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大汉帝国风云录在线阅读 - 第一卷 立马横枪篇 第十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六节

第一卷 立马横枪篇 第十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六节

    董卓神情冷峻,望着远方的眼睛里隐含着深深的忧郁和不安。

    现在他的处境非常艰难,虽然两万西凉军已经重新回到他的麾下,但他身处河东,夹在北疆和洛阳之间进退不得,他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是什么。

    并州现在是个危险之地,灾民越来越多,屯田越来越没有希望,主掌北疆兵事大权的李弘也越来越权势倾天。自己一旦遵从天子的旨意北上入晋,势必要坐领其祸。自己不愿入晋也不能入晋。不入晋,自己还有主动权,入了晋,自己也就身不由己成为朝中那些权臣对付李弘的武器,将来最好也就是一个兔死狗烹的结局。这次先帝归天,天子不但下旨让自己兼领前将军事,还把两万西凉兵还给了自己,由此可见李儒当初让自己滞留河东的选择还是非常正确的。当洛阳三方权势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自己立即就成了他们极力拉拢的对象。现在自己坐拥大军,距离洛阳近在咫尺,无论支持哪一方,都会直接影响洛阳的权力争斗。但问题是,自己到底支持哪一方呢?中官、士人和大将军,他们谁能在这次权力角逐中获得最后的胜利呢?自己只有选择对了,将来才有功绩,才能进入朝堂。

    洛阳的紧张局势迫使朝中各方权势都需要他留在河东,他已经暂时丧失了回到西凉的可能。并州他不想去也不能去,现在北疆大战结束,李弘已经率军南下,他就是想北上也没有机会了。南下入京他更是想都不敢想,此时入京,无疑自寻死路。他应该怎么办?何时才能回到西凉?

    李儒极力劝他紧紧跟在太傅大人袁隗后面,帮助朝中的士族大臣铲除jian阉和外戚。但董卓不看好那帮眼睛向天的士人,他认为那些人只会夸夸其谈,成不了大事,他更看好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何进。

    他对李儒说,现在朝堂上的权力争斗已经不同于过去了。大汉国在经历了六年之久的战乱后,国策修改了许多。如今大汉国不仅有精锐的南北两军,还有强大的各地边军,各州郡的郡国兵数量也越来越庞大,甚至就连各地的门阀士族富豪手上都有私人军队。所以,现在无论是中官外戚还是士人,要想取得权力争斗的胜利,仅仅靠门生故吏、钱财、智慧是不行的,必须要靠军队,要靠实力。这一点,就连先帝都清清楚楚。看看今天的李弘,看看今天自己为了两万西凉军和自己的前途而不得不低声下气向李弘示好,就知道先帝当年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

    现在西园军控制在jian阉手上,皇甫嵩远在长安,大将军目前虽然只有一万北军在手,但一旦有了机会,出京征募兵马的大军连续被召回洛阳,大将军的实力就会骤增。洛阳三方权势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李儒说,即使大将军当政,他也需要朝中的士族大臣们为其治理天下。看看大将军府的从事掾史都是那些人?董卓不以为然。他一方面和宫内的jian阉保持联系,一方面向大将军表示效忠,同时和士人也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不冷不热的关系。

    早在先帝归天之后,他就考虑到了李弘有南下的可能。李弘一旦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自己。他不想把自己和自己的两万西凉军白白葬送在河东,所以他数次派遣李肃北上探听鲜于辅等人的口风,直到李肃到五原大营见到李弘得到李弘的承诺后,他才长长吁了一口气。天子和朝廷的那帮人既然把自己当做抵御李弘的挡箭牌,无视自己的生死,那自己又何必在乎他们的生死?跟在李弘后面,和李弘联手,一同杀进洛阳铲除jian佞扶立幼主,不是更好吗?

    然而,一想到李弘这几年的所作所为,董卓又犹豫了。自己能得到李弘的信任吗?李弘一旦进京控制了国家权柄,对大汉国和自己是福还是祸呢?

    董卓高大魁梧的身躯在战马上轻轻挪动了两下,然后回头望着身后的张辽问道:“张大人率部离开晋阳前,可曾向鲜于将军告辞?”

