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南宋之工业革命在线阅读 - 2.39 史上最强弩车?

2.39 史上最强弩车?

    转眼间又是新的一年。

    李不伟一行人在徽州等了十多天之后便回到了临安。在徽州期间,李不伟难免又是忙于各方的应酬,程九霄与郑永江多次宴请,然后是徽州其它地方名士乡绅也相邀不断,李不伟回到‘家乡’,难免也要拜访一下老乡,因此这十多天来也过得快活。倒是周进,当周依依等人问起河口滩的旧居之时,总是支支唔唔地说不清楚,显然已是长时间没有回去看了,而此次周进仍然不愿意来到临安,又好象不是念着旧地了。李不伟等人忙着回到临安,也没太多考虑此事。周进对李不伟也是极为放心,周伍与周依依跟随李不伟去临安近一年时间,周进从未过详细过问,这让李不伟多少有些想不明白。

    回到临安之后,难免又是一番忙碌。李不伟此时早已懂了一些官场之道,刚返回临安的第二天,便约了杨千行,将朝中众位要员一一拜访,其中自然也包括史弥远了。其实去年的时候,李不伟曾多次去过史弥远府上,而今年再次前去之时,史弥远对李不伟的态度又是大不一样,神色间竟然颇为客气。李不伟倒没将此当回事,毕竟自己去年忙了一年,如今换得些尊重也是应该的。杨千行见状,也不好说些什么,心想过些日子你就明白了。

    其实,李不伟有一件事极不明白:杨千行去年关于摆钟主意,到底是不是史弥远的意思?如果是的话,为什么这次史弥远比自己还要急着促成摆钟厂一事?李不伟隐隐觉得此事并不简单,但他实在懒得再去想太多,再说他本来就对这官场争斗之事毫无兴趣,甚至可以说,他根本就有意回避此事,心想我来到临安一不为加官进爵,二不为封妻荫子,只要能与依依快快乐乐地在一起,又能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便已是满足了,至于宫庭的勾心斗角又或是官场的尔虞我诈,这可不是我的特长。因此,李不伟被这件事烦扰了仅仅一天,便又将其抛在脑后,一心扑在实验室诸事上了。

    皇家实验室的议事厅中,李不伟正坐在桌前。桌上铺了几张图纸,范东来在一旁边盯着这几张图纸发呆,又时而不住地点头,显然对这图上所画的极为满意。李不伟坐在范东来旁边,偶尔端起茶喝上一口,又不时与范东来低声交谈几句,神色间颇为轻松,他在等几个人。

    过了一会,远远传来史冀的声音。李不伟脸上露出了笑容,心想这史将军今天会不会又急着问起新式火炮的事呢?正如此想着,史冀等人已走进了实验室,李伟转头看去,只见同行的还有另外其它三人。

    第一个人是杨万景。火炮厂的扩建工程已全部完成,整个工厂比以前大了许多倍。虽然火炮厂目前已暂停了火炮的铸造,但杨万景也闲不下来,每日与铁厂的胡永谦进行各种铁质的强度测试,又或是与铜厂的众人一起测试铜铁分层合铸。

    第二个人与史冀一样的武将打扮,此人正是赵范。李不伟自然记得这位赵范,当初他与史冀比试时就是赵范做的裁判,后来史冀负责火炮营时也曾邀请赵范一同加入,但赵范因有其它要事,故而未能与史冀一同共事。

    最后一人李不伟却从未见到过,此人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黄衫男子,与郑永江一样,一看就是个精明的手艺人。

    几人围着桌子坐了之后,李不伟将其中的一张设计图纸平摊在桌上,众人凑上前来看了一会儿,果然又是一门火炮的设计图。这门火炮与第一次铸造的大型火炮完全不一样,不仅炮口向斜上方指着,面且炮身也要短上许多,又没有炮架或是车轮,显然不是重型的火炮了。火炮身管的前端由两根铁棒做成的一个架子支撑着,炮的后端固定了一个浑实的底座,但又没有后驻锄等装置,整个结构看起来极为紧凑。

    李不伟这次所设计的正是迫击炮。对第一批火炮的数据经过详细分析之后,李不伟已经知道,如果设计合理的话,目前这种粒状火yao完全可以将榴弹以水平方向射出几百米远,如果弹道是弯曲的,则射程将会达到几千米。李不伟与实验室几人对此进行了极为详细的探讨,最后均认为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制造迫击炮是最佳的选择。首先是因为迫击炮不需要反后坐装置,主要的后坐力将通过座板传至地面。其次是迫击炮是炮口装填弹头的精典武器,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仍然采用这种原理的迫击炮。第三是因为迫击炮为滑膛炮,制作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另外,迫击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其用以射击的仰角被限制在45度以上,虽然这意味着迫击炮不能作为直瞄射击武器,但正好用于远程杀伤。

