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农家郎之富甲天下在线阅读 - 第十八章 一分钱急倒英雄汉

第十八章 一分钱急倒英雄汉

    首先跟大家道个歉,每天都发的这么晚。其次小小解释下,不是司马我不想早发,每天上班时间构思,下班回来开始码字,写完基本也就近10点了,其次是每天当我点起点后台登陆作家专区的时候总是登不上,问了度娘,冲了值成了VIP,还是很难登陆上去,比如今天刷新了80多次,终于在近50分钟后登陆上来了。我会坚持每天都更的,等得晚的亲们可以早上起来看,如果喜欢,请把您的票票支持下司马我。对了,我真的姓司马,而且司马对于我有很多重意思,我的经历小诗:复姓司马,长于司马庄,读司马书,立大司马志,仕于司马。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直接称呼我司马就行了。

    ———————————————————————————

    第二天,张正一照常迎着朝阳打太极锻炼身体,不过在青山居端坐的时候,主要是修炼丹经,这个星球上的灵气匮乏到了极点,即便在伏龙山脉这种世人均认为钟灵石秀的地方,运用各种功法,张正一仍然无法也感受到灵气。按丹经所说,修炼仙法需要灵根,自己是什么灵根呢?感受不到灵气,也没有办法验证。

    直至太阳升上高空,张正一才下山吃了早饭。

    大嫂李然直埋怨张正一他不懂得照顾自己身体,老是不正常点吃饭会得胃病的。张正一向嫂子笑了笑。

    工人这几日放倒了不少松树,看起来差不多够了,让工人休息休息,先看看修理修理农庄的一些小活,去田里整理整理杂草。没有其他什么事情了,张正一决定下山看了看父亲母亲,祭祖这几天把父亲母亲忙的也够呛,昨天慌着回来,也不知道之后父亲忙到几点。回到家看父母一切都很好,吃过午饭张正一便回了仙霞山庄。

    村人在河边开始码栎木准备种香菇了,张正一考虑过些天也让工人砍一些栎树,做菌棒种植香菇。栎树在伏龙山地区属于杂木,雨水足,长得很快,农家人都砍了搬下山去,在主干上钻上孔,种上香菇菌种,然后在河边平整块地码放在起来种植香菇,这是伏龙山老百姓的主要收入之一。工人抓紧的砍上几天,过些天就足够种几架香菇了,不图赚多少钱,只图能够经常吃这种纯天然的美味,香菇rourou的质感让张正一十分喜爱,但是近些年香菇的价格有点贵了,不是经常能够吃的到了。

    今天的天一整天都非常好,天空蓝的没有一点杂质,偶尔的一坨白云也是很快的飘过。心情却并没有像天气一样好,躺在青山居的屋顶,张正一的脑子里愁得不知所措,70几万的款项像一块巨石压在自己的胸口,去那里搞到钱呢,前期已经向朋友们借过钱了,大家都已经尽了全力了,乡间贷款没有路子,抵押贷款没有东西可抵押,山场不是自己的,虽然有村里的租赁合同可以玩资本运作,玩一手空手套白狼,套银行一些抵押贷款,但是公司还没注册完成,还没法搞。

    想起来亟需筹备的款项无处筹备,张正一的心烦的喘不过气来。一分钱急死英雄汉,自己让七十万压死的话也不算是狗熊哈。

    整整一个下午,张正一一直躺在青山居发呆,直到太阳渐渐落下西边,天空一片火红。

    习惯性的想要进入如意空间,忽然张正一想起了如意空间中草屋中的人参,顿时欣喜若狂。

    灵魂一闪进入了如意空间,冲进草屋将木盒取出,如意空间果然是最好的完美的空间,人参都保存十分完好,粗粗的身子,长长地须,一层一层的芦。灵魂闪出空间,飞奔下山对着百度搜索如何坚定人参的年限,对着芦,仃,须仔细观察,甚至切开一个看了看年轮,经过坚定,张正一心头被泼了一头冰水,这些人参最少也有1500年以上,都是至宝,绝对天价,不过却没法用。

