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回到唐朝当道士在线阅读 - 第十七章:大朝会(一)

第十七章:大朝会(一)

    ps:新书,求支持,大家如果看着书还行,给个收藏和推荐支持下.

    景龙四年的上元节,终于在佛道两门的明争暗斗中落下了帷幕。随着上元节的过去,唐朝人的年,总算是过完了,不仅农家开始准备耕作,朝廷的各个廨署衙门,也开始了正常办公。

    景龙四年的第一次大朝会,也在正月十六那天如期而至。

    当两阁里的鼓声刚刚响了一遍的时候,便有那早到的官员,三三两两地来到了那宣政门外。

    上元佳节刚过,虽然前一天的上午,这些人还大多数都在一起,陪着中宗皇帝共庆佳节,可是隔了一天再见面,少不了的要打声招呼,客气地祝一声节好,然后凑在一起聊上几句。

    和平日里的情景不同,今天的宣政门外,百官们似乎都变得非常健谈,而他们谈论的中心,自然是没有跑过昨天上元佳节,长安城里佛道两门闹出来的那两处好戏。

    官员们的见识,毕竟是比普通老白姓更高上一筹,谈起道门的太上玄元皇帝显圣,和佛门弄出来的那个千手观音显圣,大唐的百官多持谨慎的态度,并没有一味地相信佛道两门的宣传。不过对于昨天那两出奇观的精彩之处,众官员仿佛是亲眼所见一般,一个个讲起来眉飞色舞,神采奕奕。

    宗楚客,这位当朝右相,以前的大朝会时原本也是这上朝前议论的中心人物,今天不知道怎地,却冷着脸站在一旁,并不理会这些人的谈论。就连其他的官儿们过来和他打招呼,他也只是冷冷地点点头,就算是打过了招呼。

    看着宗楚客的样子,百官们心里都很清楚,宗相的心情今天很不好,对于即将开始的大朝会,心里也多了几分忐忑,多了几分猜测。宗楚客并不是一般人,那是当朝首辅,也是皇后跟前的红人,他的心情,有时候甚至就可以当成大唐王朝的晴雨表,看着他不高兴,百官们都还以为朝中发生了什么大事。原本议论纷纷的官员们,也都渐渐地收住了话头,乖乖地站在班内不再言语。

    宗楚客却不知道百官心里的想法,他今天确实心情不好,但却并不是因为今日的大朝会,而是因为昨天晚上,长安东市的那场佛门赐福。

    咋看起来没什么不妥的佛门赐福,嗅觉敏感者也不过就将这场赐福和佛道两门的争斗联系在了一起,而宗楚客心里却清楚,这件事情远远没有众人所看到的那样简单。佛道两门的争斗,只不过是呈现在世人眼前的表象,事情的背后真正隐藏着的,却是韦后一党和李氏皇族的暗斗。

    而让宗楚客心情很糟的原因,却是因为作为韦后一党的核心,自己居然对佛门的这次行动事先一点也不知情。而且就在上元节的早晨,自己还亲自向韦后报告过李隆基和玄都观的事情,韦后当时没有向自己透露什么,没想到当天晚上的时候,就搞出了这么一出佛门赐福。

    听到惠范和尚在东市赐福的时候,宗楚客的心头就如同被针扎了一下,他太清楚韦后的这一招目的何在,同时也因为韦后抛开了自己而感到心惊胆战。宗楚客昨天整晚都没有睡着,心里一直再盘算着如何再韦后心里,重新赢得信任,因为宗楚客自己最清楚,这才是他能在大唐的朝堂上安生立命的根本所在。

    宗楚客甚至再想,那些平日里对韦后干政颇有微词的侍郎御史们,能在今天的大朝会上出班奏事,忠心耿耿地为国进言,最好是历数韦后的罪状,把韦后说成是十恶不赦,还要捎带上自己这个韦后的小跟班。

    到那个时候,自己这个大唐右相就能站出班列,义正言辞地痛斥这些人一派胡言,从社稷安危的角度替自己辩护一番,同时将韦后夸赞的天花乱坠,临了的时候再搬出韦后陪伴中宗流放房州那段往事,恰到好处地挤出几滴眼泪。

    这时候的中宗,肯定会被自己的这番话所感动,即使弹劾的人说得再天花乱坠,中宗也肯定不会治了韦后之罪,至于宗楚客自己,定然是也会保得周全。待得散了朝会,自己在找个借口,将弹劾韦后之人治了死罪,解了韦后心头之气,韦后也会对自己的能力和忠心重新评估,又会对自己宠信有加。

