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三国啊,三国在线阅读 - 第四章 刘备的本事(二)

第四章 刘备的本事(二)

    个人魅力并不是诱惑力。什么是诱惑力?一个女人身上散发着香水,你闻到了,马上就有一种向和他上床的冲动,这就是诱惑力。刘备的个人魅力是刘备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围在刘备身边的人都相信,刘备是绝对能够带领他们走向成功的,尽管路途是曲折的,道路是坎坷的,但他们决不放弃。

    最了解你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敌人。曹cao,刘备的死对头。

    刘备回到小沛不久,部队人数又上升到了一万多。下邳的吕布觉得刘备越来越讨厌,于是出兵攻打小沛,刘备被吕布所败,只能投靠曹cao而去。

    刘备能够进入曹cao的视野是从援助陶谦开始的,到刘备投靠曹cao,时间间隔不过是一两年,而刘备真正接手徐州仅有一年时间。曹cao这段时间不可能总盯着刘备,在刘备兵败到来的时候,曹cao已经对刘备有一个评价。

    张辽、张鲁、张绣、高顺、甚至吕布等人投降曹cao,曹cao都没有专门开会讨论杀不杀他们的问题,唯独刘备来投,曹cao专门开会讨论这个事情。相对这些人来说,此时的刘备被吕布赶出徐州,刘备成了要地盘没有地盘,要队伍没有队伍的人,可以说是一个光杆司令下面几条破枪,曹cao用得着专门开会讨论这个问题,还提升到要杀不杀刘备这个高度?有点小题大做了吧。不。

    曹cao告诉我们,这很有必要。张辽、高顺、臧霸、孙观等,他们代表的是军事将领,有较强的作战能力,往大了说就是一个将军。陈宫、徐庶、许攸等人,代表的是谋士。从单一的功能来说,刘备的军事才能打不过曹cao手下的那些将领,谋略也比不上他的谋士,但刘备具有这些人都不具备的能力,领导号召力。

    曹cao迎天子回许都后,开始大批量地招募人才,曹cao的标准很简单,人和才他都要,人拿去当兵打仗,才留下来当管理。如何处理刘备是曹cao在这方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因为如果杀了刘备的话,这和他招聘人才的这个政策相左,会让世人以为曹cao是一个表面上做一套,背后里使阴招的人,以后谁还敢来投靠他。而且刘备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杀了也就杀了。刘备虽然打仗不行,名号却非常响亮,在整个徐州地区,估计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刘备的名号,而且刘备还是徐州牧,名义上属于朝廷。曹cao需要考虑杀了刘备后对自己知名度的影响。

    既然有这么多的坏影响,那就不杀刘备吧,似乎这也不是一个好主意。

    建安五年,曹cao要打官渡之战的时候,刘备背叛了曹cao偷袭徐州。曹cao抽空东征徐州,手下的将领劝诫曹cao“袁绍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曹cao的回答是“|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人杰,这就是曹cao对刘备的评价。在这个评价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曹cao是把刘备的危害性定义在兵强马壮的袁绍之上。建安十三年,曹cao接受荆州刘琮投降,亲自带领五千骑兵抛弃辎重,日夜兼程三百里追击刘备,就是因为意识到刘备才是最大的敌手,要趁其羽翼未丰的时候消灭他。

    这些都是因为曹cao对刘备的评价,人杰。就算刘备再弱小,刘备的人马连曹cao手底下一个普通将领都比不上,也不能够错误地低估刘备的能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所以说,不杀刘备也不是一个好主意。

    陶谦没有把徐州交给其他人,而是交给这个非亲非故的刘备,同样作为领导者的曹cao有深层次的体会。刘备表面上看上去一无所有,而且兵败沦落到要投靠他人,不单止曹cao对刘备的评价很高,曹cao手底下的一班谋士对刘备的评价也很高。这告诉我们,看待问题,不要只看表面,勿以成败论英雄,失败并不代表永远失败。

    程昱,曹cao的重要谋士之一。对于刚被吕布打败的刘备,程昱对曹cao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程昱对刘备的评价是,有英雄之才,得人心,不为人下。

