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定秦曲在线阅读 - 第一一二章

第一一二章

    第一一二章

    楼观派在安史之乱之后陷入低谷期,而因为唐朝后期的皇帝多注重佛教的情况下,道教也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dt

    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道教在一些信奉道教的君王的扶持下,也因为民心希望依托宗教寻求安宁,一些信奉道教的地区的道教发展有一定的起色。

    ……

    杜光庭,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人。唐懿宗时,考进士未,后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时,如为供奉麟德殿章应制。

    其随僖宗入蜀,后来追随前蜀王建,官至户部侍郎。赐号传真天师。晚年辞官隐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等。

    杜光庭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高道,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唐懿宗朝应九经举,赋万言不,乃弃儒入道,师事天台道士应夷节,为司马承祯五传弟子。尝谓汉天师、陆修静撰集的道门科教,因岁久废坠,乃考定真伪,条列始末,为天下道流遵行。郑畋荐其于朝,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充麟德殿章应制,为道门领袖。时人盛赞其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第一”。

    和元年,杜光庭随僖宗避难成都,遂留于蜀。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赏识,命为太子元赝之师。王建曰:“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

    光庭荐儒者许寂、徐简夫以侍东宫,颇与议政事,相得甚欢。永平三年,为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通正元年迁户部侍郎。乾德五年,后主王衍受道箓于苑,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

    不久,杜光庭隐于青城山白云溪。尝建飧和阁,奉行清紫虚吞日月气法。③他与诗僧贯休友善,每相戏谑。一日,二人并骑于道,而贯休马忽坠粪,光庭连呼:“大师大师,数珠落地!”贯休应曰:“非数珠,盖大还丹耳。”

    杜光庭学识渊博,攻读有方。尝谓蜀相徐光溥曰:“余初学于库,书笈皆备,一月之内,分日而习,一日诵经书,二日览子史,三日学为,四日记故事,五日燕闲养志,一月率五日始,不五七年经籍备熟。”

    以五日为一周期,每日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而以第五日为游憩时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有张有弛,劳逸适度,遂得精进。他精通儒、道典籍,又对道教作过不少实地调查,生平著述极丰。收入的有二十七种,收有三百二篇。

    其可以说是杜光庭对道教研究发展的一本著作:

    穆王于昆仑王、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山、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致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余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造宫观一百余所,度道士一千七百余人。

    汉帝、窦太后并好黄老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敕天下如不通黄老经者,不得注官。又亲访河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计度道士一千余人。

    孝武帝奉道弥笃,感王母降于宫,遗帝白银像五躯,曰是太老君之真形也。帝别营三殿而供养之,后移像于柏梁台,后又移于甘泉宫内。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设座,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及度道士约五千余人,并造观三百余所。

    其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观、华山集仙观、终南望灵观,王屋通天观,并不得令庶姓居之,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帝巡幸而闻山呼,遂舍行宫而为观焉。

    至孝宣帝时,有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于石室内获天书四十余卷,并玉箱玉杖,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纯立遗使进,帝视之大惊,不觉流涕,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郎将,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斜姓名,于今见有存者。帝乃遣使检校茂陵,即又安完如故。帝乃为武帝造观二所,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以奉先帝也。复度道士二十人,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天下大定。

    东封礼毕,乃为本朝十一帝追荐。及南舂陵名山大川、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魏明帝为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度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同御史装饰。

    吴主孙权于天台山造桐柏观,命葛玄居之。于富春造崇福观,以奉亲也。建业造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都造观三十九所,度道士八百人。

    晋武帝于洛阳造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著白衣,垂素发,戴金冠,现于襄武县,告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

    及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帝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获石鼓一枚,遣使进。帝问司空张华,此物何用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

    至惠帝时,于宫忽夜鸣不已。帝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击之集众,自兹始也。

    后魏道武帝于云太原及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余人。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帝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仍令四方内外书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帝嗣位,并皆受箓。

