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我真是皇帝在线阅读 - 第六十九章 天子封神

第六十九章 天子封神

    还未到正午时分,禁军卫士将屈子庙围了个水泄不通,一般人根本不让靠近,但饶是如此,道路两边还是聚满了人,可能是仁宗皇帝对百姓太好的缘故,大渝百姓,尤其是金陵百姓对皇帝都不是十分畏惧。

    圣驾到,众人回避,刘邦面带微笑下了马车,去给站在最前面的老人行礼——老头子在古代地位很高,就像酒一样,越老越值钱,如果你活到七十岁以上,不但皇帝见了得行礼,就是犯了罪也会被宽恕。

    很显然,这里的老头的年龄没有一个不超过七十岁的,你看那几乎掉光的牙,雪白稀疏的发须,已经发褐的老人斑就能知道。

    “恐怕这金陵十里八乡仅存的几位老者都尽数到此了。”刘邦了解过大渝的民俗,这些人在民间都被称作乡贤——活得久也是一种功劳。

    这可都是‘老祖宗’,要是在这里不小心磕了碰了,病了或者挂了,虽然和皇帝没有直接的责任,但对他的名声毕竟不好。

    刘邦这个时候不敢摆皇帝架子,他赶紧以晚辈礼见之“刘邦见过诸位老丈,来人,给各位老丈赐座。”

    侍卫立刻搬来六把椅子,老头子们听力都不是很好,但对于这种场合,他们经历的也不是一次两次,看到有人搬椅子过来,很自然地落座,似乎还有点不耐烦?令刘邦感到崩溃的是,有几个老头刚一座便哈欠连天,眼看就要睡着。

    “真是作孽哟,都这么大年纪的人了,何必要来这里折腾。”还没等他感慨完又一个花须老者过来给刘邦拱手行礼“屈子庙祭酒魏芳礼见过陛下。”

    他身上穿着一件薄布衣,脖子上还挂着一个由艾草编织的草环,行完礼二话不说就给刘邦脖子上也挂了一个。

    “吉时已到,陛下我们进去吧。”

    这人和那些已经睡着的老头不同,虽然看起来年纪也很大了,但身体却极是硬朗,说话行事更是干脆利落,刘邦很喜欢这样的人,也很喜欢这样的做事方式。

    祭祀的流程很简单,这些都有礼部的人提前安排,礼部尚书吴应哲更是全程陪同,所以典礼进行的很快,上完香,烧完纸,然后诵读一段由礼部官员起草的祭文,基本上就结束了。

    刘邦之前一直以为像这种祭祀先贤的活动都是一种政治走秀,但当他看到万人皆哭的场景时,他才明白,他错的有多么离谱。

    屈原在古代,至少在大渝还是很有市场的。

    鲁迅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荣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屈原无疑就是这样的人。人们从心底感激他,赞扬他,同情他。

    刘邦想到的不止是这些。

    华夏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勤劳,最淳朴,最伟大的民族,我们愿意相信自己的领袖英明,愿意相信朝中大臣清廉正直,只要给一条活路,我们就会为脚底下的这一亩三分地挥洒汗水,耕耘一生。

    但那些上位者,一次次让这些善良的百姓失望,当百姓失望到极限的时候,这个政权就会灭亡,那些视百姓为草芥的贵族们就会送进地狱。

    “朝中大臣一个个权谋算尽,为的可不就是荣华富贵,青史留名?他们可曾想到这些?”刘邦看着跟在身边的吴应哲淡淡道:“朕觉得三闾大夫可为臣之楷模,吴卿以为如何?”

