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陆海巨宦在线阅读 - 之二十八 工商初举

之二十八 工商初举

    周一凌晨,求推荐票。^_^

    ——————

    李光头在海边等着侄儿的消息,但等到的消息却和他原先的预料大不相同:李刚既没来,也不是李大树拒绝他的邀请,而是李彦直规划出了另外一条发财大计!李光头从李介口中听说了李彦直的规划后,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李介问:“二叔,怎么了?”

    李光头叹了一口气,道:“你这个弟弟,真******是诸葛亮转世!我原来以为他就读书懂,没想到连做生意都比你我强!”

    李介问:“那你是觉得这件事可行了?”

    李光头道:“当然可行!这事就按老三说的定了!我负责海外的买卖,你负责省内搬运,三仔既然说得出这么好的道道来,家乡办厂的事有老三这个鬼灵精在,那就一定误不了!”

    李彦直的这个工商规划想实现,需要有好几个条件配套才行。

    第一是需求,这个是有了,几乎不用考虑,只要产品能用,几乎有多少就能卖多少。

    第二是运输,海外的运输由李光头负责,李彦直也就不用管了。至于海内运输,延平虽然位处山区,却偏偏就有两条交通干道将它和省城福州联系起来:一条是水路闽江,一条是贯通建阳、邵武、顺昌直至福州的陆路——这是本朝洪武皇帝时就奠下的基础设施,也是整个福建最重要的商道之一,建阳的纸、尤溪的银、武夷的茶等都通过这条商道来往。货物到了福州以后,又有官道可南通泉州、漳州转浯屿入海,或者北上浙江,从宁波双屿通番。海内的贸易是合法的,只要打通了官府的关系,搞多大规模都行,至于海外贸易这条重罪,则由李光头一人主动背了!

    需求与运输解决以后,剩下的就是生产的问题。启动资金是不用担心的,别说李光头这两年已经积下了一些资本,就是家里那半窖白银也够他们用了!劳动力的问题也不是问题,嘉靖年间,中国的失业人口已大到影响社会治安的地步(虽然政府也没统计),而福建更是一个地少人多的省份!哪怕只是管一顿饱饭也会有大把的人抢着来做工!

    经过一轮调查后,李彦直发现他家这时要办手工业工厂,那简直就是万事俱备,只待开工了!可是生产什么呢?延平号称穷乡僻壤,可是这个穷字,是按照农业的标准来说,实际上这个地方资源多着呢!那些暂时用不着的就不用去数它了,单说四样:银、铜、铁、茶!

    银矿经过徐阶的一轮整顿后,如今已纳入官府的监控当中,李家在这里面能够拿到自己的一份利润,算是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盯着的人太多,又完全是资源导向型产业,附加值玩不起来,发展前途不大。因此李彦直便将目光先盯在茶和铁上面。

    尤溪是中国南部最重要的铁产地之一,不但矿藏丰富,而且冶炼规模相当惊人!私人小作坊不算,光是大型的炼铁高炉就有二十四座之多!这样的冶铁规模,就是放到全世界那也是屈指可数!

    只是这些铁场无论公私,大多有主,且其势力纠缠盘结,不是轻易动得了的!李彦直也没打算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深知一个人断断吞不下整条产业链,反正本地铁价贱,便只打算买铁料来生产以铁锅、铁针、农具为主产品的铁具,然后交由李介运到海边出口。

    计划既定,贾郎中便去购入第一批铁料,陈风笑觅了一处地方作铁厂,李刚则去招募了几十个个后生,李大树也将铁炉、薪碳等都准备好了,只等大师傅一到就开工。

    不想,本地做铁具的师傅,竟是一个也不肯来!为何?原来李家是在这次推翻余三田之后才发家的,在当地人看来他们就是一暴发户!以前又没做过铁具生意,锻铁师傅们个个认为他们迟早得关门,因此都不肯来。李彦直虽号称神童,但铁锅、铁针这些东西,他也不懂得该怎么做。

    李光头本来已打算前往日本,听说此事,又在浯屿多逗留了半个月,帮忙寻找高手良匠。这时代出海通商之人品流极杂,从和尚到道士,从书生到渔夫,各色人等都有。至于出海的原因嘛,为钱的、逃荒的、避仇的、逃罪的,一时也说不清楚。而浯屿的海商中,则刚好有两个良匠,却都是来自佛山的师傅,一个姓丁,一个姓许,李光头便花重金聘了他们到尤溪指导铁具的生产。等两人都答应了上岸,李光头才扬帆北上,前往日本。这两位师傅一到尤溪,李大树便宣布铁厂开炉!

