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定秦曲在线阅读 - 第七十三章 灭齐(2)

第七十三章 灭齐(2)

    在田横的东齐自顾不暇之际,田荣的西齐根本无法独自应对超过二十万秦军部队兵分三路的猛烈攻势。

    一路主要是从赵郡由楼船士部队运输渡过河水,然后从西齐北部边境南下的王离麾下大军。

    这一支大军主要是由北疆军团残部作为主力,所以对于这一带地区的地形也算得上是比较熟悉。

    在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当中,王离连下二十余城,并且与张嘉师麾下兵出三川郡的秦军中央兵团主力会师,在济阴一带与齐军主力对峙。

    张嘉师麾下的秦军中央军团主力,在兵出三川郡之后,迅速攻入了齐国边境组织起来的防御线之后,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迅速平定河东郡。

    在进入到齐国故地之后,张嘉师取道济阴而不是看起来更加易攻难守的一条远路。

    这一条远路的核心所在是位于已经被楚国灭亡的鲁国故地。

    张嘉师没有听从儒学博士叔孙通的建议,取道曲阜一带然后继续向临淄进军。

    这么一个建议,张嘉师没有听从,并不是说张嘉师对于这些儒学博士有什么不好的看法,相反,在得到了叔孙通等人的投效之后,张嘉师手底下的文官短缺问题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张嘉师在经历过这么长时间的治理国家之后,发现了自己曲解了儒学。

    虽然现在的儒学确实也是不乏一些见识迂腐之辈,但是更多的,张嘉师认为现在的儒家,比起他从后世的认识要有三个方面的优越点:

    一:现在的儒生讲求的是“君子六艺”为主要修课方式,而非后世的那种八股文章。

    君子六艺到底是什么东西

    “君子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六种对于先秦文学影响非常大的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

    在“君子六艺”的说法当中,五礼即:“吉”礼,用于祭祀;“凶“礼,用于丧葬;“军”礼,用于田猎和军事;“宾”礼,用于朝见或诸侯之间的往来;“嘉”礼,用于宴会和庆贺。

    六乐即:“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名。

    古人认为。音乐具有教化、认知、审美及娱乐等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则是教化。所谓教化。即是对美好心灵品质的培育与提升。心灵的本性应该是从善、从美的,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弃恶从善,使人的心灵从丑恶的边缘回归到真善美。音乐作为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以其揭示人类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特殊而又巨大的功能,已成为人类心灵世界的一个伊甸园,也成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途径。

    五射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即箭穿过鹄的,要用力适当,恰中目标,刚刚露出白色箭头。参连即先发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中的,看上去像是一根箭。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箭头低,徐徐行进的样子。襄尺的襄读让,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应退让一尺。井仪即连中四矢,射在鹄的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个井字。

    这一点也就是说懂得五射的儒生,事实上也就是一个善于射术的武士。

    五御即驾车的技巧,包括:“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鸾、和都是车上的铃铛,车走动时。挂在车上的铃铛要响得谐调。逐水曲即驾车经过曲折的水道不致坠入水中。过君表即驾车要能通过竖立的标竿中间的空隙而不碰倒标竿。舞交衢即驾车在交道上旋转时,要合乎节拍,有如舞蹈。逐禽左即在田猎追逐野兽时,要把猎物驱向左边,以便坐在车左边的主人射击。

    五御同样也不例外,因为能够做到驾驭战车到这个地步,恐怕就算是没有经历过训练的孔武有力之人。都无法轻松完成这种五御方式。

    六艺中的书,即识字,为基础课之一。现在流传下来的“六书”指六种制造汉字的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但是古代并没有对六书有着比较详细的解释,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六艺中的数同样是一门基础课,蕴含着十分深奥的学问。在古代中国,数学和阴阳风水等“迷信”活动一起,被归入术数类。它的主要功能除了解决日常的丈量土地、算账收税等实际问题,就是要计算天体,推演历法。

    从以上的内容来看,君子六艺就是一种全面发展一个人能力的教育方式,哪怕是墨家都无法像儒家那样,对自己门徒实行这种教导方式。

    而后世的儒生,他们所信奉的是程朱理学。

    但是这种程朱理学,早就饱受质疑:

    明末,湖北人后起儒家李贽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清朝以后,反禁欲命题态势一度形成。颜元此後力反程朱、老佛的守静与虚学,其中痛斥朱熹是“满口胡说”、“自欺欺世”,“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5;又批程朱“徒见道於纸,谈道於口,考道於笔”。他深感“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他说:「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皆晦庵朱熹为之也」。

    清代戴震认为:“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孟子字义疏证卷下。

    而且不仅如此,明朝中期还有一个人对程朱理学进行大量的实际性批判,这个人就是王阳明以及他的阳明心学。

    在阳明心学当中,因为元代以及明初以来流行的程颐朱熹一派的理学强调格物以穷理,王阳明则继承宋代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并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其中又以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王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的正面主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

    而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徐阶,张居正,唐顺之。尤其是张居正因为信奉阳明心学。进行了对大明帝国几乎说是可以力挽狂澜的改革。要不是因为明神宗的缘故,恐怕张居正的改革将会影响到整个历史的走向。