    张辽躬身应道:“下官专程到龙山大营去了一趟。鲜于将军很客气,还送了我一百匹战马。”

    “鲜于将军当时可说了什么?”

    “他什么都没说。”张辽回道,“李大将军突然率部南下,鲜于将军不可能不知道,当时河东的十万屯田兵正在陆续进驻龙山大营。”

    董卓冲着张辽挥挥手,不再说话。

    张辽和张扬两人上个月奉旨到并州为北军募兵,鲜于辅和张燕都很配合,让张辽到雁门郡,张扬到太原、上党两郡各自征召了三千名强壮灾民。雁门郡太守郭蕴还送了三百匹战马给张辽。本月初,张辽和张扬接到大将军何进的军令,先后带着三千名新兵赶到了河东安邑驻扎。今天,他和张扬两人奉董卓军令各自率部随同两万西凉军在距离安邑城十里外的安亭摆下了阻击阵势。

    长史刘艾和司马李儒都劝董卓坚守安邑城,不要以两万人马出城迎战李弘的十万北疆大军,那根本就是必败之局,但董卓执意不从。

    “听说你弟弟张震是车骑大将军的亲卫营统领校尉,是真的吗?”一旁的校尉董越小声问道。

    张辽笑道:“我弟弟跟在李大人后面四处征伐,屡建战功,不但得到李大人的赏识,而且连官都比我做得大,我这个做兄长的惭愧啊。”

    “那等一下要是打起来……”

    张辽笑容一僵,半天说不出话来。

    张扬忐忑不安地望着远处渐渐升起的烟尘,凑近张辽低声说道:“李大将军不会真的要打吧?”

    一队铁骑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内。那高高飘扬的黑豹战旗让每个人都感到了一丝恐惧。

    董卓猛然一拍坐下战马,大声喊道:“走,随我去迎迎车骑大将军。”

    李肃、牛辅、胡轸、董越、李傕、郭汜等人紧随其后,纵马而去。

    对面一百铁骑越来越近。当前一人头戴黑色战盔,身披黑色战甲,坐下黑色战马,犹如利箭一般疾驰而来。董卓一眼就认出那就是三年没见的李弘。三年没见,李弘的容貌改变了许多。由于多年在边塞征战,李弘比过去更加强壮了,皮肤也黑了很多,风尘仆仆的脸上长满了一层浅浅的黑色胡须,看上去愈发的威猛彪悍,唯一不变的就是他那双凌厉而隐含杀气的眼睛和豪放不羁的笑容。

    李弘看到董卓,飞身下马,大步走了过来。

    董卓本来不想下马。他资历老,年纪大,虽然这个前将军比李弘的官小一点,但叫他下马以下官的身份拜迎李弘,他不愿意,也做不到。然而李弘主动下马了,这让他感到非常有面子。董卓慢悠悠地下了战马,脸含几丝笑容迎了上去。

    双方寒暄了几句之后,李弘主动和李肃、牛辅、李傕等熟悉的将领一一打招呼。这几年李弘在北疆连克强敌,建下赫赫功勋,这些西疆的将领对他非常敬佩。如果说早年在西疆打仗的时候,彼此还有点不服气,觉得李弘的运气好,但现在不服就不行了。

    董卓等他和众人寒暄完毕后,对众人挥了挥手。西凉众将心领神会,纷纷退到了后面。董卓不客气地问道:“大人如今已经是车骑大将军,位同三公,在我大汉国地位尊崇,为什么突然要违抗圣旨,率军南下进逼洛阳?”

    李弘笑道:“我急于要见到将军,就是想和你说说这事。李肃离开五原之后,尚书台的何颙就带着天子的圣旨到了五原……”李弘随即把朝廷对北疆灾民和北疆大军的安排详细说了一遍。

    “洛阳不稳,大军就无法北上征伐鲜卑,而北疆也会因为无法安置灾民和支撑屯田陷入困境,所以我只好遵从先帝遗诏南下洛阳了。”李弘望着董卓那张冷峻的面庞,直言不讳地说道,“你我过去的恩怨无需再提,就目前的现状来说,你我都被天子和朝廷逼入了绝境,所以我们只有破釜沉舟了。”

    董卓沉思半晌问道:“大人不公开先帝的遗诏,却急速率军南下威逼洛阳,恐怕不是破釜沉舟,而是另有图谋吧?”

