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太子名晃
仇池落入北魏之手,这让刘义隆极其不满。 人在愤怒的时候,总想干点什么出格的事,以泄心中的怒火,骂人、摔东西是普通人比较常用的技俩,但刘义隆贵为一国之君,他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早在仇池之战的上半场,宋军还很是顺风顺水,刘义隆自然喜不胜收,特别任命刘真道为雍州督导官,裴方明为梁、南秦二州督导官,以资鼓励。 这两人都是西部战场上的中流砥柱,且战功赫赫,此举当然是希望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国家繁荣昌盛做出更多贡献。 裴方明当即表示,保卫边疆是份内之事,就算不升职加薪,也会全身心投入,为表明心迹,坚决辞让中央的任命,不肯就职。 刘义隆的感觉比较怪异,欣慰占一定比重,但更多的居然是嫉妒和怨恨,嫉妒在官场上竟有这种赤诚之人,大出自己所料,怨恨一个臣子竟敢为了自己的名誉而公然让君主难堪。 此时刘义隆选择隐忍不发,但很快仇池失守,他内心的愤怒开始变得不可理喻,虽对北魏无计可施,但对付自己的部属总是轻车熟路的。 443年7月25日,仇池的战火刚刚平息不久,刘真道和裴方明同时遭到指控,说他们在仇池之战中,侵吞了大量金银财宝和名马,依律下狱处死。 事件发展得尤其迅猛,半点征兆都没有,不但当事人满脸问号,朝野上下更是一片哗然。 这两人可能在军事才能和名气上都比不上檀道济,但遭遇却并无二致,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有时并非愚忠,只因无处申诉,而又不想当乱臣贼子,最后终于只剩下一条死路。 这就是****社会的悲哀,正义从来都只是服务于当权者的利益。 拓跋焘也经常杀人,只是杀人理由比刘义隆的更显充分一些,而且很少砍人脑袋,多数时候都是让当事人自行了断。 皇子拓跋俊的母亲早些年因为得罪拓跋焘而遭诛杀,拓跋俊也受到牵连,变得既没今天又没明天,便选择破罐子破摔,荒yin不法,肆意妄为,终于惹怒了父亲大人。 441年3月28日,拓跋焘下令把拓跋俊从王爵降为公爵,以此作为警示。 却不想此事成了拓跋俊爆发的导火索,连同杀母之仇一起结算,暗中动员府上亲兵叛变。 拓跋焘得知之后,真是满心的恨铁不成钢,擒获拓跋俊后,忍痛让其自杀。 到了第二年底,拓跋焘让政府行政官李顺,评审文武官员的等级,用作将来封爵的标准,结果李顺收受大量贿赂,以致评审不公,遭到凉州人徐桀的实名举报,拓跋焘想起之前讨伐北凉时的种种,认为李顺欺君误国,也让他自杀。 拓跋俊和李顺是极具代表性的两个人,一个是皇子,一个是昔日的宠臣,待遇尚且如此,其他人也可想象。 当然相比刘义隆,拓跋焘并没有把这种事置于过高的位置,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开疆拓土和宗教信仰上面。 随着一统北方,拓跋焘的野心其实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但也仍有很大的余地,那就是南吞刘宋、北灭柔然。 至于宗教信仰,受到崔浩的影响,拓跋焘对佛教十分鄙夷,而对道教异常推崇。 当时道教的当家人物寇谦之,就是拓跋焘的座上宾,也是重要幕僚之一。 441年底,寇谦之向拓跋焘呈献了一项颇有建设性的意见:“陛下以真君之体,统御天下,建立净轮天宫大法,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从没有这种盛况,应该登台接受符箓,用以彰显圣明的恩德。” 没人会拒绝炫耀自己的机会,拓跋焘欣然接受。 