    可以说,心学的“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的观点,在很多方面而言,就是更加务实的一种儒家学说。

    张嘉师不希望儒家的学说会走上理学的那一条歪路,而大秦帝国的统治巩固,也不需要这种方式。这就是张嘉师的最根本想法或者是说底线。

    就是因为这些因素,张嘉师命令叔孙通暂时待命,然后等到合适的时间,代皇帝嬴珣拜祭孔庙以及孟子墓。

    这也是张嘉师对儒生们表示的一种善意信号。

    张嘉师一直以来都相当敬重孔子,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个,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这也就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在这个前提下,在孔子的心中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提倡的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而且孔子在教育指导方面,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第二个则是因为孔子提倡的道德观念,确实是能够有效的让国家治理,以及民族水平提升方面有着足够的影响力。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26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固然张嘉师本身也不支持孔子本身有些迂腐的想法,但是不得不承认一点,那就是孔子确实是称得上一声圣人的称呼。

    所以在这么一个前提下。张嘉师让叔孙通等人在合适的时候代天子拜祭孔庙以及孟子墓的想法,也不是一时之间的心血来潮。

    分割线

    在进攻西齐国的三路大军当中。臧荼麾下的五万兵马的推进速度相对更快一些。

    臧荼作为张嘉师诸多老丈人当中,年纪最大以及也算得上是一员能征善战之智将,臧荼的能力张嘉师都是比较放心的。

    当然,张嘉师有点疑惑的是,自己的正牌岳父之一的臧衍据说不知所踪,有可能已经在乱世当中死亡的事情之后,表示很不可思议。

    因为按照臧衍原来的历史轨迹,对方将会在匈奴当中生活居住很长一段时间。

    也许,现在的臧衍也成为了匈奴人的一员。但是对于自己的这个岳父,张嘉师的心情有些复杂,因为他确实是自己的岳父不假,但是对方的行事似乎更加不如臧儿这个被刘邦亲自平定的祖父。

    在青玉灵书当中,记载着臧衍的一部分事迹:

    陈豨叛变时,燕王卢绾派张胜向匈奴散播陈豨战败的消息,避免匈奴派兵增援陈豨。张胜本想联同匈奴将陈豨消灭。但遇见臧衍,他说:“您之所以得到重用,因您通晓匈奴之事。而燕所能够长久,是因为诸侯屡屡造反。现在您为了燕,想要迅速消灭陈豨。但陈豨被消灭了以后,下一个就该轮到燕国了。”张胜同意其话。遂不再返回燕地,劝说卢绾暗通匈奴。

    在这之后,就没有了臧衍的消息。

    而对于张嘉师而言,这么一个事情不是重点了,毕竟现在就算是臧衍站在他的面前,他也就是会很平静的尊称对方一声丈人。

    至于臧荼之能,有一点能够很清楚的看得出。

    那就是在刘邦的心中。臧荼的能力并不亚于彭越,要不然也不会如同对付彭越那样,进行御驾亲征。

    而正如张嘉师所想的那样,臧荼的这一路从砀郡攻入齐国的部队,很快就撕开了西齐与楚国的连接通道。

    在这种情况下,楚军想要对西齐进行支援恐怕还得从琅琊郡一带的泰山一线取道北上,进入到东齐,然后再绕路对西齐进行支援。

    当然,直接从逐渐废弃的齐长城地区北上进攻臧荼所部,也许是项羽所希望做的事情。

    而对于臧荼而言,这个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修筑的长城,就是防御楚国进入西齐地区的重要防御手段。

    齐长城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开始修筑的这一点众说纷纭。

    有田氏齐国的齐威王时期开始修筑的说法,但是这一点在平阴村铭文出土之后,就宣告错误:

    据此铭文所记是指鲁襄公十八年齐晋之战,鲁襄公十八年,即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所指长城即指齐长城,说明此时齐国早已修筑有长城。我们又从管子:“方五百里,阴雍长城之地,其于齐国三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的记载分析,其齐国的地域范围亦当在春秋中叶以前。

    因春秋晚期齐灭莱、纪诸国,国土疆域已扩大至东海沿崖,当时齐国的疆域已不是方五百里,而是齐地方二千里了。此文献与出土文物铭刻所载互为印证,是证春秋中叶以前齐国已有长城存在。齐国春秋时期所筑西部长城,时称的防或钜防,与战国时期向东延修的东段长城在性质、用途方面相比,是否有防或长城的严格区别我们认为春秋所筑西部长城,因是土筑而成,其工程浩大,世称钜防,其用途虽有障水之用,但已在堤堰障水设施上加固连接重筑,其主要作用已用于战争之御敌,齐长城东西两段,虽所筑时间有别,但用途和功能却是相同的。

    当然,不要以为齐国修筑长城是无用功,而长城本身就有着自己的战略意义:

    长城是我国古代早期的一项军事防御工程,春秋战国时期为适应诸侯国争夺战争的需要而修筑。齐长城的疆域又不限此界,仅以此为守界;即战时自防守于此,利时又可以以此界进攻尽取它国之地,即所谓能攻易守。这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曾多次越过长城攻侵它国的实例得以证之。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