    “公开先帝的遗诏,我就要面对京畿八万大军和坚固的洛阳城,其后果不堪设想。”李弘说道,“大皇子也好,小皇子也好,对我来说,谁做皇帝都一样。但前提是洛阳必须要稳定,朝廷必须要解决北疆危机。否则,我如何完成先帝让我戍守北疆的重托?破釜沉舟也罢,另有图谋也罢,只要能解决北疆的所有问题,我都要去干。”

    “大人如今兵临河东,同时把自己、北疆和洛阳都逼进了绝路,大人将如何解决当前危机?”董卓问道,“大人诛杀宋典,是不是就是解决危机的开始?”

    “杀宋典就是告诉洛阳,我南下的目的不是皇统,而是为了诛杀jian佞稳定洛阳。”李弘点头道,“我既然没有公开先帝遗诏,就是已经承认了当今天子。换句话说,我支持大将军何进辅佐天子和太后主掌朝政。现在大汉朝政明为太后主持,但实际上朝政都被宫内的jian阉和士族大臣联手把持了。大将军迫于形势如今只能避祸于百郡邸,生命岌岌可危。为了稳定洛阳,我必须要帮助大将军何进立即控制洛阳,把持权柄。”

    “太傅大人和朝中的大臣……”

    李弘挥手打断了董卓的话,“他们不是口口声声要杀jian阉吗?要铲除jian佞吗?我今天就满足他们,但他们今天也要满足我。否则,大将军将来权势倾天,谁来制约?难道就靠皇甫大人那两万北军?或者靠你董大人这两万西凉军?”

    董卓望着杀气腾腾的李弘,突然觉得自己老了。

    出身卑贱从鲜卑国杀回来的李弘一直在用刀和朝廷说话,而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遵从朝廷的规矩用钱来和朝廷说话。结果先帝死后,自己和李弘立即就有了今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李弘为什么一直可以用刀和朝廷说话?是因为先帝的恩宠还是他的运气?

    李弘的意思董卓已经全部了然于心。李弘大军南下,其目的就是诛杀jian阉,弹压士族大臣,帮助大将军执掌权柄。jian阉从大汉国的朝堂上消失了,洛阳的政局也就稳了。而大将军又会非常感激李弘的帮助,会从各个方面照顾北疆。这样一来,大汉国从此以后就形成了内有大将军主政,士人治国,外有李弘坐拥大军戍守北疆的格局。此时,只要大家齐心治国就能相安无事,大汉国也能逐步振兴了。

    李弘的想法是好的,但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却用了非常不好的手段。

    董卓曾经认为李弘南下仅仅是因为他对先帝的愚忠和他对国家权柄的渴望,董卓甚至认为先帝根本就没有遗命让李弘南下拥立幼主。但他现在相信先帝的遗诏就在李弘的身上,他也相信李弘没有权倾天下的野心,但他不能相信的是李弘竟然敢这样公开无视先帝的遗诏,公开蔑视当今天子的权威,公开向朝廷和大汉律挑战。就这样的臣子,天子和朝廷不但不敢下旨治他的罪,反而还升他的官,还委曲求全答应他提出的条件,默认他对天子权威和大汉律的践踏。

    在今天的大汉国原来还可以这样做臣子。董卓暗暗感叹道,今天的大汉国和过去的大汉国比,的确已经不一样了。

    “大人,你怎么说?”李弘站在董卓对面,直视着董卓犹疑不定的眼睛,一字一句地问道。

    “大人率兵南下虽然违抗了圣旨,但诛杀jian阉之举却为大人赢得了赫赫声名,将来即使是狡猾的士人也找不到惩治你的罪名,大人这一趟路算是没有白跑啊。”董卓语带三分嘲讽,淡淡笑道,“我立即南渡黄河。”

    李弘躬身谢道:“感谢大人。”

    董卓亲昵地拍拍李弘厚实的肩膀,小身说道:“灵武谷相救之恩我还没有谢你,你我之间就不用这么客套了。”

    “洛阳危机解决之后,大人是打算入京为公还是再回西凉戍守边疆?”

