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章 浦东练兵
南洋橡皮风潮的最后一波,却反而促成了中国最大面粉厂的建立。 …………………………………………………………………………………… 12月31日上午,公历1910年的最后一天,护卫队训练场。 射击比赛从上午8点钟就开始了。 这个500米*500米的训练场的中央临时砌起了一堵2.5米高的砖墙,背靠砖墙竖立着20块固定靶,可以供两个哨的队员同时射击;在靶子的前面又砌着一堵一米高的护墙,报靶员就蹲在护墙内。 除了固定靶,还按陈翀的要求设置了两个移动靶——把靶子吊在一根铁丝上,用线牵引移动。 两个项目都设初赛和复赛。 参加固定靶射击初赛的队员有540多人,每人3发子弹,100米射击距离,经过28轮射击,历时1个多小时,初赛全部完成;然后从这540多人中选拔出了成绩最好的100个人参加复赛。 复赛紧接着初赛开始,中间只间隔了20分钟重新立靶。 复赛每人5发子弹,然后取前30名予以授奖。复赛虽然只有10轮,也花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完成。 固定靶比赛结束的时候已经到了10点钟。 10点半开始移动靶比赛。参加移动靶初赛的队员就是参加固定靶复赛的100个队员,每人也是3发子弹,必须在靶子从训练场一边移动到另一边的过程中全部发射完,然后计算总成绩选出50个人参加复赛。 移动靶初赛从上午10点半一直进行到下午两点半,除去中间吃午饭的一个小时,总共用了2个半小时;而后的复赛也花了有两个小时,才决出成绩最优的20个人——本来按陈翀的意思也是要选30个优胜者的,但是那10个人的成绩并不理想,所以最后临时决定只选20个优胜者。 下午4点半比赛全部结束之后,举行了隆重的授奖仪式,除了不菲的现金奖励,还有印着“优秀射手”和“神射手”的武装带。 陈翀作为护卫队的东家作了简单的致辞,除了讲述射击对于军人的重要性,最让护卫队员们激动和兴奋的就是射击队的成立了。陈翀从固定靶比赛和移动靶比赛的优胜者中,择取了20个综合成绩最好的队员进入射击队,这些人从此之后就专门练习射击以及相关的训练,而不用再参加每日的巡逻;除此之外,他们还将享有更好的伙食和住宿条件。 为了激励这些射击队员继续努力练习射击、提高准度,也为了激励其他队员对于射击的重视,陈翀还宣布射击队实行挑战制,其他队员每个月都可以有一次机会向射击队员挑战,只要射击成绩超过射击队里某个队员的成绩就可以替代之。 射击比赛办得很成功,整个护卫队的训练热情都被调动了起来,而为了让护卫队员不至于只重射击荒废其他训练,陈翀又趁热打铁让陈仪、徐卓举办一个全能比赛,从优胜者中选择30个人进入侦察队。 除了调动了护卫队员的训练热情,这次比赛也让陈翀认识了几个护卫队中的“天才”射手,比如一个名叫罗林生的猎人出身的队员。在他打固定靶初赛的时候,陈翀就开始注意到他了,因为他的射击姿势和其他人都不同——由于护卫队平时要求的射击姿势是站姿或者蹲姿,所以大部分队员射击的时候都是这两个姿势,而他则始终是卧姿,即使是后来的移动靶也是这样的姿势。除了他的不一样的姿势,他的成绩也很让陈翀侧目:固定靶平均每颗子弹9环,移动靶也从不脱靶,平均每弹7.5环的成绩领先于所有队员。 射击队成立后,陈翀亲自担任总教官,他决心用在德国学习的狙击战术和后世电影里看到的狙击战法来培养这支射击队,使之成为护卫队里的一把“尖刀”。 为此,他花了两天的时间专门写了一本狙击教材,从德国和日本购进了一批带卡尔蔡司4倍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和望远镜。 在这本教材中陈翀确定了狙击训练的几个科目和原则:隐蔽性训练、一击必杀训练、对抗性训练等。 陈翀花了10天的时间对射击队员进行各种狙击科目的训练,将“狙击”这种现代军事战术灌输进他们的头脑。 然后,陈翀把射击队的20个队员分成10组,每2个人为一组,再把这10组人放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对抗性训练。为了这些射击队员的狙击对抗,陈翀还特意购买了一批空包弹。 