    迫击炮的机动性显然也要优于其他类型的火炮。迫击炮的主要的三种部件组成,第一是座板或其他刚性炮座,用于吸收炮弹发射时产生的反冲力;第二是身管,用于装填炮弹与发射瞄准;第三是炮管的支架,用于将炮管以一定的仰角固定起来。正因为如此,迫击炮的分解、组装、发射与保养都极为容易,而且大多数的迫击炮都可用人力搬运,如果战事需要的话,甚至还可由人力作长途搬运。迫击炮的便于运输性极为重要,在宋朝没有机动部队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迫击炮可能是易于部署的唯一间瞄射武器。正是基于这些特点,迫击炮极适于支援骑兵或步兵作战。当然,有一点是必须要注意的,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射击效果,弹药的补给一定要充足,这也要求后方的供应不能被切断,而且运输能力要跟得上。

    李不伟与实验室众学者对这个设计经过了全面的检查之后,又专门设计了榴弹。这种榴弹采用铸铁制造,爆炸弹头部分的弹壳要薄上许多,其表面专门铸造了许多浅沟,弹头中的火yao一旦爆炸之后,弹壳将沿着这些沟槽被炸裂开来,可以作为弹片起到杀伤作用。另外,弹体内也有专门的弹丸,这些弹丸在弹头爆炸之后也会跟着飞溅出去,从而加大杀伤面积。至于弹头中的******,则是直接装在榴弹底部,如此一来,炮兵只需将炮弹的药捻点燃之后,再将炮弹倒着放入炮管之内,炮弹由于重力作用而滑至底部,等到******引燃之后,会将整个炮弹从炮筒中发射出去,同时将弹头的延时引爆药捻也点燃,等到落地之时便会引爆弹头。虽然此时弹头的引爆率只有不到七成,但李不伟已觉得这成绩相当不错了,因此制造迫击炮也是时候了。

    史冀看了图纸上画的这种迫击炮,只见炮口朝着斜上方指着,一时有些纳闷,但他马上又想得清楚,心想这种火炮其实与投石机原理差不多,只不过石头被换为爆炸式弹头,又以火yao发射出去而已。史冀既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禁喜出望外,连声道:“好!好!这种火炮对付远距离骑兵最为适用。”他低头想了想,又问道:“不知这种火炮能打多远?”李不伟笑道:“这就需要造出来试一试了,不过初步估计应该能射出三四里吧。”史冀听了大喜,道:“李兄弟果然设计得好武器,如此一来,敌军骑兵尚未开始冲锋,我军便能予其一定数量的伤亡了。”李不伟点头笑道:“史将军说的是,正因为如此,这种火炮才最为适用,而且这次实验室共设计了三种迫击炮,最轻的只有几十斤,虽然射程要小上许多,但毕竟也比弓箭的攻击距离要远上一些,况且这种炮弹一旦射了出去,又能同时攻击多个目标。”

    史冀听得连连点头,又转向杨万景道:“既然实验室已将火炮设计了出来,杨大人这几日要辛苦一些了。”李不伟接口道:“其实这次的设计仍不全面,例如炮弹上面没有加上密封环,因此会影响射程。等到火炮厂配备了相应的加工设备之后,炮弹还要继续改进。目前既然没有加工条件,炮弹还是先由实验室代做一批吧。至于铸造所用的材料,先以图上所写的各种材料分别制上几门,然后选出最合理的方案。”杨万景忙点头称是。几人又是一番议论,便将新式火炮的制造事宜确定了下来。

    赵范刚才一直没有说话,此时听到史冀的事已有着落,便走上前来道:“李大人,去年我与史将军曾见过实验室制作的蒸汽机,不知这种机器能将多重的东西吊起来?”李不伟听得一怔,一时不明白赵范何以忽然问起蒸汽机的事来,心中微觉奇怪,转头向范东来看去。范东来低头想了片刻,道:“如果经由一些齿轮或是滑轮,又或者采用蜗轮蜗杆机构,应该能吊得起几千斤的重物吧。”赵范听得大吃一惊,忽而又露出喜色,满脸笑容地道:“如此甚好!在下曾与史将军商议过关于远距离攻击武器一事,火炮虽然威力极大,但只能用于远距离攻击,况且上一批火炮的炮弹填装起来又是极为不便。如今虽然设计出了新式的迫击炮,但其近距离瞄准性又差了好多,倘若敌军一旦冲入炮兵阵中,我军只能靠骑兵或步兵进行抵挡,如此一来便使得火炮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如此看来,若是能制作出近距离的强力攻击武器,便能将敌军的冲锋完全压制。按大人刚才所说,蒸汽机既然能够产生如此大的拉力,不知能否考虑将其装备于弩车?”