    郭嘉,三国第一谋士。“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不管是程昱也好,郭嘉也好,他们都充分地认识到一点,刘备“得众心”、“不为人下”。“得众心”是刘备在徐州最好的表现,否则刘备的队伍被打败回小沛以后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又上升到一万多,还有很多的吏民忠心跟随刘备。刘备在徐州的时间很短暂,也很反复,但他的能力已经得到认可。以糜竺、陈登为代表的徐州名望贵族认可刘备,荆州的军民和非法武装也同样认可刘备。这也是为什么郭嘉、程昱认为刘备得人心的原因。

    除了郭嘉、程昱以外,还有很多人认为刘备是一个威胁。“或谓太祖曰:‘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或,有的人的意思。这说明,在曹cao的谋士集团里面有很多人都认为应该杀掉刘备。

    曹cao应该是少数几个不想杀掉刘备的人之一,因为这和曹cao招募人才的政策相左,另一方面曹cao也想收服刘备。郭嘉对刘备有较高的评价,郭嘉也认为刘备暂时不能杀,但必须把刘备软禁起来。等到198年曹cao杀掉吕布以后,刘备跟随曹cao回到许都,曹cao才把刘备软禁。

    刘备有英雄之才,有英雄之志,没有英雄用武之地。曹cao却很从容地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cao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曹cao说这句话是软禁刘备在许都找刘备喝酒时说的,从容淡定。曹cao对刘备的评价就是,英雄。曹cao说这话的时候有点试探刘备的味道,还有点调戏刘备的意思。因为天下英雄两个,你一个,我一个,如今你却被我困在许都,看,还是我厉害一点。

    虽然曹cao有试探的意思,但对刘备英雄的评价却是毋庸置疑,至于天下英雄只有两个,这一点是否真是曹cao心里所想的,估计要问曹cao本人才知道。

    我们现在所说的英雄,很多时候是指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比方说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等。曹cao所说的英雄是指,有见解、才能非凡超群,能领袖群众的人。按照这种英雄的定义,这些人应该都是一方诸侯的领导者,比方袁术、袁绍、刘璋、刘表、孙权等等。曹cao却告诉我们“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袁本初,就是袁绍,东汉末年名门“汝南袁氏”之后,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不管是朝廷也好,地方诸侯也好,很大一部分的官员都和袁绍能够扯上关系。198年,袁绍已经打败公孙瓒,占据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四大洲,拥有几十万的军队,是中原最大的军事诸侯。刘表、刘璋、张鲁、孙权等人的势力,甚至曹cao自己,都没有袁绍的势力强。曹cao却跟刘备说“天下英雄,我是,你是,袁绍之类的都不算数。”

    曹cao不是喝醉酒在吹牛,曹cao的势力虽然没有袁绍的大,但曹cao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袁绍什么都不是。袁绍能够招揽很多人,却不会用人,所谓将熊熊一窝,也难怪曹cao会看不起袁绍。

    连袁绍都看不起,至于其他比袁绍势力更加小的,曹cao当然也看不起。刘备没有地盘,没有兵马,连诸侯这两个字都不沾边,更加不用谈什么势力,在曹cao这里每天种菜抱着老婆热坑头,算什么本事。

    曹cao却说“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很明显,曹cao说这句话是十分认真的,曹cao是这么认为,也是这么做的,“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曹cao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狭天子以令诸侯的任务,如今已是实际的统治者,汉献帝不过是名义上的天子。“假节钺”,代表的是皇帝亲临。曹cao把天子接回许都,“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

    没有多少人能够得到曹cao如此高规格的礼仪,刘备绝对是一个例外。也许曹cao自己也不会知道,自己这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cao耳”差点吓死刘备。原本刘备对曹cao还是有一些幻想的,董承等人密谋要干掉曹cao邀请刘备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刘备拒绝了。刘备听到曹cao这句话的反应是,一山难容二虎,你曹cao这样说,分明是说将来要和你争天下的是我刘备,你不会是想杀了我吧?刘备果断同意董承的邀请,并且寻机离开曹cao,开始了和曹cao作对的旅程。

