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谋定民国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九章 教育兴国

第一百五十九章 教育兴国

    微风拂过通辽的草场,飘起阵阵芳香,雨后草原的青葱茁壮的生长着,将草原编织成青绿色的毛毯。

    何天赐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丽,舒服的伸了伸懒腰:“真舒服!”

    一大清早牧人就背后了一天的口粮,开始一天的放牧生活,牛儿羊儿也在热情的欢呼着,期待与大自然的交融。

    一听到老黄牛呜呜的叫着,何天赐就联想到自己,都说没有更坏的地,只有累死的牛,现在何天赐可是深有体会,现在感觉腰间还一阵酸痛,看来以后要节制了,这个不是那些种马文说的,穿越了民国就娶无数的老婆,也许他们穿越的时候都带着大力丸吧。

    反正自己是不行,要是真有那么多老婆,腰还不累折了。

    离秋收越来越近,站在通辽城墙上,远处金灿灿的玉米田尽收眼底,站在高处看风景还别有一番滋味,一些辛勤的农民已经开始做着秋收的准备工作,到处是吃苦耐劳的农民。

    “爹,我渴了。”

    五六岁的小男孩跟在父亲的后面,走在田间里面,步履有些阑珊。

    男孩的父亲张玉满卷起身上粗布衣服的袖子,擦了擦孩子身上的汗水:“三儿,渴了你就休息会吧!”

    将身上的水壶递给儿子后,张玉满继续拿起锄头,尽管进入夏天,太阳都是火辣辣的,可他却不想放松一刻,来到洮南他们家五口人分到了二十亩地,当初是高兴坏了,可后来一到种地的时候,才感觉到有些艰辛。

    家里面三个小孩还小,二十亩地的耕种任务都落在了他和妻子两人的身上。妻子有的时候还要照顾三个孩子,所以他的担子更大,基本上没有休息机会。

    忙碌一个上午,张玉满难得有休息时间,趁着休息的空隙,拿出旱烟。急忙抽上几口,看着在田间抓蛐蛐的小儿子,叹气道:“孩子越来越大,天天呆在自己的身边也不是个事啊!”

    是啊,在东蒙这样的家庭有的是,本来分到的土地多,肩上的压力就重,孩子不光帮不上忙,每天在地里面还要父母分心。这使开垦荒地的效率大大的下降,何天赐也是看在眼里。

    看着眼前的一切,更让大坚定了心中的想法,办学校,以来让这些孩子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二来也能更好的培育人才,没有好的教育,一切都是空话。没有教育为基础,什么军事、工业、经济都难以发展。

    教育兴国。眼下或多少利益都是值得的。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整个东蒙都在忙碌着,各地的教书先生慕名而来。由于日俄战争的混乱,以及清朝取消了科举制度,大部分的教书先生都赋闲在家,听闻东蒙高价招募教书先生。一个个是兴奋不已。

    虽说这些教书先生,有些腐朽,但是勉强添补下,叫小孩识字和中国的一些良好传统还是可以的,从小让他们在这些老先生身上学习到华夏的礼数。不要想平行世界中一样,一直标榜着礼仪之邦的中国,竟然找不到礼了。

    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三天后,何天赐在东风发布的一纸告示更是让人震惊不已。

    东蒙必须做到所有适龄孩童均需依法上学,蒙、小、中三学所有费用一律免收,老师先生每月薪资由政府开支!凡有妨碍学生上学者,轻罚金百元,重以国法论处!校舍师资由各地政府筹办,如所需资金不足均可镇守使府申报拨付,专款专用!

    “一律免收!凡妨碍上学者国法论处!好,好啊好!”镇守使办公室内,舒侯方读到最后眼眶都红了,一个劲拍大腿叫好:“教育兴国,这才是教育兴国!”

    舒侯方是舒侯德的哥哥,哥俩一文一武,舒侯德学习军事,留学日本,舒侯方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这次凭着舒侯德关系,被邀请到东蒙,担任教育部部长。

    除了担任教育部部长外,他还担任了东蒙第一中学的校长。

    “石坚,最近辛苦你了!东蒙的教育就交在你的身上了。”何天赐也没想到,舒侯方有这么大的能量,除了在东北其他地方招募来的教书先生,整个东蒙都是一片空白,全都依赖舒侯方。

    舒侯方也不辜负众望,通过自己的关系,硬是在上海邀请到了不少老师,这让何天赐兴奋不已,自己的学生必须要中西兼并,老先生教书写字,让学生们不要忘记中国的传统礼数。

    西方人的科技,数学、物理、化学等也要引入东蒙,毕竟这些东西以后才是发展工业的基础。

    舒侯方推了推脸上的黑框眼镜,除去黑框眼睛外,他整个脸就如同一个弥勒佛一般,总是带着和蔼的笑容:“镇守使大人您眼中了,在当今这样一个乱世下,还能找到你这样开明的官老爷,真是东蒙百姓之幸,我做的也不过都是应该的。”

    何天赐能够大力的发展教育,而且学费还一律免收,这一举动让舒侯方这个在圣约翰大学读书,并且在美国留学的佩服不已,要是说起免除一切费用,除了在洋人的基督教教会学校外,整个中国还没有这么做的。

    没想到在东蒙这么偏僻的地方,何天赐竟然能够这么开明,能够对教育事业如此的支持,此时他入弥勒佛一般的脸上也挂起了感动,双眼红彤彤的,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推动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

    可是几年下来,除了上海的教会学校外,他是到处碰壁,清朝都到了最后的几年了,连饭都吃不上了,谁还有心事去学习,最后也只能无奈的回到了上海教会学校,在那里教育发展的是不错,可是那始终是洋人办的学校,他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遗憾。

    可是现在他终于有这样一个机会,也算是弥补了他心中的遗憾,东蒙就是他梦想的起点,看着如此东蒙如此开放的政策,他感觉茫茫的草原上有中华民族复兴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