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朱门风流在线阅读 - 第八百零四章 应变

第八百零四章 应变

    洪武中置京卫上十二卫。永乐中又置京卫上十卫,合在一块,这二十二卫就有超过十万人,但如今距离上一次北征又已经好几年过去了,京卫之中乌七八糟的事情渐渐增加,吃空额扣军饷,种种弊政不足为外人道。而真正想要出头的,无不是削尖了脑袋试图调到三大营去。要知道,无论是出巡还是校阅,都是京营占先。

    就连肯定是要承袭阳武伯爵位的张起也有这样的打算。他如今已经是羽林前卫的指挥佥事,在军中厮混了这么久,再加上他为人大大咧咧,谁都处得好,很有一大批朋友。这些天不少人在他耳边叨咕,让他趁着堂兄张越正在兵部,设法调到京营去,他的心思便有些活络。可回家之后母亲东方氏再絮絮叨叨一提,他立刻就生出了相反的心思。

    自个一家人几乎就没给三弟张越帮什么忙,他和大哥张超还老是添乱,这回父亲身受重伤,又是三叔特意过去照料。如今一有难处就想到了人家,这叫什么事?

    “大人,大人!”

    正在羽林前卫驻地的卫所里头闭眼小憩的张起被这急促的叫唤惊醒,抬头一看是自个挑在身边的亲兵,顿时没好气地一脚踢了过去,因板着脸问道:“什么大不了的,吵了我睡觉!”

    那亲兵也没工夫去揉被踢得生疼的腿,赶紧说道:“大人,门外有人来找,说是您三弟!”

    “拉倒,这会儿什么时辰?”张起瞅了一眼铜壶滴漏,随即没好气地说,“我家三弟可是兵部左侍郎,这会儿还没到午饭的时候,怎么可能从衙门跑到我这儿来。再说了,咱们羽林前卫是头等闲散的地,就是皇上出宫也是用的锦衣卫,他来找我干嘛,你可别听那些人胡说八道,寻老子我开心……”

    “大人,那肯定是张大人。”那亲兵想到张越骑在马上厉声吩咐的情景,再想想那张和张起有些相似的脸,连忙又补充了一句,“是小的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的,若不是,您抠了小的这双眼珠子去!”

    “你怎么不早说!”

    张起这才一跳起身,一面走一面急急忙忙整理衣服。也不管那亲兵忙不迭地追在后头。一路到了最外边,他就看到了张越正牵马站在那儿,连忙更加快了步子冲上前去。因他这一茬正好是兵营轮值,并不能回去,张越回来这十天,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人。于是,甫一打照面,他竟是情不自禁地抱着了张越的双肩,随即嘿嘿一笑。

    “我还以为是有人诓我,想不到真是三弟你!嘿,在外头一呆就两年多,瞧着人竟是又瘦又烟,可身子倒是壮实了许多!你这个大忙人怎么有空到我这儿来,要是公事,你差个人过来,难道我还敢不应你这个兵部堂官的召见?”

    张越原本心中有事,可没想到张起一见面就是这么连珠炮似的一番话,顿时哑然失笑。见张起比自己高了半个头,虎背熊腰异常魁梧,无论说话还是其他都带出了典型的武将派头,丝毫不见世家子弟的惺惺作态。他倒觉得更为亲切。

    “没事我也不会来找你。二哥,你在这羽林前卫景况如何,上下可服你,可能调动人?”

    原就知道张越为人缜密,必然不会没事跑到卫所来寻自个,可听到张越问这些,张起不由得愣住了,踌躇片刻方才说道:“我在这儿已经好些年了,上下当然服我,再说咱们张家又是将门世家,就是几个指挥使也不会不给我面子。可是,调动军马这种事……”…。

    “不是让你调动军马,只是让你挑选十几二十个妥当人,帮我一个忙。”

    张起这才松了一口气:“如果是那样,自然好办得很。随便开张条子说是让他们去城中办事,谁也挑不出理来。三弟你说,什么事?”