    刘备的大半部分时间都是在失败和来回奔波中度过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刘备手下的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刘备的主要将领关羽、张飞等人依然还在继续追随。刘备和曹cao、袁绍等人不同,郭嘉、程昱、贾诩等都是主动来投靠的,基本上没有几个人来投靠刘备。刘备在徐州、荆州的时候,都是主动性地去接触各方人士以获得他们的认可,这才有“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这不能怪刘备,谁叫他没有地盘,没有强大的实力,而且基本都是吃败仗。这就像一个公司,在相同的领域经营,破产重来又破产,主要股东和管理层来来回回都是这几个人,窝在郊区的一个废弃工厂当办公楼,工资不准时发,五险一金更是没有,手下的业务员换了一波又一波,不被人认为是传销已经很不错了,你觉得行业领先公司的管理人才会舍弃优厚的条件来投靠这个公司吗?要不是刘备这个领导人交际能力强,说不定早就已经被吞并多少次。

    困境的刘备只能通过这种主动出击的方式去寻找人才。在刘备的组织里面有军事将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还有糜竺、孙乾、简雍等说客,在组织结构上,军事参谋出现断层。而在曹氏集团,郭嘉、贾诩、程昱、许攸、荀攸等,曹cao有一大批的优秀谋士。袁绍、孙权、刘璋、刘表等集团,他们都配备有谋士。

    刘备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里,奈何这样的谋士不是你说想找就能找到的,这和大海捞针没有什么差别。就算找到了这样的人,以刘备现在这样的处境,谁能保证这些谋士会看上他,搞不好别人还跑到曹cao那里去当差。

    201年,刘备投靠刘表被安排在新野。在这里,刘备将会遇到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诸葛亮,六年后。

    在还没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遇到了一个人,徐庶。

    徐庶,192年和石广元避难来到荆州,与孟公威、崔州平、诸葛亮成为好朋友。刘备来到新野后,广交荆州豪杰,“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徐庶是这些人之中的一个。“徐庶见先主”,说明徐庶是主动偷奔刘备的,投奔的具体时间不详。

    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国,则亮可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於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於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魏略》: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这两段是诸葛亮对徐庶的评价。徐庶绝对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202年,刘备在博望坡一把火把自己的营寨给烧了,假装撤退,埋伏奇兵把追击的夏侯惇打败。博望坡一战,是刘备少有的胜仗之一,不是完全靠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堆人头获胜的方式,而是少有的靠谋略取胜。我们相信,不是刘备吃了伟哥一时脑袋开窍,而是有人为刘备提供了这个军事计划。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徐庶,所以刘备才特别器重徐庶。

    徐庶的才能得以发挥,弥补了刘备军事参谋出现的断层,甚至刘备一度以为徐庶就是刘备命运中最重要的人,将会帮助刘备走出困境,走向胜利的辉煌。在徐庶提出“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的时候,刘备只是说“君与俱来。”这个时候刘备的心中,徐庶应该是最出众的,没有比徐庶更加牛逼的人才了,所以才没有重视诸葛亮,让诸葛亮跟着徐庶来见他。

    徐庶却告诉刘备,这个人你只能去见他,而不是他来见你。

    刘备猛然醒悟,连徐庶这样才华出众、谋略超群的人才都主动来投奔他,现在徐庶都说这个人只能去见他,其才能绝对在徐庶之上,才能够得到徐庶如此的推崇。刘备马上放下架子,主动去见这位世外高人,希望得到他的加盟。“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成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隆中对以后,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曾经一度超过了兄弟情谊的关羽和张飞,让这两个人十分不悦。刘备特意为这件事情对关羽等人作了一个解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鱼无水则死,有水则活。对刘备来说,诸葛亮就是他能否成功的关键。这是诸葛亮刚出山的时候,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把自己的人生事业寄托在诸葛亮身上。诸葛亮只是说了隆中对而已,其军事才能、管理才能、个人人品等等其他方面并没有发挥出来,为什么刘备说孔明就是他的水,还为了笼络交好诸葛亮而疏忽了关羽等人?