    李家的这铁厂采用股份制,大头自是李家,占六成,郑(庆云)家占一成半,黄(焯)家占半成,剩下两成,一成分给了本乡三老,一成分由所有员工平摊——这两成股份却是在职股,乡老在任、员工入厂时可以持股分红,乡老离任、员工离厂时便需交还。这种设置,自然是李彦直的安排,他给郑、黄股份,是要拉他们下水做保护伞,给三老股份,是为了日后好办事,给员工股份,则是要激励士气。这铁厂只是李彦直要办的第一家实业,往后若再要办厂,他也打算这么做。

    当然,这铁厂真正出资的其实只有李家,郑庆云等是白得了股份,但郑庆云的商业眼光有限,这时还看不到这家铁厂的远大前途,对之也不怎么放在心上,还有些担忧李彦直因此而误了读书呢,只是人家一番好意,不好拒绝,开厂这天还是写了一副楹联相赠,李彦直赶紧让人装裱起来,又让石匠刻成碑联,树立在铁厂大门。

    “开炉咯!”

    李家铁厂就这么热火朝天地开张了,但开张了没两天,就闹出了事情!而事情就出在那两个师傅上。

    那两位佛山师傅倒也都有真本事!姓丁的师傅脾气好,姓许的师傅脾气大!没过得两天,那姓许的师傅就闹了起来,原来李彦直定下的厂规,是将他们的酬劳与铁厂的效益挂钩,和李光头当初在海上许下的略不相同。若是干得好了,铁厂产量能上去,那么两位师傅的酬劳会比李光头许下的还多,但要是铁厂产量太少,他们能拿到的钱就很好了!

    两位师傅初来乍到时,见铁厂地方这么大,人这么多,料来要达到李彦直规定的那个数量并不困难,因此就都答应了。谁料一干起活来,才知道他们手下的那些后生竟然个个都是生手,力气虽有,可什么铁炉旁的事情都不懂!就连使唤他们做事也出错!因此许师傅就闹了起来,大叫上当受骗,道:“要这么下去,一个月下来也做不成一口锅!”

    李刚是负责管理铁厂的,好声好气地劝道:“大家都不懂,师傅你就教啊,教会了不就行了么?”

    许师傅冷笑道:“教?怎么教?三年学徒十年教!就算我有这耐性,你等得了十年吗?”

    李刚觉得他太刁钻挑剔,也有些不满,旁边的几个后生被他骂得烦了,竟吵了起来!

    李彦直这时正在筹办一个茶厂,打算由他娘和苏眉去打理,听到消息赶来,问出了什么事,李刚道:“他自己没本事,却怨别人!”

    许师傅大怒道:“没本事!谁没本事!带着这么一帮生手,就是神仙来了也办不成!哼!老子不干了!”临走前又甩下一句话,道:“除非你们招一群熟手来,否则这铁厂要是办得成,我把名字倒过来写!”

    一群后生也都怒吼起来,叫道:“谁稀罕你!少了你铁厂照办不误!”

    许师傅被他们一气更恼了,收拾完了包裹当天就走,任李大树一家怎么劝都不肯停留。

    李彦直见大伙儿气走了师傅,对众人冷冷道:“你们说,现在怎么办?”

    他年纪虽小,但毕竟是秀才公,又是东家,所以被他一说,后生们便都不好说话,有一个道:“咱们还有一位丁师傅呢。”

    便有好几个道:“对啊!咱们还有丁师傅!”

    李彦直去看丁师傅时,只见他正老老实实地干活,也不叫嚷,也不带人,就自己在那里干,看他这样子,是打算自己一个人做出一口锅来了。

    李彦直看得暗中摇头,心道:“看他的样子倒是熟手,可他这么干,一年能生产多少锅来?”说不得,只好上前,道:“丁师傅,你不能一声不吭在这里埋头做啊,至少得教教大伙儿。”

    “教?难啊。”丁师傅道:“老许说的也对,这帮后生虽然有力气,可都是生手,这活儿我交代下去,他们做一件错三样,我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做。”

    李彦直道:“错一次不懂,错多几次,不就熟了?”

    丁师傅道:“可我一个人,也教不了他们那么多。再说,要他们把事情都做熟,怕也不是几天的功夫能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