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宦海风流在线阅读 -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六十七章 立后之争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六十七章 立后之争

    第六十七章立后之争

    事实上。窦刚现在正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政治时期。

    一方面他和卢士琼为首的派系势成水火,两方争锋相对,互不相让,当初主要是政见不同的斗争,渐渐演化为义气之争。

    另一方面,窦刚觉得天子亲政后,似乎也处处针对自己发难,这让窦刚心中郁愤难言,自己本是一片公心,为朝廷、为天子劳心竭虑,处处周旋,却换来皇帝的不信任,试问情何以堪?

    “立后之争”,就是在这样一个敏感形式下,发生在朝堂上的大事。

    小皇帝,也即慧帝,继承大统已经十年,他有几十个嫔妃,但是因为没有成年,所以皇后之位一直空悬。慧帝正式亲政后,这件大事很快就摆上了朝会议程。

    本来。最有希望夺得皇后宝位的是为慧帝生育一子的刘贵妃,可是她没有这样的福分,去年就已病逝。

    刘贵妃以下,还有两个妃子:张淑妃、胡贤妃,地位差不多,都是皇帝的“夫人”,是这次“立后”的两大热门,不过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皆无子息。

    其中,张淑妃是窦刚建议的人选,不过和外界议论不同的是,这里面确实没有一点私心,窦刚之所以坚持要立她为后,原因就是他是一个严格按正统观念行事的人。

    张淑妃出身高贵,她来自一个非常显赫的大官僚家族。她的爷爷张贺、伯父张泗都做过念宗皇帝的宰相,她的父亲是现任刑部尚书张景元,还有她的兄弟数人都在朝中担任要职。她母亲的家族同样显贵,张淑妃的外祖父令狐清柳曾官至司空,门生故旧遍布朝堂内外,而她的舅舅令狐通则为朝廷征讨淮西的大将,手握重权。

    由此,窦刚认为张淑妃从这样的家庭出身,必然有良好的教育,可以母仪天下,做所有妇人的表率。

    再者,还有一个原因,也是窦刚坚持的关键,那就是张淑妃的地位要比胡贤妃尊贵一些。而按照正统的观念,应该是立尊不立卑。

    依照大周的后宫制度,皇帝的嫔妃被分成几个等级,最高者为皇后,下面又分为: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夫人这一级别,又细分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皆是正一品身份,不过按照顺序,地位从前到后,略差一筹。

    从这里可以看出,张淑妃确实比胡贤妃高二筹,按照排资论辈来说,既然刘贵妃不幸,那么就应该轮到张淑妃当皇后。

    窦刚认为,皇帝虽然高高在上为世间最尊贵的人,但更应该以身作则,为天下人做好的榜样。

    窦刚的想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可是朝堂上偏偏还有一位总想和他作对的宰相卢士琼。

    两人的矛盾,源于二十年前“武澄宇”jian党的覆灭,因为卢士琼曾受过武澄宇大力提携,结果他便被人认为是jian党余孽。卢士琼无法辩解,也不能辩解,他知道,如果强辩,不仅不能洗刷嫌疑,反而更会被人当成是忘恩负义的无信小人看待。

    卢士琼被人打上“jian党余孽”的标签,这引起了曾参与“倒武”行动的宰相窦刚的高度警惕,他下意识地对当时只是一位侍郎的卢士琼有了厌恶之情。因此,可以说,两人本没有什么直接冲突,但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他们不可能成为朋友,只可能成为敌人。

    念宗驾崩,窦刚和卢士琼同时被授予顾命大臣,在这样的厚恩下,他们本应秉持一心,共同辅佐幼帝成长,可是政见的不同、权利的争夺、他人的挑唆,反而让他们渐行渐远,矛盾越来越深。