    董卓心里一喜,想到这次帮助何进掌控了大权,又帮助李弘解决了北疆危机,自己功劳显赫,做个三公自然是不成问题了。但自己进京为公就失去了西凉兵权,这会不会得不偿失呢?想到前西凉名将段颎费尽心思做了太尉后却落得个饮鸠惨死的下场,董卓又有点担心了。到底是入朝为公还是回西凉象李弘一样做个权势倾天的守疆大吏?

    “你呢?”董卓问道。

    “我要北上大漠,远击两千里。”李弘笑道,“我要一直打到燕然山、狼居胥山和落日原,否则我绝不回头。此次出塞作战,九死一生,今日一见,就算永别,请大人多多珍重。”

    董卓心神震颤,脱口赞道:“好汉子。”

    董卓的大军不战而退,连续让出安邑和解县两城,到达蒲坂和风陵渡。求援书像雪片一样飞向洛阳,洛阳震怖。

    宋典的人头已经送达皇宫,太后大为恐惧,急忙召见赵忠等中常侍。李弘的意思已经表露无疑,不但要进京,更要杀尽jian阉。中官们惊惶失措,无计可施。

    此时,尚书许靖、周毖到达安邑大营,向车骑大将军李弘宣旨。

    李弘接旨之后,又仔细看了一下,然后问道:“两位大人,你们说长平公主已经到达河间国,有什么凭据?”

    许靖躬身说道:“大人可以问问远在幽州的太尉大人和冀州牧杨大人。”

    “渤海王什么时候又变成陈留王了?”

    “大人,这是天子和太后的旨意。”周毖说道,“难道大人对天子和太后的旨意也有异议吗?”周毖四十多岁,中等身材,稍胖,圆圆的脸庞,浓眉,说话的时候总是笑容满面,看上去忠厚而温和。

    “请两位大人把我这份急奏呈递给陛下和太后。”李弘无所谓地笑笑,递给他们一道奏章,“为了大军远击大漠的安全,我务必要求洛阳稳定,所以如果不能铲除jian阉,我绝不退兵北上。”

    许靖和周毖相顾愣然。铲除jian阉?这个南下的借口虽然比较勉强,却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看样子李弘决意进京了。

    “大人打算何时北上攻击鲜卑?”

    “jian阉一除,洛阳稳定,我立即率军北上。”李弘肯定地说道,“所以,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必须要尽快南下。我在奏章中也说了,即使jian阉诛除,洛阳的局势在短期内也很难彻底稳定下来,为了保证远征大军没有后顾之忧,朝廷必须在近期内竭尽全力把三到四个月的粮草辎重运送到北地、朔方和雁门一带。”

    “这太困难了。”许靖皱着眉头,十分为难地说道,“今年雨水不断,路途难行,加上冀青兖三州发生大水需要赈灾,所以大人要想让朝廷在近期内筹集三到五个月的粮草辎重运到北疆,根本不可能。”

    “如果没有充足的粮草辎重,我不会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北上大漠攻击鲜卑人。”李弘说道,“朝廷如果想在今年远征大漠,就必须保证北疆的灾民得到安置,并州的屯田得到足够的钱财和物资。另外,你们不要说什么赈灾的事,你们到壶关,到太原上党去看看,那里有多少灾民?我要上奏陛下弹劾冀州牧杨奇,还有青州刺史崔均。并州要是发生灾民暴乱,延误了大军北上出击的时间,责任都是他们的。”

    “先帝早就说了,万金堂的钱就是用来打仗的,用来开疆拓土的。先帝的万金堂加上董太后的永乐宫,朝廷怎么会没有军资?粮草辎重可以从冀州、京畿和长安三个方向向北疆运送,这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

    许靖和周毖无奈之下只好告辞。走出大营的时候,他们看到盐铁都尉谢明带着十几位长安洛阳的巨商富贾走进了李弘的大帐。

    “车骑大将军对大汉国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

    周毖摇摇头,神情十分复杂地说道:“这个时候他还敢远征大漠,你能说他不是大汉国的忠臣?他又不是白痴,难道看不出远征大漠的危险?远征大漠前,他率军南下威逼天子和太后诛杀jian阉也没什么错,洛阳不稳,谁敢远征大漠?”

