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大沽口失守(四)
大沽口失守,震动朝野,同时,也以最快的速度被传到了李天佑的耳朵里面。李天佑无语,彻底无语,这个世界,已经跟原世界完全不一样了。原世界里,罗荣光带着三千精兵死守大沽口,最终因为荣禄不肯支援,而弹尽粮绝,包括罗荣光在内的绝大部分清兵战死,谱写了一首悲壮的战歌。 而现在呢,北洋水师在此次的战役中超水平发挥,把个洋鬼子的舰队打得生不如死,虽然全军覆没,但却给大沽口炮台以及天津,创造了一个极好的作战条件。可以说,只要清政府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只要清政府的那些带兵的家伙们能够通力合作的话,很显然,大清将创造有史以来跟洋鬼子作战的最最辉煌的战绩,亚历山大的那一万登陆部队,估计没有一个人能够逃得回去,天津,北京,也不会再遭到战火的摧残。 可是,战争没有如果,北洋水师没有出问题,大沽口炮台却出问题了。从情报中可以看出,呆在大沽口炮台已经整整二十五年的老将罗荣光,竟然被琦善排挤走,罗荣光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三千精兵,竟然被身为大沽口主将的琦善抛弃,可以说,此次战役,琦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跟原世界一样,最大的责任,却是出在直隶总督荣禄身上。李天佑一直就想不明白,荣禄身为大清的重臣,在大清的众武将当中,荣禄的待遇估计是最高的,也是最受慈禧宠爱的,再加上他一向对光绪不怎么看好,也就是说,他对慈禧应该是最最忠心的啊,就算他再与琦善不和,也不可能会为了这么点儿的小事,而把整个大清的江山置于危险之中呢,可以肯定的是,这中间有问题,而问题出在那儿,李天佑不知道。 李天佑唯一知道的就是,琦善逃跑,大沽口炮台失守,慈禧震怒,当下下令把琦善全家都抓了起来,投入天牢之中。可是,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几天后,也就是一九零零年六月二号,琦善却自投罗网,赶到北京,通过李莲英求见了慈禧。会见的过程,李天佑不知道,天保的情报网,还没有厉害到可以渗入内宫的程度。可是,与琦善见了面以后,慈禧却把琦善的家人全部放出,并且再度任命琦善为军机处行走,随侍身边。 琦善丢了大沽口都没事,那么,有事的就应该是荣禄吧。可是,让人费解的是,荣禄也没事,慈禧专门给荣禄发了一封电报,对荣禄大加赞赏,同时,要求荣禄死守天津卫,争取把洋鬼子的部队挡在京城外。而且,慈禧在电报中还说了,为了让荣禄能够专心地对付洋鬼子,要求荣禄将其妻儿老小都送到京城来,由慈禧派出大量宫女太监专程侍候,以免分了荣禄的心,影响到他在战场上的决断。 李天佑能够理解慈禧的作法,对她来说,现在守住天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其它的事情,以后再说,看来,慈禧也很懂得秋后算账这套路啊。只是,慈禧还是没有逃过古代帝王的一惯做法,把荣禄的妻儿老小都带到了北京,如此一来,就不怕荣禄不死命跟洋鬼子耗到底了。只是,估计慈禧没有想到吧,荣禄是个当了几十年大官的家伙,对他来说,权势才是最重要的,关键时候,把妻儿老小都送进地狱,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就象慈禧,不也曾经把自己的儿子间接送进地狱里了吧。有时候,政治人物的想法,跟常人是不一样的,所谓的亲情,在他们的眼里,只不过如浮云一般。武则天敢亲自把自己的女儿掐死,好象并没有妨碍她成为千古第一女帝王啊。 慈禧如此一做,对荣禄,很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而且,荣禄还会振振有词,是你慈禧先不仁,把我的妻儿老小都当成了人质,他也只不过是迫于无奈,反抗而已。荣禄手下的武卫左军,是慈禧手中所掌握的最强大的一支部队,也是慈禧跟袁世凯以及洋务派众大臣之间保持平衡的唯一借仗,这支军队要是出现了问题,用不着慈禧自己下台,洋务派,以及周旋于洋务派和保守派之间的袁世凯,第一个就会跳出来跟慈禧为难的,当然,也包括一直在旁边等待着机会的李家父子。 现在,整个大清的局势已经相当混乱了,荣禄跟慈禧,跟保守派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矛盾,而这矛盾想要化解,可不是一时半伙儿的事情,妻儿老小被人家控制在手中,无论是谁,心头都会有火气的。而荣禄要面对的,除了朝廷内的压力外,还有洋鬼子的压力,亚历山大海军少将和西摩尔海军中将阵兵一万一千人于天津城外,依仗着大沽口炮台以及溏沽炮台等,与荣禄相对峙,等待着进攻天津的良机。要不是在渤海湾大海战中洋鬼子损失过于惨重,特别是物质的损失几乎是个天文数字,估计亚历山大早就直接发动进攻了。
大沽口炮台失守,整个北京暗流汹涌,而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北京的范围。跟洋鬼子签定了东南互保条约的洋务派们众大臣们,包括盘据山东的袁世凯,都已经开始进行了暗中的总动员,大量的物质被征用,大量的兵丁被征召入伍。表面上,这些洋务派大臣是以保境安民为借口,可是,谁又能保证,他们没有其它的野心呢?特别是渤海湾一战,让这些洋务派看明白了,其实,洋鬼子也只不过如此而已,一艘小小的木制的巡洋舰,就把洋鬼子的整个舰队折腾得生不如死,洋鬼子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他们也有着一定的实力,可以跟洋鬼子叫板,而日薄西山的清廷,甚至于已经不被洋务派放在眼里了。对洋务派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天津的战事,就是荣禄的表现,所有的决定,都将在天津战事结束后再做出,整个大清,已经入于风雨飘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