    之后,丧礼之争、维州事件、征讨淮西之议、泄密案、丘度案等等,既有政见不合,更有利害之争,总之,矛盾积累到了可怕的程度,已经不能称为矛盾。而成了“仇怨”。

    窦刚的心腹—“御史中丞”王伯明终于将这份仇怨挑明,他弹劾了一位很有前途的年轻刺史郑东岩,而且弹劾的罪名多是捕风捉影、添油加醋,当时,王伯明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搞臭郑东岩的名声,让这个颇有才华的年轻官员,绝于仕途。

    王伯明对郑东岩没有什么个人矛盾,要搞他,只是因为他是卢士琼的得意门生,而且郑东岩的升迁是窦刚强烈反对过的,王伯明“投主所好“,通过打击郑东岩来得到窦刚的欣赏。

    这便成了争执爆发的由头,两派众官员在朝堂上激烈争辩,互执己见,吵到最后甚至发展成了喧嚣叫骂,相互攻击。

    最后,郑东岩还是被革职查办,自此,窦派和卢派结下了尖锐的仇恨。

    再说卢士琼,这个人,表面上文质彬彬,说话很和气。其实他是一个异常偏激的人,也许是早年背负“jian党“之名而仕途上不断被排挤的缘故,造成了他对个人恩怨过分执著的心态。

    比如,在对待两派矛盾的问题上,也许窦刚还存着一些公心和不以为然,可是卢士琼本人,在经过郑东岩的事情后,他绝对是对窦刚恨之入骨,但是这种仇恨被他巧妙地掩饰在心中,轻易不表露出来。

    不过,在朝堂争执乃至争斗上。这种恨意已经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那就是自这日开始,卢派主要官员,总是对窦刚的建议横加反对,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存心找茬。甚至有一段时间,卢派成员抱定两个凡是的原则:凡是对方支持的,他便反对。凡是对方反对的,他便支持。

    如这次皇后人选的议定,看到窦刚选择张淑妃,卢士琼立马就将胡贤妃推了出来,这里,他同样和胡妃没有做什么私下交易,至于长安城一些好事之徒编造的绯艳之情,倒确实是冤枉了卢士琼。

    不过,要想让胡贤妃和张淑妃竞争,不能光凭一句臣以为谁谁谁可以为皇后就能行。老实说,胡贤妃的优势确实比张淑妃弱得多,张淑妃出身豪门高第,而胡贤妃不过是应州一介小官吏的女儿,而论到皇帝的宠爱,有些木讷的胡贤妃也不能和精灵古怪的张淑妃比,至于窦刚所说的尊卑之分,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此时,已经改行当了卢士琼幕僚的郑东岩出了个主意:既然不能抬高胡贤妃,那就压低张淑妃。

    这个主意,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寻找张淑妃的“毛病“来打压她,让她当不了皇后,那么,胡贤妃自然而然就上位了。

    不过,寻找皇帝女人的把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臣们只负责“外事”,至于皇帝的“家事”,最熟悉的人,还得数那些服侍帝王生活起居的太监宫女们。

    对于宦官。卢士琼素来很鄙弃,一向不和这些卑贱的人物有来往,现在有用到这些家伙的时候了,他不禁有些傻眼。

    幸好,这段日子,副相李景俭整日来往卢士琼府邸,对他巴结奉承,几如后辈。卢士琼曾听说李景俭和宦官很有交情,于是将此事半遮半掩地说与他听,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李景俭果然俯首听命,当即保证一定完成老大人的嘱托。

    李景俭神通广大,很快就通过宫中“眼线”,为卢士琼收集到了张淑妃的一些“不是”之处,其中,最让卢士琼等人意动的一件是张淑妃竟然亲自动手打人,而且打得还不是别人,而是慧帝最宠爱的两位美人。