    宗楚客正在若有所思,两阁上的鼓声,却又响起了第三通。一名朱衣内使这时候便从含元殿西廊走出,冲着立候在宣政门外的百官略一鞠躬之后,便大声向宣道:“时辰已到,文武百官挨班上殿……”

    随着中使的宣呼,百官们便排成了东西两班,捧芴敛息,挨个进入含元殿,文官在东,武官在西,分立于大殿内两阁前的两廊,直至龙尾道两侧。

    当两阁上响起五通鼓时,百官们也都纷纷安静了下来,仰着脖子看向南含元殿的东序门。这时候大殿里传来一派笙箫鼓乐之声,紧接着就是一队队宫娥采女,捧盂执扇,簇拥着中宗皇帝李显从东序门里进了含元大殿,安坐在了大殿北边正中的御座之上。跟在中宗背后的是皇后韦氏,这时候也在一众宫娥的簇拥之下登上坐在了御座旁边的惨紫帐内,与中宗皇帝并肩殿上,共理朝政。

    中宗和韦后落座之后,负责大殿礼仪的内使,于丹墀上宣呼各班首官,清点本班各部官员是否到齐,然后勾头进殿,跪奏中宗皇帝:“各班应到众官俱已到齐。”

    中宗皇帝听得内使奏毕,微微一颔首,轻轻的一声上朝吧,内使便心领神会,领了口敕,向殿下百官宣敕大朝会开始。

    于是百官这时候挨个进殿,文班由一品班的三太、三公领衔,武班由一品班的郡王、散官骠骑大将军领衔,进入大殿之后却列成了八列,右边的文官排了四列,左边的武官同样也排了四列。

    百官站定之后,随着班首大臣的呼号,百官们齐齐跪倒,三跪九叩之后,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万岁万岁万万岁。然后听得中宗皇帝的一声“众卿平身”,百官们才纷纷起身,捧芴站定,大朝会也才在此时正式开始。

    按照朝会的惯例,这时候皇帝和百官并不出声,执事的内使,便站在御座前高声宣布:“百官诸卿,有本且奏。”

    若在平日,这时候不管是文班列中还是武班列中,自然会有那有议要奏的官员,站出列中,持芴奏事。待得他奏完之后,皇帝一般并不急着表态,而是征询百官的意见,若是意见统一,皇帝也就会很快通过这项决议,由中书省依议拟昭。若是遇上分歧较大,这时候朝堂之上便会非常热闹,百官们你来我往,辩论的热火朝天。

    这时候的决定权就在皇帝的手中了,听得百官们辩的差不多了,皇帝就会适时地停止辩论,自己做总结性的陈词。这时候的陈词,可以是下回再议,也就是本次朝会这件事情不形成决议,也可以是一个决定性的意见,就代表这次朝会已经形成了的决议,接下来就要付诸执行。皇帝宣布之后,众朝臣可以选择沉默,也可以据理力争,企图让皇帝改变主意。不过这据理力争的时候,可要三思而后行,因为一旦犯了天颜,搞不好就是要掉脑袋的事情。

    可是今天的朝会却有点奇怪,内使宣布完之后,朝堂之上却陷入了一片安静之中,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居然没有一个人出班奏事,就连本应今日奏报上元节祥瑞的黄门侍郎,这时候也站在班里默不出声。

    气氛安静的有点诡异,按理说这是景龙四年的第一次大朝会,距离上次的大朝会已近一月,百官中应当有好多事情在朝会上奏对才是,谁成想会是这样的一个局面。

    不过对于御座上的中宗皇帝来说,这样的局面倒是他非常乐意看到的,虽然二度登基已经做了五年皇帝,但是中宗对于上朝这件事,骨子里还是非常不喜欢,要不是韦后总要催促着他勤理朝政,不能耽误了上朝,他才懒得来参加什么大朝会呢。

    这时候见百官们居然没有一人奏事,中宗也乐得消停,所以当执事的内使看过来的时候,中宗便悄然使了一个眼色,示意内使可以结束朝会。

    得到中宗示意的执事内使,刚要开口宣布散朝,却不料文官的班中,这时候却转出一位绯袍官儿,高声喝道:“臣崔琬,有本启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