之后。 在登陆新喀里多尼亚的战斗中,虽然陆战队的众多火力支援舰都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在战役后期,特别是在扫荡内陆地区的美军残余部队时,当时参加战斗的二艘“英雄”级火力支援舰的主炮火力不足的问题暴露得非常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陆战队决定建造一种全部装备300毫米舰炮的火力支援舰。 因为300毫米舰炮将装备“海军上将”级大型巡洋舰,所以其制造数量将再次增加,采购费用也将再次降低。在此情况下,陆战队不需要为采购费用而担心了。另外,300毫米炮弹的生产线也增加了数条,弹药采购价格随之降低了许多。陆战队也没有必要为拿不到足够多的弹药而担心。 当然,降低建造成本还是关键问题。 当时,陆战队的军费是由海军统一申报的,而陆战队的物资消耗远远超过了海军,陆战队还得采购大批登陆舰与运输船,能够用来采购火力支援舰的经费并不多。不然,“英雄”级也不会分两批建造。 在此情况下,陆战队只能采用“英雄”级的舰体。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将”级的性能,但是火力支援舰对除了火力与持续作战能力之外的性能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适当降低部分其他性能,对火力支援舰的战斗力并不没有多大的影响。 最关键的是,这能保证陆战队尽快得到“上将”级火力支援舰。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31850吨,满载排水量:39450吨;总长:219.7米,水线长度:211.4米,型宽:31米,吃水:9.8米;定员:1784人。 锅炉:4座七十二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05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22节,续航力:7000海里/14节。 舰炮:21门七十五年型300毫米/L58型舰炮(7×3)。 与“英雄”级相比,“上将”级的最大变化就是将三组两两配制的四联装175毫米炮塔更换成了三座三联装300毫米炮塔,并且对舰体内的弹药库做了修改,从而导致排水量增加了3000多吨,速度降低到了22节,续航力也有所降低。 速度与续航力的损失,是陆战队完全能够接受的。 由此带来的好处,更是陆战队所需要的。 21门300毫米舰炮的弹药投掷能力远远超过了“英雄”级,在执行远程火力支援任务的情况下,其战斗力更是“英雄”级所不能匹敌的。 实战中,“上将”级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远程火力支援。 当然,“上将”级的造价也比“英雄”级(第二批)高了大概百分之三十。主要就是300毫米舰炮的采购价格远远高于175毫米舰炮。 在命名的时候,陆战队还与海军发生了一点小摩擦。 当时,海军已经确定要建造“海军上将”级大型巡洋舰了,只是还没有下达采购订单。而按照海军的意思,“海军上将”级原本应该命名为“上将”级。只是,陆战队提前建造了“上将”级,而海军与陆战队的战舰是统一造册的,两型战舰不能用同一个级别名称。最终,因为陆战队“抢注”了“上将”这个“商标”,海军不得不在其大型巡洋舰的前面加上“海军”二字。 另外,“上将”级也是陆战队建造的最后一种火力支援舰。 随后陆战队后来投资设计了另外二种火力支援舰,其中一种采用的是400毫米舰炮,另外一种则紧随海军的步伐,采用了450毫米舰炮,可是随着战争走向结束,加上海军在夺取了制海权之后,已经有足够多的战舰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最终在海军的压力下,陆战队不得不取消了这两种火力支援舰的建造计划,将经费投入到了登陆舰与运输船的建造之中。 战后,八艘“上将”级先后退役。 后来,随着地区性战争爆发,其中状态最好的四艘又陆续服役,并且在几场大规模地区战争中发挥了其应有的左右。因此,“上将”级也成为了唯一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的战争的火力支援舰。 最终,“上将”级没有能够逃脱退役解体的结局。 随着最后一艘“上将”级被炸沉在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成为了人工礁石,火力支援舰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虽然后来有人提出过“武库舰”的概念,而且有人认为“武库舰”就是现代版的火力支援舰,但是帝国海军并没有建造武库舰。 可以说,作为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特别战舰,火力支援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为帝国获得战争的胜利力下了汗马功劳! 只是,作为特殊战舰,其最终的命运不会好到哪里去。 就如同专门用于执行破交作战任务的大型巡洋舰在战后迅速退役,或者被出售给其他国家一样,火力支援舰在和平时期也难以觅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