    这件事的原委,要从慧帝最亲信的太监武忠国说起。

    武忠国,原名李甘一,此人长相丑陋,粗通文墨,出生于皇帝养马人之家。他为取悦上司,唯谨唯慎,办事一丝不苟。最初在大太监龙世恩手下做仆役,言听计从,可谓任劳任怨。

    后来,龙世恩见他勤慎,将他安排到慧帝身边当差,目的是在皇帝面前安排一个“自己人”。可是没想到武忠国非常聪明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因他生性巧媚,处事机警,善于揣测皇帝的心思,大凡什么事,不用吩咐,就能承意办好,因此,很快武忠国就得到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三宫检责使,地位不在龙世恩之下。

    这样一段特殊的经历,让武忠国学到一个为上位者服务的无上准则:吩咐下来的事情,必须用心去做,只有将事情办好,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而信任如果成为习惯,那他就再也离不开你了。

    再说正题,自从刘贵妃死后,慧帝日夜思念,几乎茶饭不思,常常对着她的画像掉眼泪,一边嘴里还念叨:如果再让自己看她一眼,那就什么心愿都了了。

    几天后,武忠国看出来点东西,天子虽然没有下命令,可是事情已经明摆着,就是把“刘贵妃”找回来。

    可是人死了还怎么找?

    问出这个问题的,相信即使进了宫,也混不成人家武忠国的牛气,武忠国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寻找极似刘贵妃的人来替代皇帝心中那个难忘的影子。

    武忠国一声令下,许多部门不得不大张旗鼓地行动起来,为皇帝办事,谁敢轻慢?

    很快,上百位人选就被送入宫中,再经过武忠国的精挑细选后,最后只剩下两个美女:一位姓尚、一位姓杨。

    这两个美女年龄都在十六、七岁,又都是国色天香,亭亭玉立,婀娜多姿,除了神似刘贵妃,比刘贵妃又多了一份妖媚风流。慧帝立刻“眼前只见新人笑”了,当即赐封两人为“美人”,天天泡在美人身边,朝夕赐宠,有时竟连续半月不到其他嫔妃处。朝政呀、文武百官呀、甚至权臣秉政的烦恼都统统被扔到脑后。

    宫中暗自议论纷纷,就传到了张淑妃的耳朵里。张淑妃性子凶悍泼辣,虽然出自名门,但根本不是窦宰相想象的那般端庄贤淑,这个女人很爱吃醋,嫉妒心非常强。

    张淑妃又气又恼,立即就让宫娥、太监领路驾到尚、杨两个美人的住处。远远就听见宫门内鼓乐悠扬,笑声不断,张淑妃扶了宫女走进门,见慧帝正坐在几案之后,两只手各抱着一个美人,三个人一边嘻笑悄骂,一边看下面宫女翩翩起舞。这时有太监喊:“淑妃驾到!”

    张淑妃勉强按耐火气,走上前向慧帝施礼:“臣妾见过皇上。”

    慧帝一见是她,心里老大的不情愿,可是想到对方火爆的脾气,心里还有些惧怕,强笑着说了句:爱妃来了。

    尚、杨二位美人却是不知深浅,自以为得到皇帝的爱宠,这宫里完全可以横着走了,哪会将一个被皇帝冷落的弃妇放在眼中?于是,她们几乎商量好了一般,同时斜了一眼张淑妃,却不行大礼拜见。

    张淑妃一见又添了一层怒气,她强压怒火,说:“臣妾听说陛下在此,所以前来拜见,并无他事,只是想斗胆进言,望陛下自有分寸,不要冷落正事。”

    不愧是出自官宦世家,一番吃醋话,在外人听来反而是为国事考虑,果然有一幅母仪天下的风范。

    慧帝听了面有愧色,尚未说话,那位尚美人却与杨美人嘀咕一句:“不知是真劝陛下自有分寸,不要冷落正事,还是说不要冷落她自个儿啊。”二人说罢,还吃吃地低笑。

    张淑妃原本性子就是那种不饶人的泼辣,听了这话扬手就给尚美人一巴掌,慧帝忙向旁一拉,手掌落到尚美人的脖子上,美人当即泪下纷纷。

    张淑妃还不罢休,追上前去,还要扑打,慧帝看她简直就是一个泼妇,气得连忙让左右将她架开。

    张淑妃不能打人了,就开始骂,骂得非常恶毒但又不显下作,骂完了,气匆匆地启驾回宫,留下慧帝怒不可遏。

    这番过程,因为李景俭的眼线就在当场,所以描述得不仅很详细,而且声情并茂,卢士琼和郑东岩听了,不仅会心大笑,郑东岩还拍掌赞叹:果然是出身高门,这份凶悍倒也着实吓人。