    因为刘备识人。

    单凭徐庶之上这一点,刘备就已经重视这个诸葛亮。《襄阳记》刘备拜访水镜先生的时候,水镜先生就已经跟刘备说过伏龙和凤雏是诸葛亮和庞士元。隆中对更是印证了这一点,否则谁他妈没事研究军事地图还把刘备的战略规划到拿下荆州、益州,三分天下和曹cao逐鹿中原。这个人要么是一个写歪歪小说的狂想症患者,要么就是真有才能的不世之材。诸葛亮明显不是一个神经病,他只能是一个旷世之才。像刘备这样具有慧眼的人,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在长坂坡的时候徐庶的母亲被曹cao给俘虏了,徐庶为了保全母亲的安慰,不得已只能辞别刘备,投身曹营。刘备的谋士层面只剩下诸葛亮一个人。

    诸葛亮成了唯一的谋士。

    在《三国演义》里面,荆州城公子三求记,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诸葛亮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智算华容道关羽释曹cao,气死周公瑾,柴桑口吊丧,定计捉张任,挥军取益州。

    军师诸葛亮,智勇双全、淡定自如,用兵如神,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神话一般的风采,刘备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靠的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每次诸葛军师提出建议的时候,刘备只要点头照做就行。

    在历史上,诸葛亮是否真的像《三国演义》里面说得那样?

    《三国志——诸葛亮传》里面,刘备并非一个无主见的人,刘备看重诸葛亮,并不代表刘备以诸葛亮为中心,所有的军事决策都听从诸葛亮的。

    208年刘表死,刘琮投降曹cao,刘备带领人马路过襄阳的时候,“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刘备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说:“吾不忍也。”

    刘备逃往夏口,诸葛亮请求去说服孙权共同抵抗曹cao。赤壁之战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CD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221年刘备即帝位,“策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章武三年,即223年,刘备死。

    由上可见,在刘备还没有称帝之前,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后勤保障,并非运筹帷幄之中决策千里之外的军事参谋。至于《三国演义》里面那个算无遗策近乎神一样化身的军师,压根就没有。刘备不是非常看重诸葛亮,而且还很会看人吗?为什么历史会有这么大的反差?为什么刘备不对诸葛亮言听计从?

    诸葛亮是一个传奇人物,我们不能否认。刘备作这样的安排,必有他的原因。关于诸葛亮的事情我们要看下一章《诸葛妖人》,成也诸葛,败也诸葛。我们先跳过诸葛亮的事情,去看另一个人,马谡。

    马谡,马良的弟弟。“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指的是马良。

    刘备拿下荆州以后,任命马良为从事。等刘备进入CD随着中心政权的转移,诸葛亮等人都往CD去了。荆州必须是要有人留守的,刘备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关羽,也为关羽留下了部分行政人员。马良就是被留下的人员之一。荆州是一个战略要地,既面对曹cao,又面对孙权,也是刘备的第一个根据地,虽然蜀汉集团的中心向益州转移,但荆州的重要性依然不变。

    留守荆州并不代表远离刘备的政治中心。马良是刘备看重的人,留守荆州算是下基层看家,假以时日还是会调往CD重用的。不久,“先主辟良为左将军掾”。掾,副官的意思。左将军就是刘备。马良由办事员升到了刘备身边的副官位置。马良曾出使东吴,连孙权都十分敬重。刘备称帝后,任命马良为侍中。侍中,是皇帝的近臣。夷陵之战,马良接受刘备的安排,大军来到武陵的时候去“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夷陵一战,刘备败绩,马良死。

    马谡和马良一样在荆州被任命为从事,但马谡随刘备去了CD随后任命为绵竹CD令、越隽太守。

    马谡和马良都是荆州从事,此后的路却各不相同,马良由一个办事员逐渐成为刘备身边的近臣,而马谡却成为了地方官。马良得到刘备的看重,马谡同样也不差,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

    为什么他们两兄弟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原因很简单,马良真有本事。马谡没有真本事吗?好歹绵竹CD令、越隽太守是省长级别的干部,而且CD还是蜀汉集团的政治中心,相当于如今的北京市长。

    刘备告诉我们,马谡是一个没有真本事的人。绵竹CD令、越隽太守,很大程度上是看在马良这个哥哥,还有诸葛亮的关系上才让他当的。

    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如何?