这10多天里,陈翀每天的食宿都是和这些射击队员在一起,不但熟悉了每一个队员的名字,也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为了把这支自己精心挑选训练的射击队彻底掌握在手里,陈翀仿照解放军的“诉苦运动”、“三查三整”的整军思想工作方法,在射击队里开展了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为对象的“诉苦运动”和以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两整”运动,提高射击队员的思想觉悟和革命热情,仅仅只用了十来天时间就使20个射击队员全部自愿加入了共和党。 陈翀在浦东练兵的时候,上海道刘燕翼正在替他出仕一事而奔走。说实话,在清末最后几年的时候,从日、德军校毕业的学生在国内是非常吃香的:按照清廷的练兵计划,全国要练新军36镇,而制约当时新军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懂得现代军事技术的人才稀缺;所以当时很多从日、德军校毕业的学生一回国就受到重用,往往一两年时间就成为了各省新军的领导者或者中央陆军部门的高官,比如陈其美的弟弟陈其采一回国就担任了驻沪新军统带(团长),五年后就成了军咨府第三厅厅长,掌理全国新军及调度事宜,兼任保定陆军速成学校监督;又如蒋作宾,1908年回国,1911年就成了陆军部军衡司司长。 陈翀回国的时候声势很大,满清朝廷也早就知道他的大名,自然也是希望这样的青年俊才能够为朝廷所用的;但是由于“莫须有”的革命党嫌疑,再加上陈翀自己也不怎么积极,就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
这次刘燕翼向朝廷和陆军部上折请示之后,朝廷里也有不小的争议,最后在陈其采等人的争取下,终于给了陈翀一个“候补道”的官衔,补任淞防营统带。 虽然官微兵少,也算有了个正式的出身了。陈翀本身对此并不如何在乎,但是这也算是刘燕翼的一片苦心,所以陈翀很慷慨的给上海道报效了一万两银子。 按照规定,陈翀正式上任的日子是宣统三年正月十六,也就是公历1911年2月14日(正是西方的情人节),在这之前他还是自由之身。 在上任之前的这段时间里,陈翀除了训练射击队和稍后成立的侦察队,就是处理了几件钱庄收购和工业贷款的案子。 本来不愿意接受长江银行收购和控股的十三家钱庄票号中,以李经楚的义善源票号为龙头,通过李经楚在交通银行挪借的银子还可以勉强度日;再加上陈翀出面救市,虽然实际接受的钱庄不多,但是好歹将市面上的恐慌情绪压下去了,连带着这些官商票号的日子也好过了些。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新任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与李经楚不和,责令他交回以往借款共280多万两白银,义善源无力还款,已经破产在即了! 所谓“树倒猢狲散”,原来都在看它风色的各家钱庄票号也都人心惶惶,纷纷开始自谋出路。 于是有几家官方关系不铁的钱庄票号最终还是找到了长江银行头上。陈翀这次并没有把这些钱庄票号全部并入长江银行,而是把它们并组成为了一家新银行——上海工商银行,因为这几家钱庄的主要投资方向在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所以陈翀打算将其发展成为一家专门给纺织业提供融资渠道的专业银行。 随后,因为荣宗敬在橡皮风潮中也受了不少损失,使茂新面粉厂和申新纺织厂的经营陷入了困境,不得不找长江银行借款周转。 陈翀不但全额支付了荣宗敬要求的贷款,而且鼓励他把茂新面粉厂和振新纺织厂扩大规模,建成中国最大的食品公司和纺织公司。 为了表示对荣氏的全力支持,陈翀不但为荣氏提供了大额低息贷款,还给荣氏牵线搭桥,将上海工商银行和长江银行旗下参股的各家纺织厂、面粉厂与茂新、振新合并重组,并且为两家公司派去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高级管理人才协助荣氏兄弟经营企业、利用长江系的渠道为两家公司购买最先进的机器设备。 这项并购、扩建计划,历时一年多才完成,到1912年5月的时候,茂新面粉厂、申新纺织厂(振兴厂扩大后改名)分别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食品和纺织企业,其产品在江浙的市场份额也分别达到90%、60%。 …………………分…………割…………线……………… 这是昨天的一章。本来以为可以在晚上发出来,没想到到半夜才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