    尽管不是嫡亲的兄弟,但打小几个人一同长大,情分自是不同,张越从前是不愿意牵扯兄弟,如今这当口却也顾不得了。毕竟,这一档子事牵扯的不但是宦官,而且还有勋贵,张起这个阳武伯嗣子既然能使唤得动人,便是最好的帮手。把张起拉过来耳语了几句,见其先是惊愕,随即便是恼怒,到最后就露出了咬牙切齿的表情,他就轻轻拍了拍他的臂膀。

    “二哥。这件事情就全靠你了。”

    “放心,我亲自带着他们去办,决计不会出半点纰漏。”

    兄弟两个大手一握,张越便再也没有多说,反身上马便疾驰而去。一路从崇文门大街拐上东长安街,随即过了玉河北桥,遥遥便瞧见了翰林院,他此前没交代清楚就离了兵部,这下急着赶回去,也就没有放慢马速,可一瞥瞧见那边正好有人出了翰林院,他愣了一愣,手上脚上情不自禁地就使了劲,一下子勒住了奔马。

    张赳此时正从翰林院中辞了出来。庶吉士三年考选,他虽是优等,但授官等等却也得看大佬们的安排和角力。

    父亲张信好端端的从文官转为了武职,那会儿升任兵部侍郎时到家里巴结奉承的人立刻绝了迹,甚至他在庶吉士中间也饱受孤立,肯跟他来往的只有寥寥几人。同是庶吉士,一是继续留院为馆职,二是往六部都察院,三则是外放。若是他三年留馆之后却仍然外放,这就算彻底靠边站了。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今天掌院学士杨士奇来翰林院给庶吉士讲课,也宣布了一应名单,留馆的名字里头竟然有他!

    “四弟!”

    因为喜讯来得太过突然,正在走路的张赳一时没注意到有人叫唤,待到耳朵又捕捉到了一次声音,他这才抬起头,却瞧见张越正笑呵呵地引马而立。他愣了一愣就赶忙快走几步上去,见张越跳下马来,他忍不住瞧了瞧天色:“三哥这是出去办事?”

    “刚从外头回来,瞧你这走路的高兴模样,是翰林院的名单下来了?”

    “嗯。我授了翰林院修撰。”

    张赳一时高兴,也就顺口说了出来。可话才出口,他突然想到张越刚刚这一句问得蹊跷,不禁瞪大了眼睛,随即本能地问道:“三哥,莫非是你……”

    “和我没关系,你在庶吉士这三年的考评里头都是优等,留馆是应当的。如今大伯父转了武职,家里就是你我还是文官,我还等着你将来助我一臂之力呢!”张越瞧着张赳稚气尽脱的脸,不禁想起了当初他傲气十足的样子,心想小家伙这十几年变化真大,不等张赳说话就问道,“对了,你是今天得到的消息?”

    尽管张越一口就否认了,但张赳哪里不知道这其中必有兄长的出力,鼻子顿时有些发酸。待听到后头一句,他方才点了点头:“今天掌院学士过来了。”

    “是杨阁老还是杨大学士?”

    以阁臣兼任掌院学士,这是永乐朝就开始的规矩,先头是杨荣,但后来又另加了杨士奇。所以,听张赳说了是杨士奇,张越顿时想起锦衣卫北镇抚司那边的纷乱,当即皱着眉头又问道:“杨阁老什么时候来的,眼下可还在里头?”…。

    “一大早就来的,听说是皇上命杨阁老主持甄选庶吉士,所以咱们考问了一天,刚刚散去。杨阁老和小沈学士又留我勉励了几句,这会儿人还在里头。”

    得知杨士奇一大早就进了翰林院,人根本没出来过,张越顿时长长吁了一口气。此时此刻不是追究那许多的时候,他当即扳着张赳的肩头说:“四弟,帮我个忙。你回去翰林院,设法求见杨学士,对他说……”

    把北镇抚司的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见张赳的脸一下子变得苍白,他便肃声提醒道:“记着。务必告诉杨阁老,皇上已经派人去召见了顾都宪!另外,你自己看情形说话,着重点透一点,这事情到了这地步,如今被赶下场的人太多了,谁也不知道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再说顾都宪是他举荐的人,若有不测之祸,那就是大闪失。”

    张赳不比张超张起,父亲又长年不在身边,虽是长房长孙,多年下来也变得极会看人眼色。他和张越相比起来算是科场不利,但和那些五十开外方才取中进士的相比,已经算是极其年轻了,相差也就是在阅历,而不是其他。张越既然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他突然就想到了自个的尴尬处境上。他和张越一样,同样是勋门子弟出身,但却是文官。

    “我立刻就去!”瞧见张越点点头,随即便转身上马,他不由得一下子牵住了张越的缰绳,“三哥,你现在去哪?”