442年正月7日,拓跋焘乘坐法驾,登上了新建的道教神坛,正式接受符箓,旗帜一律用青色。 从此时开始,北魏新皇帝登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符箓,成为一项传统仪式。 寇谦之接着又奏请兴筑静轮宫,而且宫殿要足够高,高到听不见人间的鸡犬之声,用以接近上界的天神。 宰相崔浩对这件事也很感兴趣,于是拓跋焘批准了这个项目,交由崔浩亲自监工。 可是受到当时生产力的限制,想要做到听不见鸡犬之声,难度极大,人工和钱财耗费数以万计,仍旧不能完成。 没过多久,太子拓跋晃劝说父亲:“上天与人间道路不同,卑贱与高贵,也注定有很大分别,二者不可能结合在一起,这是情理之中的事。 如今白白浪费国库资源,使人民穷困疲惫,而且还看不到完成的日子,对国家能有什么好处? 如果非要采纳寇谦之的建议,那不如借用东山的万丈高度,工程还能容易些。” 在高山上建高楼,高度肯定没得说,相比平地,更容易达成“不闻鸡犬声”。 但拓跋焘认为那样就不虔诚了,执意要平地起高楼。 当然这座静轮宫终究成了烂尾工程,对北魏来说,可谓百害而无一利。 442年一整年的时间,拓跋焘都在密切关注着静轮宫的建设,可惜一年过去了,仍旧没有什么进展,内心的热情劲便逐步消退,转而把精力重新放回开疆拓土上面。 443年9月6日,经过一个月的准备,拓跋焘再度讨伐柔然,让乐安王拓跋范、建宁王拓跋崇,率15个将领走东路,乐平王拓跋丕,率15个将领走西路,拓跋焘亲率大军走中路,中山王拓跋辰,率15个将领作为后备。
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刘絜,长期主管朝廷机要,仗着皇帝的宠信,做事专断独行,且尤其喜欢和崔浩争锋。 魏军此次北伐,崔浩表示全力支持,刘絜则竭力劝阻说:“蠕蠕习惯东迁西移,没有长性,上次讨伐就劳而无功,不如推广农耕,积蓄粮秣,等他们自己来送死。” 拓跋焘最终听从了崔浩,刘絜感觉很没面子,认为是奇耻大辱,打算想办法让本国失败,以显示自己的神机妙算。 这种逻辑固然荒唐,对国家产生的危害也更严重。 拓跋焘抵达鹿浑谷时,恰好与柔然敕连可汗郁久闾吴提遭遇,拓跋晃进言道:“盗贼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我们大军会从天而降,瞧其阵势,分明已吓破了胆,应该趁机急速进击。” 刘絜坚决劝阻,认为柔然军中尘土飞扬,人数一定很多,一旦在敌人土地上轻易交战,恐怕反被包围,不如等各军集结完毕,再行出击。 拓跋晃争辩说:“尘土之所以飞扬,是因为他们的士卒惊慌恐惧,奔跑sao动引起的,一个平静营区的上空,怎么会有尘土?” 拓跋焘不敢冒险,而且料想各路人马即将到来,想等会师之后再发动总攻。 然而拓跋焘怎么也想不到,刘絜早就假传圣旨,更改了会师日期,所以拓跋焘在鹿浑谷等了六天之久,各路人马迟迟未到。 吴提就趁着这六天的时间,率众飞速逃窜,拓跋焘进退两难之下,已然错失了围剿敌人的良机,被迫班师。 班师途中也不顺利,魏军穿过翰海沙漠时,因为耽误了行程,而且大军补给跟不上,粮食吃尽,又饿死了许多士卒。 以前虽也有空手而回的遭遇,但拓跋焘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愤怒和绝望。 刘絜的计划进行得有条不紊,在这时还不忘煽风点火,力劝拓跋焘先轻装回师,免得被柔然杀个回枪。 拓跋晃坚持柔然绝无力回击,拓跋焘也是为了稳定军心,最终没有同意提前撤退。 没几天,魏军俘虏了柔然的巡查兵,拓跋焘才确信柔然的部众果如拓跋晃所分析的那样,根本已吓得魂飞魄散。 拓跋焘大为后悔,但另一方面也喜得太子之才,自此军国大事都听取拓跋晃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