    李不伟听得弩车二字,不由得想起了秦国。当时秦军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其战斗力固然是其余六国无法相比的,但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军的远距离攻击武器在当时无人能敌,相传当年蒙恬北逐匈奴三百里,靠的就是秦弩。因此可以说,当年秦横扫六国与北驱匈奴之时,秦弩确实也是立了大功的。李不伟对宋朝兵器自然也早已倒背如流。在宋神宗时便有了踏张弩,也叫神臂弓,据资料记载,这种弓身长三尺三寸,弦长二尺五寸,射程可以达到三百四十多步,威力极其强大,弩箭可射入榆木半杆,号称威力强于汉代大黄弩,其他任何器械都及不上踏张弩的威力。正因为如此,这种弩成了宋军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同时,宋朝军中的装备中,床弩也极为盛行,宋朝军队装备有双弓床弩、大合蝉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等等多种远距离攻击武器。因此可以说,弩是一种极为致命的武器,而且一般的士兵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就可以cao作,即使是新兵也能够很快地成为用弩高手。同时,弩的命中率奇高,稍加训练的普通弩兵,便足以杀死一个花了一辈子时间来接受训练的装甲骑兵。

    这些关于弩的知识,李不伟自然也知道得不少,但他此时听到赵范突然说及弩与弩车,一时有些意外,因为在他想来,目前最重要的是制造出火枪,因为在历史上冷兵器就是逐渐被火枪所取代的。所以这些天来,李不伟一心只想着造出新的火器,压根就没想到对已有的兵器进行改造。

    赵范看到李不伟皱眉沉思不语,知道他仍然心疑虑,便又道:“李大人,我这次带来了一位造弩专家,就是这位吴易先生了,大人不妨听听他的想法。”说着,赵范一指身边那位黄衫男子。

    李不伟先前正自纳闷史冀为何带了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人,如今听赵范一说才知道竟然也是军器厂之人,又听赵范说这吴易精于造弩,当下问道:“关于弩与弩床,本官也略知一二,不知吴先生另有何高见?”

    吴易倒也不拘谨,当即说道:“回大人,秦、汉以弩兵横行天下,皆在于其它国家尚无足够数量的远距离武器与之匹敌,即使偶有些弓箭,也比不过弩的威力,又加之当时士兵铠甲过于单薄,自然也无法防御这种杀伤力奇大的武器,因此秦军或汉军在当时所向无敌也不足为怪了。如今我大宋军中的远程武器也以驽为首选,虽然军中有了大人所设计的火炮,而且火炮的威力也比弩要大上几十倍,但毕竟炮弹的制作并非易事,而且火炮发射费时,不间断地开炮又容易使炮管发热,自然也无法长时间地连续射击。”李不伟听到此处,不由得插话道:“吴先生方才说到火炮无法连续射击,难道弩车可以么?”

    李不伟对于弩的了解,多为秦弩、汉代大黄弩、诸葛连弩、神臂弩,以及连弩车,再加上欧洲的十字枪弩或是滑轮弩。尽管弩有如此多的种类,但是以李不伟对弩的认知,无论哪种弩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连续射击。连弩车与诸葛连弩虽然在名称中带有‘连弩’二字,但也不是连续发射,而是每弩一次发射七矢或是多矢,中间的为主矢,尺寸略大,两边各有三矢略小,据史书记载这种弩车可以射到七百步,小弩可以将身着重甲的士兵穿体而过,大弩能够将城墙射破,但李不伟估计这城墙也是多是古代的土墙了,如果换作砖石头结构的城墙,恐怕并非那么容易被弩矢击破。

    吴易听得李不伟如此说来,已知道他有所误解,忙道:“大人所言极是,弩或弩车自然不能实现连续射击。但如今有了大人所制造的蒸汽机,要实现弩的连发却是极有可能的。”说着,吴易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几张图,铺在桌上慢慢讲了起来。李不伟心中颇为好奇,便仔细地听了下去,谁知这吴易仅仅讲了几句,李不伟已是听得心惊rou跳。

    吴易设计的是一种车弩,这种弩车总共装有六个弩机,分为上下六层布置。每个弩机都装配有一个类似于铁链条的拉弦装置,这个链条上共有两个拉弦器,拉弦器将弩弦拉到一定程度后,便会触发一个机构使弩弦自动松脱,在弩弦复位的同时,弩箭也射了出去,然后链条另一端的拉弦装置又开始工作,将刚刚复位的弩弦又拉了起来。这样一来,链条每卷动一圈,便可以实现两次拉弦,六个弩机使用六套拉弦装置,如此循环往复,便实现了整个弩车的连续射击。吴易所画的图不仅说明了拉动弩机的时机,更是给出了一些机构的详细设计,例如拉弦器如何自动松开,弩箭如何实现自动装填等等。

    李不伟已看得惊呆了,他一心想着造出火器,却没有想到用已有的技术对旧式武器进行改造,如今方法看起来极为简单,自己又为何想不到呢?吴易在一旁小心地问道:“李大人,您看这种方案是否可行?”