    吴应哲垂首道:“陛下所言甚是。”

    “来人,宣朕旨意,三闾大夫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此之品性,朕甚赏之,当世之臣,当效其心,特封三闾大夫屈原为忠愍候,加真武荡魔大帝神位,永享祭祀,与国同休。”

    这一番话说的,不仅老百姓们目瞪口呆,就连吴应哲也张大了嘴巴,一脸的不可思议,月前,春祭大典,刘邦在虎眺泉演的那场戏就已经让他明白,这位新皇不是外界所传的昏君。

    他很聪明,但也仅是聪明而已,他肚子里的那点墨水,吴应哲是知道的,说好听点叫不善言辞,说不好听点,那完全就是一个文盲。

    但这几句话,用词,情景恰到好处,哪里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能说出来的?这完全颠覆了他对刘邦的认知。

    “陛下成长竟如此之快...”吴应哲心里想道。

    看着众人的反应如此强烈,刘邦不由有些得意,有句话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修炼,如今的刘邦已不再是那个下圣旨只会写‘刀下留人’的门外汉了。

    王忠快速将刘邦所说的话记录下来,这是皇帝内侍任务,这是一项极具风险性的工作——在抄录的时候,不能少一个字,也不能多一个字,否则,以篡改圣旨罪论处。

    说起来,除了给胡不归写的那道四不像‘圣旨’外,他还从未发过一道明旨,刘邦虽然没发过圣旨,但王忠却从未忘记自己有这份职责,主子读书识字的时候,他也没闲着。

    王忠录的很快,内容完整,字体秀丽,他记完之后便把纸张交给了吴应哲。

    为什么要交给他?

    这里面有一些说法,在古代,圣旨并不是像电视上演的那样,皇帝说发就发,事实上,一道合法有效的圣旨往往要经过以下几道程序。

    一般来说,皇帝亲自下达的指令,会先呈交给太宰府,由宰相负责润色,审核,没有问题的话,圣旨会被做成两份,宰相在上面盖上自己的印章,交还给皇帝。

    皇帝觉得没有可以,加盖帝玺,一份交由专门的部门去执行,一份交给石渠阁留档保存。

    也就是说,刘邦发的这道圣旨是先给宰相看,看完才能交由礼部去执行,才能生效。

    值得一提的是,历朝历代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皇帝还未亲政时,下发的圣旨还需要改辅政大臣的印章。

    吴应哲小心接过纸张,揣在怀里,他目光悠悠,眼睛里划过一丝难以形容的神色。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生杀予夺,一言兴废这是皇帝才拥有的权力!事实上,不止是活人归皇帝管辖,就连死人,鬼魂,甚至是天上的神灵都得听皇帝老爷的话。

    刘邦此时感觉很美妙——有什么能比决定别人命运更让人爽的呢?

    百姓们不懂刘邦文绉绉的话,但人群里却不乏识字知书的人,他们将刘邦的旨意翻译成白话,老百姓一听皇帝不但升了屈原的官,还封他为天神,一个个都激动的不得了,顿时‘陛下万岁,陛下英明’的呼喊此起彼伏。

    皇帝乃上天之子,完全有资格代天封神,况且,屈原如此得民心,活着的时候是个大大的好官,死后怎能连一个神位都没有?

    真武荡魔大帝?

    这个神位好!天有四灵,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其中玄武就是水中之神,三闾大夫投江而死,不正应了水神之位吗?

    人们一边赞颂刘邦,一边已经开始琢磨,这个神位究竟有什么内涵,以后屈原是神灵了,这屈子庙是不是小了点?

    得瑟的刘邦自然不知道百姓心里的想法,难道要他说,这个名号其实是他前世去武当山旅游听来的吗?

    一直昏昏欲睡的六位老者知晓刘邦的所作所为,一反常态,抓着刘邦的手不停流眼泪,说实话,他们说的什么,刘邦压根一句没听懂,但态度却很端正——双手紧握老者的手,蹲下身子仔细聆听。

    皇帝高高在上,何时为平头百姓弯过腰?一个爱民如子,英武清明的君主形象一下子刻在了在场所有民众的心中。

    吴应哲在刘邦与百姓互动的时候,叫过身边小吏“速速将这份圣旨交到霍府,不得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