    许靖叹了一口气,说道:“但愿天子和太后能答应,那样大汉国就少了一大祸患了。”

    李弘率军继续南下,京畿战云密布。

    弘农、河南两郡陷入了混乱,许多住在京畿一带的王公贵族、门阀富豪们举家向长安和洛阳避祸。

    中官们听说李弘公然提出来要诛杀jian阉,又惊又惧,急忙哀求太后下旨同意李弘提出的所有条件以求避祸。赵忠说,李弘提出诛杀jian阉是假,南下废除幼主才是真。所以,为了阻止李弘继续南下,还是答应他的所有条件,让他撤军回晋方为上策。

    袁隗等朝中大臣听说李弘早有远征大漠的打算,顿时松了一口气,他们立即商议给远征大军筹集粮饷军械的事。至于李弘的那些过份要求,大臣们商议了很长时间,觉得还是不能同意。

    十五郡太守由驻军校尉兼领,这和李弘自行任命有什么区别?如果李弘有这么大的权力,这和藩国割据有什么两样?此风一开,将来有重镇大臣随后仿效,朝廷将如何惩治?这又置天子和朝廷的权威于何处?不行。

    北疆置三十万边军太多,不但威胁京畿的安全,朝廷也养不起。不行。

    十五郡的十年赋税加上并州河东的盐铁之利,大臣们认为已经足够支撑并州的屯田和赈灾。屯田也就是早期需要投入巨额钱财,太原和上党的屯田已经两年多了,按照大臣们的测算,军屯民屯的士卒和百姓已经可以勉强自给自足,等到了明年,他们就有余粮供应军队和上缴赋税。至于河套之地的屯田,早期投入的巨额钱财已经包含在那一百亿钱里,李弘何需再要冀州的十年赋税?这明显就有中饱私囊之嫌。十年的冀州赋税不能给。

    大臣们认为,李弘既然决定了远征大漠,就不会真的率军打到洛阳来,此事这么拖着,最后肯定不了了之。李弘没有达到要求,就不会急于退兵,而李弘的持续威胁将逼迫天子和太后把jian阉赶出朝堂。只要jian阉失去了权柄,他们就等死吧。但大臣们非常担心的是,jian阉一旦被逼离了朝堂,何进就会趁机入朝主政,而外戚之祸将由此开始。李弘的突然南下打乱了袁隗等人事先定好的诛杀jian阉和外戚之策,他们只好再行定计。

    袁隗、丁宫、刘弘和卢植四人奉太后懿旨到长秋宫议事,结果遭到了赵忠、张让等人愤怒的辱骂。他们恳求太后答应李弘的所有条件,但袁隗等人不同意。袁隗说,车骑大将军已经说了他南下要干什么,你们辞官回家不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让天子和太后受辱?不行。

    太后看他们争得不可开交,于是就说了个折衷的办法,从先帝的万金堂里再拨给李弘五十亿钱用于北疆屯田和边军戍边。袁隗急忙阻止,说车骑大将军马上就要远征大漠,十几万大军出塞作战,至少需要耗费六十亿钱的军资,所以这钱不能拨,再拔,万金堂就快见底了。