    李不伟低头不语,脑子里却在迅速盘算着:实验室虽然已经有了多台单缸蒸汽机,但运行起来震动太大,即使与车床连接也需要转接件才不会影响到工件的加工,而且其基座还要与车床分开放置,显然单缸蒸汽机不适用于弩车了。不过目前正在设计的四缸蒸汽机,估计其运行起来引起的震动要小上许多,如果将其体积再减小一些,自然可以安装到弩车之上,但又不知道蒸汽机体积小了之后会不会功率不足?

    想到此处,李不伟忙将范东来拉到一边,悄声问道:“范大人,实验室近期设计的小型蒸汽机,不知道能否用于吴先生所说的弩车?”范东来想了想,道:“大人,目前设计的四缸蒸汽机,其缸径约七厘米左右,如此算下来其体积比单缸蒸汽机还要大上一些。不过我们近日又准备再试制一种更小的蒸汽机,缸径只有三厘米多左右,由于是四个缸体,因此转速将比单缸蒸汽机高出许多,如果在传动机构中加上减速装置,应该可以轻松输出几百公斤的拉力。这种巨弩估计也就四五百斤,再说六架弩机也不是同时被拉伸到最大限度,因此要同时拉动两到三架弩机应该不是问题。不过,以实验室目前的情况来看,尚不具备链条的批量生产能力,恐怕要等到冲床制造出来之后才行。但是如果能采用蜗杆的方式,也是一种解决办法,只是如此一来,又要解决拉弦器的回位问题。”

    李不伟听他如此一说,已是放心了一大半,又想:六架弩机能够在任意时间拉动两到三架,每拉一次用时五秒多,如此来来便能实现一分钟射出六十多支弩箭。至于弩箭的制作,正好让实验室中的实习车工用来练手,而弩车的蜗杆对于精度应该没太高的要求,也能为车工提供极佳的练习机会。再说了,这吴易所设计的只是木质弩臂,训弩也要花费不少时间,倘若将来有了钢板的生产能力,便可以制造出钢弩。这样的话,弩车的制造就可以采用机械加工。想到此处,李不伟已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忍不住用力拍着吴易的肩膀道:“吴先生所说的方案自然可以实现!能想出这种方案简直是天才!”李不伟手劲甚大,又比吴易高出半个头,吴易被李不伟拍得肩膀巨痛,却又不敢躲闪,在那里苦着个脸任由李大人发泄。

    赵范听得李不伟对这种方案大加赞赏,忍不住问道:“李大人,这种弩车如果能够制作出来,不知其威力如何?”李不伟这才停手,又转身向赵范笑道:“赵大人,我且问你一句,如果弩机与弩箭的制造效率比以往高出五倍,弩机的力量也比以往大增,以前的弩车每射击两次,新弩车便可以射击六十次,你觉得这威力如何?”

    赵范听得大吃一惊,要知道弩的命中率要比弓箭高出许多,而且威力又奇大无比,自然是军中装备的首选。但弩车的缺陷也是因为射击频率太低,弩车的制作又极为费事,因此军中装备的弩车也极有限。如今听李不伟如此说来,似乎已将弩车的缺陷一一克服,那弩车岂不是所向无敌了?史冀也被李不伟所说的吓住了,一时众人都不再说话,过了许久,才又齐声欢呼起来。

    李不伟此时也无比兴奋,心想如果真的能制造出这种连弩车,那简直与后世的机关枪差不多了,而且还不存在枪口发热的情况。以目前的技术来看,弩箭也比子弹容易制造,射出的弩箭还可以再次回收使用。如此一来,火枪的试制可以暂缓了?又或是这种弩车要成为大宋军中的主要兵器?但是话说回来,小型蒸汽机可以研制出来么?制造弩车的成本是否会太高呢?为了随时发射,弩车上的蒸汽机难道始终要处于预热状态?

    李不伟并没有因此而头脑发热,心中仍在飞快地盘算着各种制约因素,又想了一会终于理出了思路,道:“既然如此,吴先生便暂时留在实验吧。就请吴先生将这种弩车的设计讲于机械设计室众人,再对拉弦与上矢装置进行优化设计,如果可行的话,马上便可以开始试制。”

    从今日起,机械设计室从又多了两项任务:一是拉弦传动机构的改进,二是相配套蒸汽机的试制。

    李不伟心目中的‘史上最强弩车’终于开始设计了。

    (注:原以为这种弩车是我最先想出来的,没想到另有一本书中也提到了蒸汽机发动弩车。但不知道那本书中是否描述了其结构与原理。哪位看过告诉一下。关于弩车的机构,精度要求并不高,而且也不太复杂,应该能批量制作---如果蒸汽机能跟得上供应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