    野山参在深山里生长很慢,60~100年的山参,其根往镑也只有几十克重。1989年,抚松的山民在长白山采到一棵“参王”重305克,已在地下生长了500多年。这棵“参王”是当时国内采到的较大的山参之一,曾经一度处于第一参王的宝座,甚至作为"国宝"被国家收购保存,直到几年前在老城隍庙童涵春堂的人参节上亮相一株千年野山人参后,才被赶下第一宝座。新的参王是JL的一参农在长白山脉的地里发现的,出土时重量达300多克,干重为75.8克,最终以222万元“天价”出售创下参王新记录新纪录。

    自己手里这几只人参,干重均有300多克,出土时重量也就是说都在2000克以上,拿出去卖根本无法对人解释出处。

    在这个舆论发达,媒体发达,喜欢刨根问底刨个稀巴烂的年代,拿出去没有合理的解释就是告诉整个世界,自己有着天大的秘密,等着被拉上手术台做切片吧。

    而且最重的是这几只人参根本不是东北野山参,极其像上党参,研究了张仲景、张三丰等人的人生活动轨迹,张正一确定这就是上党参(即SX南部、HB南部、HN、HB、SD西部等地的人参)!确定是上党参之后才是张正一最头疼的事情,上党参近些年由于由于人类活动的范围扩大,过度采挖,野生参资源枯竭,连野生人参赖以生存的原始森林生态环境都遭到严重破坏,野生上党参早已绝灭。近几年,甚至连东北参也已处于濒临绝灭的边缘,这么大的上党山参根本不可能出现了,就是东北参也根本不可能出现这么大的了。

    这才真是守着宝山为钱发愁~!

    文房四宝绝对是文物,但是自己并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文物不好确定价格,万一不值钱呢。

    椅子?有年头,好象话纯实木的呢,不过不像红木,不过似乎也可行,有年代嘛,不过一把不是什么有高超技艺雕工的椅子应该不会值太多的价钱。

    嗯?眼光落在铜炉上,脑中灵光一现,铜炉?明代?

    张三丰!明代?铜炉?宣德?我靠,不会是宣德炉吧!

    张正一激动地翻开炉底一看,灵魂激动的震颤!只见炉底两条飞龙围着几个字飞舞,写着:大明宣德年制。是双龙报款大明宣德年制宣德炉!

    这里有必要说下宣德炉: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为制作精品的铜炉,宣德皇帝亲自督促,这在历史上实属少见,宣德皇帝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实在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宣德三年利用这批红铜开炉共铸造出三千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这些宣德炉都深藏禁宫之内或赐予寺院或王公功臣,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宣德炉分有大中小三种型号。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径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而径大于20厘米的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

    手里这件宣德炉明显是大号。

    炉身微黄,穿杂一点金星,颜色温润,宝气内蕴,光泽内敛,炉子的外壁看起来非常的细腻光滑,有一些文字。文字即不是书写,也不是铭刻在炉壁上,反而是嵌入其中。金光闪动,熠熠生辉,非常美观!文书:“大明宣德三年御赐武当山张三丰真人……”

    不确定张三丰的人生轨迹,又特意闪出空间研究了下张三丰传记,张三丰历经宋元明,为武当派开山祖师,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洪武年间,洪武大帝历次遣人数次觅之不得,永乐年间,听说朱允汶(明朝第二位皇帝)跟随张三丰与真武顶修炼,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真人。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有交叉,有眉目,有噱头,有可能!

    看来果然是张老祖弄进来的炉子,老祖宗您对我太好了!

    想想近些年宣德炉的拍卖价格,最新的拍卖价已逼近千万,张正一的灵魂不禁拍拍胸口。

    有钱啦有钱啦,想喝红酒喝红酒,想喝白酒喝白酒。香烟点两根,抽一根,烧一根!喝豆浆吃油条,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包子买俩儿,吃一个,扔一个!

    有钱啦有钱啦,左手拿着诺基亚,右手拿着摩托罗拉;买个小车,想违章就违章,想咋开就咋开,冲灯就冲两次,红的冲一次,绿的冲一次!

    有钱啦有钱啦,想买房就买房,想买楼房买楼房想买高级别墅买别墅,想买城里买城里,想买郊区买郊区,一次买两栋,我住一栋,养猪一栋!

    路人甲:报告主编!司马乐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