    “杨阁老有你通知,另一个要紧人犯有二哥派人去帮忙捕拿,我这会儿就先回兵部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总不能让某些不乐意的人看见我上蹿下跳。”张越策马过来,居高临下地看了张赳一眼,咧嘴笑了笑,“小四,这趟跑完腿之后,你立刻回家去。横竖你还没有正式授官,不必等到散衙时分。今天的事情可以对大伯父说一说,他总会明白如今什么情势!”

    瞧见张越一点头,随即扬鞭就疾驰走了,张赳不禁感到心里有些怅然。但紧跟着,他就立刻转过身朝着翰林院大门快步走去。等到了掌院学士的小阁,门前的皂隶瞧他的目光自然极其古怪——刚刚离开,这会儿又贸贸然去求见,哪个翰林庶吉士敢这么没规矩?然而,这会儿的张赳可不是平时那个规规矩矩的世家公子,在掌院学士的小阁前被人拦了一拦,心急火燎的他几乎差点发火,最后还是杨士奇听到动静,他才顺利入内。

    过了翰林院和銮驾库,再往前疾驰一箭之地就是长安左门,在此前的一条小巷转弯,第一座衙门就是兵部了。张越紧赶慢赶踩着门前的下马石下马,刚刚站稳,一个门子就一溜小跑迎了上来,跪下磕头之后就开口说:“大人,张尚书刚刚出去了,临走前吩咐衙门上下,若有事则听大人嘱咐。”

    得知尚书张本竟然出去了,张越顿时为之一愣,但也没说什么二话,径直进了门。直到一路进了三门,他才招了随侍自己的皂隶上来,直截了当地问道:“张尚书什么时候出去的?”

    “就在大人出去之后不久,听说是礼部尚书胡大人派人过来,说是有要事相商。”

    此时此刻,张越便打发了那皂隶出去,心中沉吟了起来。尽管阁臣都已经是封了大学士以及三公三孤,甚至挂上了六部九卿的要职,但在实权上头却还不能完全压制六部,于是内部虽也有彼此不服,在外头大事上则是素来一致。就比如蹇义夏原吉,几十年的尚书当下来,可说是不党而党,自有一群唯他们马首是瞻的人。而犹如胡濙张本这些洪熙宣德方才上台,但也资历颇老的大佬,则是自然而然拢成一团。…。

    张本和胡濙应当是已经听说这会儿北镇抚司那边的情形,于是一块商量去了,既然如此,为何杜桢就会一个人前去,就算杨士奇一早讲学翰林院不在内阁直房,杨荣杨溥金幼孜呢?

    外头已经安排下去了两茬,张越也不愿意因为一丁点猜测而废了打算。有些事情是他回京之前就开始谋划的,因为时间太短还没来得及发动,他更相信,相比自己的预备,面对今天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别人只会应对得更措手不及。不知道北镇抚司是否还会有其他突发事件,若是有,皇帝恐怕届时也不愿意回宫,兴许会到哪家散散心……

    “来人!”

    仁寿宫小佛堂。

    永乐皇帝朱棣既信道,也信佛,准确地来说,所有能帮助他平缓心绪亦或是战场大胜的,他都愿意信,所以就有了灵济宫,所以又有了一个接一个的西藏活佛法王。而张太后这信佛也是从朱高炽当年那艰难的太子生涯开始的。此时此刻,她一遍遍念诵着多罗密心经,许久才睁开眼睛从蒲团上起身。

    “瞻基的性子我是知道的,纵使雷霆大怒,也必定是戴纶不晓事!”

    身为国母,张太后对于风骨之类儒臣景仰的东西并不感冒,看了看一旁侍立的范弘金英,以及另一边满脸沉静的朱宁,她这才深深叹了一口气。

    “为了一个不晓事的人便要连累朝廷栋梁,实在不值得!皇帝若是回来了,我自会对他说。金英,陆丰让你一同去查的事情怎样了,可有头绪?”

    “回禀太后,确有头绪。”金英趋前一步磕头行礼,犹豫了片刻才说道,“事涉内书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