    抓到张妃的把柄,卢士琼决定立刻反击,以扭转越来越对己方不利的情形。第二日朝会时,他便以听闻之说上奏此事,不过为了给慧帝留面子,卢士琼只简单讲了大致过程,其中当然不涉及天子,并说道:娘娘乃一国之后,如此举止,实在有失母仪风范,恐为天下人知,则陛下颜面无光。陛下应为社稷着想,切不可选此无德之妇为尊。

    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慧帝猛然听得卢士琼说及此事,心中又气又羞,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原来这桩丑闻竟然已传到大臣的耳中。慧帝羞愧的同时,也愈加把张淑妃恨得咬牙切齿,现在就算是有人劝他把张妃打到地狱里,他都没得说,何况是剥夺她的立后资格?

    当下,慧帝便要应和卢士琼的提议。就在这时,一个卢士琼素来看不起的小人物,低声提醒了慧帝一句,致使卢士琼的计划瞬间破产。

    这个人,就是上文提到的宦官武忠国。他被慧帝擢拔后,很快就尝到了权力的好处,他深深地明白,自己的一切来自于天子,只要能取悦皇帝,那么更多的权势,将会接着而来。

    当时,有一位刘贵妃非常得慧帝宠爱,武忠国敏锐地发现,取悦皇帝的女人,有时候收到的效果,比取悦皇帝本人更来得大。

    因此,武忠国对后宫有头脸的妃嫔更是低眉顺眼、曲意奉承,其中,尤以刘贵妃、张淑妃为重。而当时的胡贤妃,入宫不过几个月,身份不过是一个微贱的“彩女”,武忠国根本不看好这个土里土气的小女人,甚至,为了讨好刘贵妃,有一次他还故意当众羞辱胡,只因为皇帝竟然误打误撞地宠幸了她一次。

    有此缘故,武忠国自觉和胡贤妃结下了梁子,平日总是想方设法在慧帝面前编排些对方的坏话,惟恐对方得宠后报复自己。

    先前,卢士琼呈述张淑妃的“不检点之事”,武忠国马上察觉到了不对劲,及至卢士琼说张妃不适合当皇后,武忠国听说此意,吓得差点从台阶上掉下去,张淑妃如果当不了皇后,那么胡贤妃不就是皇后了?

    此事绝对不行!绝对不行!

    事关身家性命,武忠国哪敢怠慢,急忙小声提醒道:圣上,勿忘扬大人的良苦用心。

    听武忠国说到杨如月,慧帝将要出口的话,急忙止在嘴边。

    好险,险些忘记杨卿的叮咛。

    慧帝装作揉了揉眼睛,将对张淑妃的怒气悻悻然地咽下肚去。

    这个时候,宰相窦刚已经反应过来,上奏道:卢相之言,皆为传闻,实不可信,如果陛下依凭一二谣言就降罪尊妃,将令天下人骇笑。

    窦刚说完,又有几名重臣接连发言,意思都是认为谣言不可信,陛下要慎重。

    卢士琼冷眼旁观,只见天子虽有意动之色,但最终却似乎又有什么顾虑,无法出口,他心中暗叹,看来此事不可为了。

    果然,慧帝听了几个大臣的上奏后,才面无表情地缓缓道:此事朕会详实调查,散朝后,诸卿勿妄言。

    卢士琼一听,就知道慧帝不想追究这事了,看到窦派某些人已经露出舒心的微笑,失望之余,他心中暗暗道:走着瞧。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