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定秦曲在线阅读 - 第二十七章 中国历史女将(中)

第二十七章 中国历史女将(中)

    推荐阅读:

    假如说因为木兰辞的相应描述而无法证明花木兰存在的话,那么穆桂英就可以说是彻底虚构出来的历史女将之一。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和纪振伦小说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

    ,字仲容,并州太原人,北宋名将,杨延昭之子、杨业之孙,曾为范仲淹所擢用,祖籍麟州。

    杨文广生于咸平二年卒于熙宁七年,白寿彝认为他是杨延昭的第三子,以父因入官,任侍卫亲军龙卫、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后升领防御使。宋神宗时因抗击西夏建功,历官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后辽人争议代州地界,他奉献阵图及攻取幽燕之策。旋病死,膝下共有四子。)

    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最大的事迹是大破天门阵。后来穆桂英等十二名杨门女将曾奉命出征西夏。

    后世学者卫聚贤撰一文以为,穆姓实为是杨文广妻子慕容氏之姓氏慕容一语的音转。

    而哪怕是演义小说的存在,穆桂英脍炙人口的原因,很有可能归纳与对其的七点描述:

    年纪轻轻,自作主张,挑选丈夫,不受礼制等框架限制。

    男人不同意,就像京剧演出那样,把他缚绑,用刀架在脖子上硬意逼婚,这种以女性为主体的快速结婚模式,是穆桂英一大创造。后来的武侠小说如、都有以此为****的;

    刚过门的媳妇,就敢于挑大梁,挂帅破天门阵,丈夫不服令,铁面无私挨打军棍,可晚上回帐,仍是柔情脉脉,尽到做妻子的义务,正是一个好女人,柔中有刚,刚中见柔;

    永远保持青春活力,人到中年还跨上桃花马出征,风韵不减当年。在提倡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时代,如此作为,是很能激励人心的。正所谓:妇女尚如此,男儿安可蓬;

    农耕社会大家庭很讲究和谐,在天波府里男人少,寡妇一大群,却能懂得调节、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看来她是很有些豁然大度的;

    对于朝廷,凡皇帝和大臣背离轨道者,就不买帐,她没有当年老令公和杨六郎那种逆来顺受,负辱忍耻的行为了。最后,杨家归隐山林,她又是积极的支持者;

    虽然立志归隐,不理朝中的政治斗争,但一旦国家需要,立刻放弃个人恩怨,率兵出征;

    每临战阵,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最后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完成了忠节大义。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穆桂英若是根据历史来作为考究,明显是属于子虚乌有的女将。

    ……

    而与穆桂英情况相仿的人则是樊梨花。

    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突厥寒江关关主,后投唐。樊梨花智勇双全,美貌绝伦,其自嫁薛丁山为妻,协助薛丁山登坛挂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靡。

    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其一生故事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视剧、电影、歌舞戏剧等。且广为民间道教立庙祀神至今。

    樊梨花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和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相比,她身上的神话色彩似乎还要浓厚一些。在讲到薛丁山征西的故事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

    然而……仅凭这样还不能说明樊梨花的虚构程度。因为与樊梨花相对而言的薛丁山,同样也是属于有相关原型而虚构事迹的人物。

    薛丁山,小说演义人物,其历史原型为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儿子薛讷。

    母亲柳氏,娶樊梨花、窦仙童、陈金定为妻,曾率军平定西凉,后因其子薛刚元宵夜酒醉打死皇子惊死高宗被武则天下令处死。

    薛讷,字慎言,薛仁贵之子。在担任蓝田县令之时,就敢拒绝当朝酷吏来俊臣的不义之举。后突厥犯边,武则天因薛讷为将门之后,将他调往幽州前线。薛讷久驻边关,立有战功。玄宗曾于新丰cao练唐军,独薛讷和解琬部进退有序。

    突厥、契丹、奚联合寇边,薛讷力主出击,得到唐玄宗许可,但因其余诸将逡巡不前,唐军大败,薛讷被撤职。不久吐蕃军十万犯境,薛讷被重新启用,担任陇右节度使。他连败吐蕃于武阶驿、长城堡,斩获无数。之后薛讷一直镇守西凉,年七十二而亡。

    后世有人评论:历史上的薛讷确实在西面达到了他事业的高峰。

    薛丁山好歹有个原型,然而樊梨花的原型,却无从说起:

    樊元帅俗名樊梨花,薛丁山的妻子。她自幼随梨山老母习艺,历时八载,武艺高强。她乃是薛家父子征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绣戎刀无可匹敌。

    於薛仁贵身亡后,继任征西大元帅,终至西凉之乱敉平,因居功厥伟,唐高宗时加封为威宁侯、镇国一品夫人。

    樊梨花顾全大局、聪慧勇敢、忠于爱情的艺术形象,经过民间的传说、说唱、演义等不断的再加工、再创作,愈加鲜明、丰满,广为流传,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好吧,毫无疑问,想要找到樊梨花的原型,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最起码在史书当中,不太可能有这么一个情况出现了。

    只不过相对于史书上的情况而言,后人的一些所谓考究到底什么鬼?!