    后周武帝于长安造通玄馆,以延羽客。

    隋高祖皇帝迁都于龙首原,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名曰玄坛,度道士二千人。

    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度道士一千一百人。

    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于隋末大业十三年感霍山神,称“奉太老君命告唐公,汝当来必得天下。”到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著素衣,戴金冠,乘朱骢白马,令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可于长安城东致-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神稷延长,天下大定。”善行辞,“见天子何以为据”太曰:“但去,有献石龟者,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若孝义。孝义遂将善行见秦王,具言神人现事,群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太又现,一如善行所言,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昂曰:“是秦王使者。”太曰:“我不饮不食,何用祭乎所有委曲,令人具知。”昂还,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乃令昂将善行入京奏。至京立未定,果有印州治张达献石龟,有曰:“天下安,子孙兴。千万岁,千万叶。”遂入面奏。高祖大悦,诏授善行为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乃令通事舍人柳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为“神山县”,羊角山为“龙角山”。太又现,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对曰:“大喜。”又曰:“疑惑何事”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太曰:“我是无神仙,姓李氏,号老君,即我也。我即帝之祖也。

    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我已令周公旦领神兵助国家打刘黑闼,得四月节,即破矣。”孝义又令善行入奏,高祖乃敕善行驰驿往洛阳军所,宣敕示谕。至时果平黑闼,四海大定,枯桧亦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今观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

    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授朝散大夫,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征也。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羽衣人赐紫衣,自兹始也。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于邙山建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帝令设醮,太又现,百官进表称贺,帝大悦。

    乾封初,帝东封礼毕,回銮亳州,亲谒太,谨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仍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又为太宗及德皇后造东明观于京师,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

    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太乃现于虢州阌乡县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玄崇令传言于天后云:“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为奉仙观。后庆山涌出于新丰县界,高三百尺,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具载,以表国家土德兴之兆也。又舍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竟传位于宗孝和皇帝。

    景龙元年,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兴观”,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睿宗舍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为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帝亲书,勒之于石。又敕五岳置“真君庙”,又敕都置“太清宫”,东都置“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为“紫微宫”,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一如宫阙之制。

    帝又注及制序引,诏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迎引,归于太清宫,香花之盛,近古未有。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帝亲自策之,达者甚众。后蒲州奏,因修紫极宫,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颇甚清远。帝令悬于太原玄元庙庭,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扣之声闻数里。帝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长三尺,其状似铁,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之甚响,其鱼亦不能名,遣使来献。

    帝令宣示百僚,亦不能辨。帝乃呼伪“瑞鱼磬”,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永为常式。帝又制、,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帝东封,获江淮间三脊茅,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

    及礼毕回,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于石,作大幢,造八角楼,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及阌乡奉仙观,为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以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乃诏授邬玄崇为虢州刺史—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应现于当管蜀州新津县津兴尼寺佛殿柱,自然隐起木,为太老君圣像。

    当顶有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与本州刺史李忠徇、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奏。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林昭隐宣取像柱入京,于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于丹凤门外忽见紫云自西北暎楼,又见混元乘白马,侍従二童子。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入流沙之日,藏一匮灵符在桃林故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帝取之。”

    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忠监同秀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墟求访之。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下到水际,得石函经匮,玉版朱书细篆。帝闻奏大悦,即令京师列十部乐,歌舞鼓吹,自通化门入。其于宝舆五色放光,洞照天地。帝于丹凤楼,身披龙衮,手执金炉,六宫嫔婇,竞于楼焚香散花,遥自作礼。帝又令乱撒金钱于楼下,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斯须,山呼之声,震动京邑。帝令置宝符于灵昌殿,是夜楼阁林树之,皆有神灯。乃于正月一日改开元三十年为天宝元年,改桃林县为“灵宝县”。其后三年,帝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乃于其地长乐亭置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置“灵符殿”,赐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神武”之字,制可之。乃大赦天下。其年闰四月,帝梦混元谓帝曰:“我在城之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可速迎我。”帝谓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朕临御海内,向三十年,未尝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见混元。”具言事,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萧玄裕于城西南寻访。数日,忽于楼观山谷间见有紫云现,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余以进。其日帝在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五载,帝梦见混元言:“我有灵应,寻当自至。”遂于太白山获灵符玉册,及迎到京,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仍封太白山神为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于山下置“真符县”。

    ……

    除了之外,杜光庭主要的著作还有五十卷,八十七卷,五十八卷,十七卷,二十卷,十五卷,五卷,六卷,一卷,一卷,五卷,五十七卷,以及其他斋、仪、表、序、记、传、颂、赞等等。

    后世认为,杜光庭对道教的教理教义、神话传说、斋醮科仪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发,对道教的建设有过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大批著作,不仅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道教面貌,也为道教在北宋的再度复兴准备了一定条件,为道教化史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html/book/24/24427/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