    根据《襄阳记》记载,马谡临终前曾给诸葛亮写过一封书信“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

    刘备死后,诸葛亮“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马谡和诸葛亮虽无父子之实,却有父子之情。马谡才器过人,诸葛亮才智过人,两个人找到共同话题,能够自昼达夜地为了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很多时候还达成共识,这种感情就像伯牙和子琴,是知音。

    马谡和孙乾、糜竺等从事不同,孙乾等人跟随刘备上过战场,从失败的道路上跑出来过,而马谡什么经历也没有。究竟马谡的才能如何?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明马氏五兄弟之中,马良的才能是第一的,至于马谡排第几,不得而知。马谡之所以让诸葛亮如此器重,不只是因为其文才出众,还因为马谡在其他方面有比其他人更加优秀的表现,军事理论。所以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把马谡提拔为参军。参军,就是军事参谋,在某些军事行动上,参军提出的行动方案,主将是会参考他们的意见的。

    赵括,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连他父亲也难不倒他。赵括在军事理论方面,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再无敌手。后来赵括接替廉颇的位置,率领四十万大军在长平和秦军大战。秦将白起兵分两路,一路诈败引诱,一路扎包围圈。赵括带领大军一头扎进了埋伏圈,最后四十万人投降被坑杀。这是一个成语典故,纸上谈兵。

    这个典故,诸葛亮肯定是知道的。马谡虽然懂军事理论,并且已经得到诸葛亮的认可,但是马谡没有任何的战场经验,更加不要说带兵领将打仗。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的时候,魏延、吴壹等人都是十分适合的人选,为什么硬要提拔没有任何经验的马谡,让他去驻守影响全局的街亭?

    理论要联系实际,理论还要得到实践的检验才行,否则一切都是空谈,都是纸上谈兵。

    《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对诸葛亮来说,马谡的理论已经得到了验证,孟获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诸葛亮才不顾众人的反对而提拔马谡去守街亭。

    事实证明,马谡就是另外一个赵括。

    六年前,有一个人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这个人就是刘备。

    刘备没有重用马谡,是因为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马良两兄弟之中,跟刘备走得比较近的是马良,马谡跟刘备交流过的机会不多。刘备却能够通过简短的交流看出马谡言过其实,不得不说,刘备看人的本事一流。

    刘备告诉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是在刘备临死的时候。一个皇帝知道自己快死了,最重要的就是要交代后事,其中包括帝国由谁接任、谁辅助,将来应该怎么怎么,自己死了以后要安葬在什么地方,里面有什么步骤,等等等等。刘备都快死了,还要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刘备是把所有的后事都已经交代清楚了,闲得发慌,跟诸葛亮胡扯?

    很明显,刘备不是闲得慌,刘备谁不惦记,特意惦记这个马谡,绝对是马谡值得他惦记。马谡和诸葛亮的友好关系,刘备是知道的。诸葛亮要重用马谡估计是跑不了。刘备认为,以马谡的能力,绝对不能大用,所以才特别提醒诸葛亮。没想到,刘备的预料是对的,六年后,诸葛亮重用马谡。

    刘备临死都惦记马谡,是因为刘备知道,如果在福利创收、妇女劳动、水利工程等方面重用的话还出不了事,要是重用的话,肯定是在军事上。自己死后,诸葛亮肯定会是蜀中的领导者,人事任免肯定都得听他的,马谡这个人的突出表现是在军事上,以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要是重用马谡,绝对会在军事上,这样绝对会出事,马谡就是一个坏事的家伙。

    事实证明,刘备是对的,坏事的就是马谡。

    仿佛整个事情都在刘备的预料之中,临死也能预料到六年后发生的事情,刘备看人的本领比诸葛亮强。

    刘备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并不是《三国演义》里面靠哭出来的,也不是靠对诸葛亮的言听计从得来的,刘备是真有本事,才得以称帝,建立庞大的蜀汉江山。知人、善用是为帝王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