    河北省蔚县许家营村有一棵1000多年树龄的木瓜树。该木瓜树又称“文冠果树”,据河北记载:该树是唐代巾帼英雄樊梨花带兵在许家营歇马时栽下的,至今根深叶茂,并仍然挂果,既有观赏价值,又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面对这个描述,张嘉师只能够表示呵呵哒。

    因为张嘉师没记错的话,一千多年前的木瓜树什么鬼?!

    辽东历史名城:威宁营:

    岁月沧桑,威宁营记载了本溪的历史风云,留下了悠悠历史的见证。威宁营的历史使得它成为一座古代本溪地区闻名的古城。

    威宁营历史悠久,在此地曾出土过战国“刀币”、汉代“五铢钱”和北宋“皇宋通宝”铁钱等,古城遗址处还出土了一些古代陶器,这些珍贵的文物收藏在本溪市博物馆中。据书中记载:威宁营在本溪满族自治县东十里许,南临太子河,东西环山,北为通奉要道,形势险要,是辽东重镇也。在唐朝薛礼征东时,屯兵于此,依山沿河筑城为营。唐代著名女将,一代巾帼豪杰樊梨花被册封“威宁侯”,方圆百里作为封地,威宁营便得名于此。

    另本溪地区还有很多‘薛仁贵征东’的历史遗迹。如‘滴水寺’是李世民所封,南芬的‘思山岭’、‘下马塘’等。据考证,唐代巾帼英雄樊梨花的点将台就在威宁营城北墙下,点将台用青砖垒砌,里面用黄土夯实,长25米,宽14米,高2米。台上有一间“九圣祠”,祠前左右各有旗杆,“九圣祠”供奉中国历代九大圣人,东侧长有一棵高大粗硕的古松。

    但是这个说法却很有意思,因为威宁营的名字是民间流传,而非官方记录:

    据民间相传,唐朝薛礼征东时,屯兵于此,依山沿河筑城为营。唐代著名女将,一代巾帼豪杰樊梨花被册封“威宁侯”,方圆百里作为封地,威宁营便得名于此。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年代久远,无法确切考证真伪。据历史学家解释,明朝辽东建筑城堡的名称多有炫耀武功,希望长治久安之意,而“威宁营显然有军队威震此方,保护一带安宁之意,得名“威宁营”也在清情理之中。

    而根据史书记载:“明朝曾在威宁营筑城,城周围两公里,东西设两个城门。”考古发现威宁营古城至今仍有北城墙墙基,点将台和护城壕的遗迹尚可辨认。据记载,明成祖时威宁营已成为辽东最大的炼铁厂,年产铁达“万余斤”。

    另外史书说在明万历三十七年,威宁营城曾修补过一次。日本人所著中也有关于威宁营的记载:“威宁营距奉天100里,城周围四里,东西两门,明时筑成。”这和等史书记载吻合。

    贞观年间,唐朝为平定西域各国归顺朝廷,唐朝皇帝下旨命樊梨花率兵西征,樊梨花奉命率兵出关,在带兵途中,就曾有一营女兵在鸣沙山一带同突厥铁骑遭遇,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唐兵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阵亡。

    当樊梨花率大军赶来打败敌军后,才将女兵遗体埋葬在沙山之下。另有一说是当年樊梨花带兵路经沙山时,将一营兵马扎营在鸣沙山下,没想到一夜之间狂风大作,越刮越猛,到第二天便把大部分营帐和兵马深埋在黄沙之下。等风停歇后,雨淋不垮,那声音犹如战鼓擂擂,铁蹄杂沓,兵戈相击,娇叱阵阵,旌旗烈烈,刀枪磕碰回荡于耳畔不绝。听了这个传说的人,在聆听那轰鸣的声音时也仿佛置身于那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衰草凄凉的古战场之中。

    鸣沙山北麓现存在古兵营和樊梨花马桩等遗迹。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古代征战将士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高尚情cao和爱国精神,她永远活在各族人民的心田。晚清诗人肖雄曾随军来到鸣沙山,对沙山藏营的古老传说深有感触,并为此写下了传世之作:“雾里辕门似有痕,浪传四十八营屯。可怜一夜风沙恶,埋没英雄在覆盆。”这就是沙山藏营这一典故的由来。

    贺兰山苏峪口樊家营子西边有一称为“黑泥沟”的山水沟,一条古驿道隐藏在荒草乱石中,这条古道,就是早年阿拉善连接宁夏、银川的“丝绸之路”古驿道,是中国“丝绸之路”的生命线。它一直使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自从唐代巾帼英雄樊梨花西征时曾经踏上银川贺兰山,就在贺兰山中部西侧一块较为平缓的坡地上扎下了营盘,从而留下一段传颂千古的樊家营子真实的史话。

    这些记载都算是什么鬼?先不说唐太宗时期设立安西都护府已经是公元640年的时候,而且当其时在贞观时期的安西名将,并没有薛仁贵的份儿,而薛讷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出生,并且作为薛仁贵的长子。

    面对着“真实的史话”这个评价,张嘉师只能够表示:“我该做一个怎么样的表情?”

    本书来自http:////.html

    看过的书友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