    赵忠和张让等中官听说李弘马上就要远征大漠,心中顿时大定。这个时候,无论如何都要让李弘满意,不能把他逼急了。否则他一怒之下不去远征大漠了,那就更麻烦了。

    吵到最后,袁隗也只有妥协,再不妥协,赵忠要把他当堂打死了。

    京畿的形势越来越紧张。董卓的大军全部退到了风陵渡口,而李弘的大军正在北面压过来。

    前将军董卓屡次求援不成,愤而上书,恳求天子和太后速速诛杀jian阉,以避免洛阳大乱之祸。

    董卓在奏章中说,臣认为天下之所以会出现大逆不道的人,原因就在于jian阉赵忠和张让等人侮慢天常,篡夺王命,口含天宪,为所欲为。jian阉的父子兄弟霸据州郡,凭借一简文书就可以获得千金利益,京师附近数百万的肥沃良田都被他们霸占了。jian阉们的所作所为让怨气充塞了国家,社稷因此而动乱不绝。臣在西凉奉诏讨伐叛军的时候一度粮饷断绝,将士们又饥又乏,都不愿意随臣继续西进作战,他们要求臣举兵进京杀死阉宦,为民除害,向朝廷讨要军饷。常言道: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rou;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董卓公开响应车骑大将军李弘诛杀jian阉的举动,让朝廷上下目瞪口呆。

    大将军何进也好,士族大臣们也好,至今谁都没有公开说要诛杀jian阉铲除jian佞。虽然车骑大将军李弘以此为借口率兵南下威逼天子和朝廷,但在大家心里,李弘其实就是大汉国的叛逆,不过他实力强大,没人敢说而已。但现在前将军董卓突然举兵响应,大汉国两位手握兵权的将军联手威逼天子和朝廷诛杀jian阉,这事情就不一样了,这份量就更不一样了。尤其重要的是,董卓举兵响应李弘,函谷关以前就没有一兵一卒了,李弘的大军可以迅速南下渡过黄河,直扑洛阳城。

    赵忠等人愤怒不已,大骂董卓两面三刀,卑鄙无耻,恳求太后立即下旨罢免董卓。但何太后哪敢听从。董卓手上本来就有两万西凉兵,此时他公开响应李弘,说明他得到了李弘的支持。此时罢免董卓,不是没事找事,逼着李弘和董卓联手南下吗?

    朝中的士族大臣们和大将军何进对董卓的这种做法也很吃惊,一时间他们都没做出反应。董卓这种做法,算不算背叛了他们?

    董卓是武人,从他的奏章中就可以看出他嘴里说的心里想的其实都是将士们的利益。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没有背离自己的武人立场,也没有背弃自己的弟兄,他坚决地站在了李弘的一边。董卓是个不折不扣的武人,他和洛阳的三方权势没有任何关系,他不隶属于任何一方,他就是武人。

    大将军何进最先做出反应,他立即上奏太后,说京畿兵力不足,如果李弘渡河打过来,函谷关可能守不住,还是尽早征召援兵为好。如果太后不想征调援兵,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让李弘退兵,那就是立即把jian阉赶出皇宫。何太后不答应,她手诏何进说,从古至今,都是由宦官来管理皇宫内的事情,这是本朝祖制,大汉律法所定,怎么能随意废除?现在先帝刚刚去世,皇帝幼小,本宫临朝主政总不能天天与朝中大臣们相对议事吧?这成何体统?

    不久,太傅袁隗、司徒丁宫和司空刘弘也联名上奏太后,请求太后把中常侍以及中常侍以下的宦官全部免职,赶出皇宫,另行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们的职务。

    太后再次拒绝,但她这次和中官们商议之后,同意何进从各地州郡征调援兵拱卫京师。

    何进立即派出八百里快骑,紧急征调河内太守丁原、东郡太守桥瑁、侍御史王匡、侍御史张辽、都尉毋丘毅、都尉鲍信、北军别部司马张扬共七路兵马回援京师。

    河内太守丁原领五千兵率先渡过黄河赶到了孟津。驻守孟津的校尉赵融和夏牟奉骠骑将军何苗的军令,拒绝打开关门。赵融对丁原说,丁大人还是从小路到函谷关去吧。丁原大怒,以杀进洛阳铲除jian阉为名,督军猛攻。

    第二天,侍御史王匡带着五千兵赶到孟津,双方合力攻击。西园军组建时间短,训练又差,没有战斗力,城楼很快被河内都尉吕布领军攻陷。吕布杀上城楼,连斩赵融和夏牟,攻占了孟津。当天夜里,孟津关隘上火光冲天,照亮了半边天,几十里外的洛阳都能看到。

    同一天,董卓率部渡过黄河。

    小提示:按回车键返回书目,按←键返回上一页,按→键进入下一页。

    读大汉帝国风云录,请记好我们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